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德育工作探討論文

高職生德育工作探討論文

  高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特殊之處。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高職生德育工作探討論文,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摘 要

  高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特殊之處。因此,文章從高職生這一特殊群體出發,在指出高職生德育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希望對高職生德育教育作出微薄貢獻。

  關鍵詞

  高職生;德育工作;探討

  我國自2000年普通高校擴大招生規模距今已有13個年頭了,13年中高校不斷擴招,學生的高考入學率也是逐年上升。以江蘇為例,2013年江蘇高考入學率為83.4%。高職院校近些年來招生面臨困難,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每年招生是學校的頭等大事。在生源匱乏的情況下,高職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高職教育的學制一般為三年,期中半年在校外工學交替,實際上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半。為了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掌握技能,畢業時能順利拿到文憑,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成績重於品行。要不要開展德育工作,如果需要,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又如何進行德育教育,筆者對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對高職院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一、現行高職院德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1.缺少系統的道德知識,道德認知水平相對低下

  高職生是社會變化較為敏感的群體。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他們在成才奮鬥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輕視了良好品德的養成,重才而輕德。結果導致其道德基礎理論知識貧乏,道德觀念容易變化,道德判斷不夠準確和客觀。對於什麼是道德、人為什麼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識沒有系統、完整的認知。他們關於道德的知識很零散,有些高職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為時尚。這也是近年來高職生道德失範、違法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人際關係方面,大多數同學認為應講信修睦,謙遜禮讓,嚮往人際和諧。但在實際行動中,多數人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個別同學甚至自私自利,以鄰為壑。儘管幾乎每名高職生不無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卻仍有學生贊成“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觀點;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太認同。在他們看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學生認為“人與人就是相互競爭不擇手段”。顯然,沒有正確的道德認知當然無法進一步完成道德社會化。

  2.缺少道德信念支撐,道德情感淡漠

  近年來黨員幹部存在的腐朽現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觀念的滲透,使學校正面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形成反差,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請客送禮、拉關係走後門等,尤其是關係到高職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試作弊的同學得到了獎學金,看到畢業時找門路、送禮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時,給高職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響著高職生的道德觀念的確立和道德行為的選擇,使一些高職生鬥志渙散、消極悲觀,導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沒有堅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撐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職生無法正確完成道德社會化。

  3.道德自我約束力較小,在道德意志上顯得軟弱

  高職生在履行道德義務過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較弱,在善與惡的抉擇中優柔寡斷,在物慾和外力的干擾下難以構築起堅固的道德城牆,以致喪失應有的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甚至連最起碼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道德準則也難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職生無法堅定地完成道德社會化。

  3.道德認知未能外化為道德行為,在道德實踐上知行脫節

  就目前而言,高職生在現實中的道德行為能力相對較弱,即他們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不一致。例如:談到考試舞弊,幾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試,卻總有人幹那令人痛恨的事;談到社會責任感,大家都情緒激昂,可一到畢業,就沒有幾個人願意到邊疆去、到基層去。另外,據調查,在個人和國家利益問題上,高職生在價值觀念上認同國家利益的道德評價標準,但在實際行為的選擇上又認同個人利益或個人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道德評價標準,“知”與“行”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高職生對“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你認為應該……,而實際上你會……”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認為應該“以集體、國家利益為先”,而實際上會以“集體、國家利益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則選擇了“視情況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選擇了“以個人利益為先”。這表明了高職生的道德思想與道德行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也表現出高職生道德價值評價標準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實踐上的知行脫節必然使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斷。

  二、加強和完善高職生德育教育的舉措

  1.更新辦學理念,切實加強德育工作

  高校加強職業教育在辦學方面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培養了一批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畢業生,但與此同時忽視了新時代對於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就是既要有專業知識,又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智商和情商都合格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和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本著對社會和個人負責的態度,德育工作也應該是教師工作的重心。

  2.完善課程設定,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和價值觀教育

  在成人教育的課程中多設定與專業相關的課程,追求合格過關率,一切為了短平快地培養人才,忽略人的全面發展,相當多的'成人教育學院不開設德智體美相關課程和開展課外集體活動。如果一味地只開設專業課而沒有適當的德智體美綜合課程極易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減退,學習生活枯燥單調,既影響學習效率也減弱了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而審美教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塑造完美人格,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以及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滲透德育過程中要注重內容的革新,變單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為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傳統的德育教育,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政治方向與思想品德,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無可厚非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當今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交流十分頻繁,思想政治工作僅限於此是不夠的。成人教育學院培養學生同樣要立足於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適當以美助德、以美啟智、以美促勞,要從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出發,尊重學生主體,激勵學生追求個性發展,結合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教育,培養出符合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

  3.運用心理諮詢提高高職院德育成效

  心理是思想的基礎。透過心理諮詢可以在瞭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原因及發展方向上具有預見性和超前性,並使我們對高職生進行德育教育更具針對性。現在高職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複雜,而且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嚐嚐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高校德育單靠傳統的說教方式很難實現對當代高職生思想狀況的全面瞭解。透過心理諮詢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使德育工作者不僅可以瞭解到大學生的一般身心特點和情緒、情感乃至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具體情形,而且還可以從更深層次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增強高校德育的預見性和針對性,為最終實現化解矛盾,消除障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為選擇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與健康成才創造條件。

  4.加強學習隱性教育

  人類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除了有意識的外顯學習,還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透過環境刺激獲得複雜知識的內隱學習,它是課內和課外間接的、內隱的、不明顯地佔用一定時間和空間的教育,這就是隱性教育。其根本特點在於具有隱蔽性、潛在性。隱性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由5個方面構成,即思想品德培養、作風養成、文化修養、身心培育和潛能開發。其中,思想品德培養處於綱的位置,主導著其他方面的發展。

  高職生自控能力較差,在學習上、心理上依賴老師。他們模仿自己喜歡的老師的言行舉止,甚至字型。教師的人格品行、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而這種影響往往當時覺察不到,但會在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無形的痕跡。學生從教師那裡所學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怎樣做人。因此,每位教師要根據學校德育的目標以自己良好的儀表舉止、高尚的人格品行、正確的處事方式影響學生的成長,這是隱性教育的重要環節。

  總之,在對高職院的學生開展道德教育時,高校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避免傳統單調的教育方式,從學校、教師、社會各方面著手,幫助學生在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

  參考文獻:

  [1]楊麗.隱性教育對高職生思想品德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陶虹.論高校德育與心理[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9).

  [3]喬慧敏.巧用心理戰術推進德育工作[J].職校論壇,2010(11).

  作者簡介:張 君(198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研究方向:心理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