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業銀行信貸問題分析論文

關於商業銀行信貸問題分析論文

  1資訊不對稱理論

  資訊不對稱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缺乏資訊,進而影響其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現象。根據資訊經濟學理論,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分為事前的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和事後的道德風險(MoralHazard)兩種情況。逆向選擇是交易事前的資訊不對稱。阿克爾洛夫在分析二手車市場認為,在二手車市場上有好車也有壞車,買主很難分辨出來。所以買主願意支付的價格是二手車的平均價格。好車的賣主索要的價格高於市場的平均價,壞車的賣主很願意以平均價出售。從而導致好車退出市場,只剩下壞車。金融市場上同樣也存在這種事前的逆向選擇,最終的結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場,市場上留下的是質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風險是交易事後的資訊不對稱。在金融交易發生之後,借款人可能用貸款人的資金從事風險更高的業務,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業用信貸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投資。資訊不對稱普遍存在於我國商業銀行中,使得銀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增大。

  2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關係的資訊不對稱

  2.1惜貸現象

  由於借款人與銀行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銀行缺乏對借款人真實的經營和財務狀況的瞭解。借款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償債能力、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非常瞭解。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是社會風險度的平均值。這樣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風險低的借款人覺得利率太高不願意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卻積極地尋求貸款。貸款銀行單憑藉款人的財務資料很難判斷誰是風險低的借款人,誰是風險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風險高的借款人為了取得貸款,向貸款銀行隱瞞真實情況,更有甚者提供虛假資訊,提供給銀行的是虛假的財務報表。當銀行難以正確判斷時,就會拒絕借款人的請求。商業銀行和借款人之間重複博弈的結果導致產生“惜貸”和“慎貸”現象。

  2.1不良貸款問題

  在做出貸款決策時,銀行最關心的是借款歸還問題。然而銀行對借款人的情況瞭解始終是有限的,在貸款發放之後,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貸、賴貸、逃貸,難以歸還貸款,這就會產生不良貸款,銀行同時會遭受經濟損失。2003年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為2.44萬億元,不良貸款的比例為17.8%。1999年國家投資組建了信達、長城、東方、華融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是專門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金融機構。當時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剝離了1.4萬億元不良資產,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不良貸款率還是很高。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仍然處於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對不良貸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強制措施,所以金融資源的配置處於無效率狀態。資訊不對稱也是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

  存款客戶和銀行之間也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係。銀行作為債務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財務狀況的瞭解顯然超過存款客戶(債權人),這種狀況容易導致資訊不對稱。存款客戶有可能誤選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銀行,或者銀行有可能用客戶的資金從事高風險業務,那麼存款客戶就處於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信用評級制度,銀行也沒有定期向客戶公佈自己的財務資訊,存款客戶更加難以判別金融機構的質量,在選擇銀行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無法判斷時,利率就成為存款客戶選擇商業銀行的標準。信用水平較差的銀行自然會以高息攬存,然後銀行用高息攬存的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業務以獲得高額利潤。一方面,如果銀行的業務出現問題,存款客戶就會遭受損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戶對銀行缺少信心,客戶就會抽回資金,銀行有可能出現“擠兌”現象。這樣對雙方都不利。

  2.4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真正原因是資訊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現象嚴重束縛了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發展前景難以預測,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從我國的銀行業結構來看,我國的銀行業過於集中,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金融資產過於集中於大銀行。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渠道主要是透過銀行,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無法預測,向其提供的貸款也就很少。企業有大量的融資需求,但是無法得到滿足,而銀行有大量的閒置資金卻不敢貸出去。一方面是企業貸不到款,困擾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銀行找不到合適的客戶,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社會的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這同時也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決策上存在問題。這些都是由於資訊不對稱引起的。資訊不對稱的存在,使得企業融資困難,同時也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

  3解決信貸關係中資訊不對稱問題的對策探討

  3.1加快利率市場化的程序,放鬆貸款利率管制

  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管制是相當嚴格的,這使我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資金的資源配置效率無法得到最佳化,貨幣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發揮。利率市場化使金融機構可以依據自身的資金供求、頭寸、盈利及風險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資金的供需狀況得到真實的反映。從貸款方面看,利率市場化後,讓利率反映貸款專案的風險度,對風險進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筆貸款申請時,銀行對借款人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對於風險越大的、資信程度較低的客戶,收取高貸款利率,這樣可以補償較高風險帶來的損失。對於風險小的、資信程度較好的客戶,收取低的優惠貸款利率,有利於吸引高質量、低風險的客戶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場化對於解決信貸市場的資訊不對稱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3.2建立信用評級體系,使信用擔保市場化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企業的資信評定工作,它以獨立、客觀和公正為原則,按照經濟標準、法律標準和道德標準對企業的歷史、現狀與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報告和評定結果可以反映一個企業值得信賴的程度。信用評級可以對借款人未來債務清償能力和信賴程度進行評判。我們不僅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而且對借款人的信用也進行評級。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可以避免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使存款客戶在存款之前就對銀行的'資信、經營狀況、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再做出選擇。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使銀行能夠得到充足的有關借款人的公開資訊,辨別客戶的優良,做出正確的貸款決策。信用擔保市場化有助於提高金融市場運轉的效率。

  3.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護各個主體的利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不健全是資訊不對稱的重要原因,為了降低資訊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各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對金融市場進行規範市場,以此保證公平交易和正當競爭,從法律上保證經濟主體的利益,對於欺詐行為給予嚴厲打擊。用法律制度迫使債務人披露真實資訊,對那些提供虛假資訊,做假帳的借款人進行嚴厲的懲罰。使銀行在良好公平的環境下運用多種手段,減少不良貸款,提高盈利水平,應對國際競爭。

  3.4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

  我們要完善銀行體系結構,為解決大銀行和小企業的衝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機構多樣化,建立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金融機構,使之和我國的經濟構成相適應。我們不僅要有商業性中小金融機構,也應當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機構,不僅要發展城市中小銀行,也要發展城鄉信用社。在這樣的銀行體系結構中,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更加容易,同時也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4結論

  由於資訊不對稱,信貸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實際問題,致使我國一些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缺乏效率。確立完善的資訊機制,促進資訊的充分化、對稱化,是我們解決資訊不對稱,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關鍵。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化銀行業改革;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國體制轉軌的現實,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支援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Akerloff.G.“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r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J.andA.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

  3闕方平.中國銀企金融交易:資訊不對稱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4劉端.資訊不對稱對信貸市場結構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01(3)

  5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6王琳.資訊不對稱與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J].金融論壇,2001(8)

  7張維迎.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