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校德育實效分析論文

最新高校德育實效分析論文

  一、以德治校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加強道德建設,是高校進一步發展、保持穩定和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首先,以德治校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的現實需要。當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發展潮流。在這樣的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人的道德觀念、社會責任感和價值取向問題更突出、更尖銳、更緊迫地擺到了人們的面前。這就要求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僅應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及國家、民族、社會負責,更應對整個世界人類的未來負責。當前,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高科技人才的科學素質與人文道德素質的日益不和諧發展已成為西方國家科技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突顯得越來越重要,良好的社會經濟文化秩序的形成和維護,國家或世界事務管理的良性執行,都需要藉助道德的力量發揮作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個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即將形成,我國社會經濟政治變革的節奏將日趨加快,對此,如何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提高道德判斷力,避免人們在急劇變化的形勢面前出現道德困惑、理想錯位和信念迷失,是德治的使命所在。高校要在未來的人才和知識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使培養的人才既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社會責任感及自我約束能力,符合時代精神,又具有攀登和探索科學技術高峰的精神,而這種品質和精神無疑需要高校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去培養和塑造,方能實現。

  其次,以德治校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標,深入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前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於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下的道德既有共性,又有階級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因此,高校講以德治校,這個“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德”,而是既涵蓋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又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高校以德治校,就是以代表最先進文化的道德去治校,而決不是以腐朽沒落的封建道德和資本主義道德去治校,這是由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同時,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將不斷向高校提出新的道德問題,高校德育這就必須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幫助學生探討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解決這些道德問題,並不斷開闢新的道德途徑,使高校以德育人更能集中體現“三個代表”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特徵。

  再次,以德治校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同志提出以德治國思想,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貢獻,對高校的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德治”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就是透過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來進一步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水平和道德水準,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穩定。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高校要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方向保證和精神動力的重任,切實加強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透過道德教化、道德實踐和道德教育活動等渠道,充分藉助道德的力量去培育青年學生,使社會主義的道德規範為他們所認可、所接受,並內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二、以德治校必將給高校德育工作創造一個大環境,營造一個大氛圍。把高校德育工作置於以德治校背景下的不同視角加以科學的審視和正確定位,是我們探索新形勢下高校德育的目標確立及模式構建、內容更新、方法改進、機制運作的時代要求和必然選擇。

  第一,高校德育要著眼於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在國際大格局、大變化、大趨勢中開闢高校德育新視野

  從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程序來看,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客觀程序,是當今世界各國超越國界和社會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所展現的全方位的彼此溝通和聯絡、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一種發展趨勢。從一定意義上而言,“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一種社會文化相互激盪和融合的具有人類劃時代意義的社會文化活動的出現,而且隨著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世界經濟發展將日益國際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衝撞和整合的領域也將更加廣泛、程度也將更加激烈,全方位的文化互動將更加頻繁。面對這樣的大趨勢,無疑對高校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既要立足於適應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又要著眼於適應國際化大生產大合作的時代要求,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道德觀,增強學生參與國際社會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德育在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同時,還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寬大的胸懷,去吸取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和進步觀念,善於借鑑世界各國德育的成功經驗,把高校德育放在世界視野中加以科學定位和正確抉擇。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又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佔領好高校德育的馬克思主義陣地,自覺抵禦西方腐朽意識形態的侵蝕。

  第二,高校德育要著眼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著力構建高校德育目標模式和運作機制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又對社會經濟關係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所有制和分配製度差異的客觀存在,產生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和階層,從而導致不同群體和階層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並存,這是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產物。站在代表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規範,是高校能培養出、培養好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是確保高校社會主義方向的關鍵所在。

  高校道德建設必須遵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但不能跟在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後面被動、消極的'適應,而是積極的適應,是要面向市場經濟,從道德發展本身的要求出發,豐富和完善市場經濟的道德內涵,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校道德環境,從而構建起有效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重視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德規範體系和道德價值導向。這種道德規範體系,其居於主導地位的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也就是最先進的道德,是為廣大青年學生所普遍接受的行為規範,是普遍性與先進性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高校德育要大力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使學生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高校德育目標模式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艱辛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過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在高校形成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日益成為廣大師生所樂意接受的廣泛性道德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昇華和完善為先進性道德要求的過程。

