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4篇研究論文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4篇研究論文

  第一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1.從眾心理。所謂從眾心理,是指大學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徵及所學專業,存在明顯的隨大流情況。大學生在實際就業過程中,由於對社會現狀缺乏清晰的認識,擇業時到處投簡歷,參與所有的招聘會,認為只要多多參與,就業成功率就會很高,但最後的結果常常是由於專業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適得其反,如此一來,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還大大磨滅了他們的自信心,產生疲憊感。有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因沒有主見、從眾心理明顯,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判斷自己的專業範圍、學歷層次及素質時缺乏合理性,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大學生會不假思索地朝著熱門地方、熱門職業方向前進,未以專業發展為核心將自己的前途與社會需求有機綜合。此外,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都將重心放在了國企、事業單位等認為是鐵飯碗的崗位上,覺得這些單位有保障,蜂擁參加公務員考試,“使出全身力氣”擠進國企、事業單位。

  2.依賴心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針對大學生實施的畢業分配製。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學生難以緊跟這一重大變革,想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但又不願意跑腿。此外,還有部分大學生屬於獨生子女,在填報中考與高考志願時常常會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寫,更有甚者完全聽教師的,獨立性、自主性嚴重缺乏。他們在擇業過程中身邊常常會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用人單位對其能力的質疑。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學生對自己畢業進入社會存在強烈的畏懼感,不敢直面將自己推向就業市場,有的在擇業時遭受幾次碰壁後出現了畏懼心理,一味逃避現實,產生退縮的逃避情緒,畢業後一事無成,在家待業。

  二、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

  1.社會因素。當前國內的就業市場還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現行的就業機制、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社會因素對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創業環境,致使大學生對現代就業市場的認識存在片面性,認為自己創業並不能獲取較大的成功。當前,公務員已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的熱門話題,不僅使得學生的就業渠道越來越單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業人才緊缺。以長遠發展角度分析,對就業市場的健康穩定前行有較大的阻礙。其次,缺乏科學的社會風氣,封建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由此引發了諸多錢權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學完善的社會導向機制,不利於大學生就業積極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業市場,儘管人才市場在我國已經形成,但人才市場還不具備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橋樑作用。就業市場人才供給渠道過於單一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2.學校因素。高校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高校專業設定缺乏科學合理性,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難度,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人格的產生;其次,未根據現代社會實際所需進行人才培養,有不少高校未緊跟社會發展步伐設定專業,致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兩種結構無法緊密連線,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最後,就業指導力度不夠,當前雖然各高校均構建了就業指導中心,但依舊缺乏具有實質性作用的機構,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考慮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單一,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不少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講究功名利祿,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的就業方向,有的大學生畢業後因家庭背景不錯,透過“關係”就業,這對大學生就業心理有著不良的影響。

  4.大學生自身因素。由於大學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單一的社會群體中,與社會沒有太多的接觸,所以,對社會沒有理性的認識,在就業觀念、職業認識以及擇業導向等環節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於就業觀念,有不少大學生依舊存在過去“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對就業市場做不到充分細緻的分析;對於職業認識,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對於擇業導向,一味追求自由輕鬆的職位,從不考慮從事基層工作。

  三、解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具體對策

  1.引導大學生科學評價自己,樹立新的就業觀。科學合理的就業觀是大學生畢業後踏入社會的前提。當前,有不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特別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這是不正確的。大學生應堅持先就業、後擇業、努力創業的精神,勇於面對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充分獲悉國家頒佈實施的就業政策,清楚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一方面,不要有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對工作地點有特別高的要求,從來不會選擇在一些偏遠、不發達的地區就業,要知道只有基層與發展中地區才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及高校教育大眾化的形勢下,大學生應對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予以適當調整,積極深入國家需要的地區一展宏圖,時刻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和國家的需求密切結合,消除大學生的攀比之心,緊跟現代就業形勢發展;另一方面,要對自己合理評價,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還必須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科學合理評價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潛力,才能獲取較高的成功率。

  2.高校應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技能培訓。當前,高校必須不斷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養大學生的集體精神與愛國精神,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對現代就業形勢正確分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於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對就業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考慮得不夠充分、全面,這就要求高校積極開展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就業技能的培訓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與社會實踐經歷,豐富他們的社會實踐閱歷。

  3.健全市場機制,推動市場建設。要想使大學生就業市場有條不紊地持續發展,國家必須加強健全現代市場機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場需求的政策與措施,將大學生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頒佈實施就業市場法律法規,將就業工作歸列到法制化範疇中,科學配置大學生資源,規範就業秩序,提高就業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單位在選聘人才時,要始終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樹立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營造氛圍好的.就業環境。

