公共政策學科教材最佳化論文

公共政策學科教材最佳化論文

  摘要:透過與西方公共政策學科教材進行比較,發現我國公共政策學科教材存在一些有待於改進的地方,需要從結合地方資源加強教材內容的本土化、針對不同的教學物件編制科學合理的教材、加強教材編者群體的多學科背景、加強教材的特色案例庫建設等反面加以最佳化。

  關鍵詞:公共政策學科;教材;最佳化

  一、中國公共政策學科教材現狀分析

  (一)教材研究深度不夠。西方的公共政策學教材基本都是由學術造詣深厚的專家或學者來編寫,西方教材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全面系統地闡明政策分析的含義與方法論,政策論證的功能、結構和模式,並深入闡釋了政策分析方法在構建政策問題、預測政策前景、建議政策行動、監測執行結果和評價政策績效過程的具體運用。可以說,諸如此類的教材不僅是教科學,也是學術專著,因為它們在向廣大讀者分析了理論視野和理論深度的同時,還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及時反映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教材內容遍佈著大量的概念和定義、空泛的理論、簡單的方法和原則。教材暴露出重原理輕技術和方法、重理論輕問題意識的缺陷,不注重對公共政策領域中最新研究動態、最新學術觀點的梳理和分析,教材的學術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公共政策學教材枯燥簡單、索然無味,批判、消化和吸收的工作難以深入展開,導致教材的學術含量較低。

  (二)教材知識綜合性不強。“跨學科、綜合性是公共政策學的重要特徵之一”[1],與其它學科相比,公共政策學具有更廣泛的學術框架,公共政策學知識涉及諸多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研究還要求瞭解與公共政策有關的歷史、法律、人類學和地理方面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公共政策學是一個由多種學科、多種理論、多種模型和多種方法組成的綜合研究領域。在西方,財政壓力是政府進行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原因,西方蘭德公司在政策研究中運用定量分析技術的成功案例為西方公共政策分析奠定了堅實的操作化基礎,這幾個因素共同導致經濟學、定量分析和政治學構成了西方公共政策學的主要知識基礎,從而使得西方的公共政策學教材知識具有經濟分析、組織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特徵,政治學、公共行政學、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等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被充分應用和吸納。在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碩士及MPA系列教材和公務員培訓系列教材等。由於起步較晚,我國的公共政策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更多侷限於政治學和公共行政學領域。加上目前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人員的學科背景過於單一、專業知識結構不太合理,研究人員的學科背景主要是傳統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而具有現代經濟學、運籌學、統計學等專業背景的人較少,這就使得他們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很難把經濟學、統計學、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教材之中,導致教材內容的學科知識出現單一化模式。

  (三)教材形式單一。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高水平和高質量的教材“不是僅僅‘便於教師教’,而是要更‘便利於學生學’。”[2]翻閱西方的公共政策學教材,發現教材的語言都能達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效果,教材內容豐富且有層次感,深奧的原理、繁瑣的概念、抽象的理論、基本的方法能夠與大量的實際案例相結合,少量有必要進行解析的概念在恰到好處的地方予以解析。教材版式設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符合學生的閱讀習慣,關鍵概念和專有名詞加粗標黑以提醒學生其重要性,同時書中還配有插圖、表格,圖文並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書中有意增設了一些專門的欄目,目的是為了讀者提供一些相關的知識;採用大量的圖示與表格,用以更為直觀地說明政策分析的程式、方法和結構;在每一章的結尾部分,都對本章的關鍵術語、主要原則和理論進行了總結,有助於讀者把握書中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每章後面都附有學校提示,目的是幫助讀者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在版式的設計和整體風格上過於古板和僵硬,雖然部分教科書中也偶爾插入圖表及附有相關文字的說明,但整體上給讀者的感覺還是過於簡單且缺乏生動。教材編寫模式沒有擺脫定義學、原則學、分類學的固有模式,格式排版要麼板塊式結構要麼要素式結構,缺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餘地,難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致這一問題出現有諸多原因,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編寫教材的動機不純正。目前,高校教師迫於職稱評定的壓力和困境,為了增強自身的“學術能力”和“競爭籌碼”,編寫教材就是最快捷的途徑,帶有強烈的功利目的去撰寫教科書,這直接導致了低水準教材的泛濫。基於此,轉變教材編寫的思想動機,端正態度,努力實現公共政策學教材風格與版式的創新。

  二、中國公共政策學科教材最佳化對策

  (一)結合地方資源加強教材內容的本土化。縱觀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基本上都未能從中國公共政策實踐中總結出相應理論並吸收到教材中來,教材內容的重心集中於西方國家或西方的公共政策的實踐與理論,存在明顯的“非中國化”,鑑於此,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重視對本土資源的`發掘,我國有著數千年政府決策的豐富實踐和閃耀著理性光輝的決策思想,這些實踐和思想一定會對我們創新公共政策學教材內容給予寶貴的啟迪。因此,將有中國特色的政策實踐與決策思想納入公共政策學教材內容中,實現公共政策學教材內容的本土化將是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建設的方向。

  (二)針對不同的教學物件編制科學合理的教材。目前,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存在“數量氾濫、質量低劣”的現象,我國的公共政策學教學物件有本科生、研究生、MPA等,在教材的編寫上應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習需要規劃並編制適合各自教學物件的精品教材,避免教材之間低水平的複製。基於此,可以考慮不同機構負責不同教學物件的教材規劃和撰寫,各級幹部培訓所需的公共政策學教材的規劃可以交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研究室負責,而高等院校所需公共政策學教材則由教育部負責,行政學院系統所需公共政策學教材可讓國家行政學院規劃,黨校系統所需公共政策學教材由中央黨校負責編寫。

  (三)加強教材編者群體的多學科背景。公共政策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不僅涉及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還包含計量經濟學、統計學、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等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教材作為學科知識的重要載體,公共政策學教材勢必要反映公共政策學知識的多學科特質,這就對公共政策學教材編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很大程度上要求編者具備高水平的量化分析知識和理論,尤其要具有統計學、經濟學、系統科學等學科基礎。

  (四)加強教材的特色案例庫建設。目前,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中雖然附加了配套案例,但質量高、有特色的案例實為不多。我國的各項實踐都與公共政策的創新密切相關,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社會化養老體制的建設以及公共醫療體制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著政策的設計、創新與最佳化,基於此,可以對我國公共政策實踐進行分析與研究,建立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庫,出版公共政策案例教材,實現我國公共政策學案例教材的本土化。除此之外,要轉變觀念,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教材建設,積極進行公共政策的科學研究工作,才能實現我國公共政策學教材內容與形式的發展與創新。

  作者:韋彩玲 單位: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振明.尋求政策科學發展的新突破———中國公共政策學研究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行政管理,2012(4).

  [2]餘柏青,劉榕芳.西方教材《中日文明簡史》的特色及啟示[J].歷史教學,2010(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