  與此同時,高校德育還要建立有效的運作機制,透過構建有效的領導機制、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保障機制,使高校德育更能緊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堅持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局,服務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成才意識,不僅能夠擔當起科教興國的神聖職責,而且能自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需要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

  第三,高校德育要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

  國與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歸結到一點就是對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的競爭。從這一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必然是21世紀現代教育的主題。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著力點。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其目標和素質教育是一致的,把德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是時代發展、人才競爭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由於大學生各種素質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高等教育就要對人進行全面培養,才能培育出合格的複合型的人才產品。對此,高校德育要注重與各育之間的相互滲透,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以教育學生學會以正確做人為立足點,把“會做人”與“善做事”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四,高校德育要著眼於實效和創新,保持高校德育的生機與活力

  目前高校德育客觀上不同程度存在著德育低效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夠重視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相脫節,歷史、傳統與現實教育不相協調,道德建設中也存在著正氣不足的問題等等。針對存在問題,高校德育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其一,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道德建設。其二,大力倡導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確立新時期的理想人格或道德典範。其三,把階段性與連續性結合起來。其四,道德建設要具有可操作性,力求達到理想性與現實性、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一。其五,要注重創新,要與時俱進地更新德育觀念,充實德育內容,開發德育資源,拓展德育途徑,改變教學模式,改進德育方法和手段,開發德育新載體,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配套的新的德育體系和德育執行機制,透過創新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第五,高校德育要著眼於社會大環境的現實影響,把大環境各種有利因素注入德育工作,促其與社會“正位對接”

  高校不是遊離於社會之外的獨立王國,而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高校德育就必須趨利避害,尤其對意識形態領域、社會轉型時期和資訊網路化時代出現的種種消極因素要理直氣壯地加以摒棄,要利用社會各方面的有利條件,為高校德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和展示一個良好的、健康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並幫助學生透過對社會文化進行理性的篩選,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標準和判斷力,使高校道德建設更貼近社會文化環境,達到和諧與一致,共同唱響社會與校園的主旋律,這是環境育人的內在要求。同時,高校要樹立大德育觀,建立起社會、社群與校園德育聯合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推進德育社會化程序,開展全社會的以思想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最佳化德育環境,形成德育合力,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具事業心、責任感,更有協作精神和頑強意志,更富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

  第六,高校德育要著眼於以法治校與以德治校“兩手抓”,努力營造高校內部良好的道德環境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同志提出的治國新理念,是對我們黨治國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昇華,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治國理念。“法”講他律,“德”講自律,前者具有外在的強制性,後者具有內在的自律性,雖然二者所強調的角度、側重點不同,但其目的和功能是一致的,並具有互補性,相容性和一致性的特點,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高校要培養合格人才,就必須把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結合起來。一方面,高校要嚴格按照《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規、條例來依法辦學,規範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德治的社會功能,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道德的社會價值,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水準,做到以德育人,並把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於育人的各項具體活動之中,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在高校的形成和完善,從而發揮道德在治校、育人中的作用,並最終創造出和諧的育人環境和育人氛圍。

  第七,高校德育要著眼於“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突出體現德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法治和德治對社會的促進,是透過人的道德素質和法制意識的提高來實現的。在高校德育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教師作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如何嚴格遵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與道德評價標準及怎樣實施道德行為,發揮德育的“主導”作用,直接關係到育人質量能否得到保證。而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取決於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的高低,取決於教師能否在以德治國的理念中真正找到以德育人的正確位置,也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規範。因此,高校德育就必須在德育隊伍的組建、培養、使用及創造良好的條件等方面下功夫,給他們提供展現才華和發揮作用的舞臺。大學生作為道德教育活動的主體,其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及較強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是大學生主體能動性和個性充分發揮的前提和保障。為此,高校德育必須透過多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增強德育時代感,突出德育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注重大學生的道德綜合素質的提高,注重大學生相應的心理素質的發展與完善,從而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道德主體,使學生既成才,又成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