  4.家長應時刻注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情況。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面對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這個時候,家長要主動與他們溝通交流,對其擇業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以降低他們的就業心理壓力。

  5.提高大學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有部分大學生在應聘過程中一旦被用人單位否決,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認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嚴重,不敢參加應試,極度缺乏自信心。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及時引導大學生消除自卑心理,對於他人的議論和看法不要太過在乎,擇業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應聘之前多瞭解與擇業有關的方式方法,增強自信心。

  四、結論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緊跟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高校應結合專業特點編制相匹配的就業指導計劃,尤其要處理好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新的就業觀,鼓勵他們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國高校教育事業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制度、體系及理念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實現大眾化目標的同時,必須有效處理大學生和現代就業市場間的供需問題,不斷推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心理。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都應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努力創設出樂觀向上、氛圍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者:方偉 鍾恆 單位: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生資訊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就業開發處處長 時代英傑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第二篇: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

  (一)就業心理期望值降低,但挫折與失敗感仍然困擾著當下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都相應的降低了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從原來的“找一份好工作”漸漸地轉變為“先找到一份工作”。應該說大學畢業生的這樣一種“先就業後擇業”的心態對於當前大學生及時進行自我調整從而確保能夠儘早地獲得工作機會是有利的。但是由於就業環境的影響,各用人單位進行招聘時仍然是優中選優,許多崗位的比例達到了百裡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在此情況下,仍有大批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飽受打擊,挫折與失敗感使許多大學畢業生對於自我產生了嚴重懷疑。

  (二)就業過程中,強勢群體的優越感與弱勢群體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並存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女大學生、農村學生、文科類學生或是冷門專業學生、一般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狀況主要集中在理論性較強而實用性較弱的相關行業以及辦學沒有明顯特色的高等院校,而理工科畢業生或名校畢業生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相對而言難度較小。就業市場上供需的巨大矛盾反映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就突出表現為就業中的弱勢群體無法忍受打擊,往往把自身的就業失敗總體歸結為社會或者學校的原因,對於用人單位或者是所謂強勢群體的優越行為一律抱持一種抗拒的態度,這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比普通學生更為敏感,也更容易產生焦躁情緒。

  二、“就業難”背景下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一)多年擴招引起的就業困難與就業形勢緊張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明顯的根源所在高校擴招使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擴招後,一些學校由於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更是使得大批擴招後的高校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2003年是中國高校擴招後本科學生畢業的第1年,我國共有高校畢業生212.2萬人,比2002年增加67萬人,增幅達46.2%,就業難的問題開始凸現出來。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總數比2008年又增加28萬人,達到了727萬人,繼2013年所謂的“史上最難就業季”後,2014年,大學生就業顯然是“難上加難”。應該說,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就業心理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高校對就業心理輔導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及高校專業結構設定的不合理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大的重要原因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的代表,被社會寄予重大期望,社會在關注他們的行為的同時對於他們的心理問題尚未十分重視。屢見不鮮的大學生自殺或者抑鬱成症的事實表明,大學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而在畢業前夕因就業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更是其中極具普遍性的一種。當前,各高校雖然多數設有相應的心理諮詢中心,但是並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較少有針對性地對於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對症下藥,從而導致學生對於自身出現的問題往往未能以有效手段進行處理。作為培養人才的載體的高校專業,又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專業結構不合理、重理論輕應用、專業與社會需要不相適應的情況。畢業生的結構性過剩,大大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也帶來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三)大學畢業生受家庭、自身投入回報壓力的影響,不能對自身正確認識是引起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內因一方面,大學生經歷了數年的寒窗苦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迫切需要找一份工作特別是一份好工作以作為多年努力的回報,這種期望本身對學生的就業心理造成了較大的衝擊。另一方面,與這種期望不相適應的是,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畢業生對於自己以及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都缺乏必要的瞭解與認識,更談不上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是個人條件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個人挫折感隨著失敗的增多而日益加劇。同時,大學生往往對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面對就業壓力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陷入“準備不足―就業受挫―信心減退―害怕再次就業”的惡性迴圈,就業心理問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三、調適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對大學生就業時出現的心理問題應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積極採取措施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同時加強畢業生的心理干預與調適大學生就業難不僅僅是畢業學生及其家庭的個人問題,就業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可能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於目前出現的大學生難以就業而帶來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總的原則是必須給予充分的諒解與足夠的關注。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出臺六大項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在相關政策與措施的帶動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得以改觀值得期待。此外,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難的現實面前,需要的也不僅僅是政策關懷,還需要更體貼的心理關懷[4],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心理教育,也應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各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

  (二)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學生競爭能力及加強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通觀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不難發現,真正就業難的學生多數就讀的是文科類、理論性比較強的專業,而那些理科尤其是工科畢業的應用性強的專業畢業生找工作難度相對較小。這一現象表明,並非是社會不需要或者接納不了擴招後的大量高層次人才,而是各高校普遍存在著教育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工科學生比例偏低,尤其是專科院校中工科專業比例較低;專業設定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不相適應[5]。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可以透過調整學生的培養方向,停辦和社會嚴重脫節的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等途徑來加以克服。此外,高校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視就業形勢,幫助高校畢業生建立起健康的排解心理壓力的渠道,達到學生在壓力面前能夠化壓力為動力、產生問題以後能妥善解決的目的。

  (三)面對現實,樹立良好的求職就業觀念,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必須予以重視,但是也要認識到大學畢業生透過個人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還是可能的。現有形勢下,“先就業、後擇業、再立業”的觀念應該成為新的社會時尚。在就業過程中,不妨適當降低起點,到基層單位或第一線積累適當的工作經驗以增強個人就業的主動性。同時,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客觀地評價自己,避免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克服急躁、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正確對待自己與社會,正視現實,敢於競爭,不怕挫折。在客觀認識自我的前提下,科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個人中長期職業發展的目標也不失為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進行調適的良策。

  作者:吳娟 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

  對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相關的11個心理因素,和畢業生存在的20個心理因素進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徵值大於1,分別對應的有4個因子和9個因子,其方差累計百分比達到63.514%與71.254%,基本反映了整體問題,為了對因子進行命名,本文采取了“極大正交旋轉法”。根據因素分析理論,進行了歸類,如下表1和表2所示:如上表1所示,功利因素皮爾遜相關係數r=0.171,顯著性水平達到了0.002,可以認為功利因素和因變數呈非常顯著性相關;從眾因素皮爾遜相關係數r=0.109,顯著性水平(Sig.)達到了0.008(P<0.01),也可認為從眾因素和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心理呈很顯著性相關;求問因素的皮爾遜相關係數為r=0.092,與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心理之間呈相關。

  綜上所述,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心理的主要因素為功利、從眾、求穩。為了分辨出哪些因素起主導性或者決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對以上3個具有顯著性差異的自變數進行逐步迴歸,得出功利和從眾是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擇業的主要心理影響因素。如上表2所示,文化知識欠缺因素皮爾遜相關係數r=0.101,顯著性水平達到了0.017(P<0.05),可以認為文化知識欠缺因素和因變數呈非常顯著性相關;用人單位經驗主義的r=0.066,其顯著習性水平為0.048,可以認為用人單位的經驗主義和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呈顯著性相關。

  同理,上述9個因子中與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心理呈顯著相關的有:用人單位經驗主義、文化知識的欠缺、專業技能的欠缺、期望過高。本研究對以上4個具有顯著性差異的自變數進行逐步迴歸,得出用人單位經驗主義和文化知識的欠缺、專業技術的欠缺是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擇業的主要心理影響因素。

  用人單位經驗主義因素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在選擇就業的時候,面對用人單位的招聘簡章,出現不敢去面試的情況。這是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文化知識的欠缺和運動技能的欠缺,這兩種心理分別會出現在運動技能較高的高體(運動訓練、職業隊掛靠)和普體兩類學生中。第一類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特別擔心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識的筆試成績太差,或者對於體育的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太差,而不能透過招聘。

  同樣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最擔心的是自己的運動技能方面存在差距,而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其他方面,例如,社會風氣,工作地域等,沒有成為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主要擔心的因素,也不是影響其就業的主要因素。

  作者:杜金蕊 單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第四篇:女大學生就業心理除錯

  一、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1.角色定位導致的心理障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準確的角色定位、自我的合理評估和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順利完成就業的前提條件。如果自身角色定位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就業。在客觀方面,地方本科師範院校一般都是非重點院校,其師資力量、硬體設施、社會影響力都與重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畢業生就業方面居於劣勢。有的招聘單位甚至會直接打出985、211、男生等條件,使地方本科師範院校的女大學生望而生畏,止步於招聘門檻之外。此外,近年來全國各地對教師招聘實行統一的入編考試,也在客觀上增加了起步較低的地方本科師範院校女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在主觀方面,地方本科師範院校的女大學生往往會出現自負與自卑的矛盾,影響自身的角色定位。作為象牙塔裡的天之嬌女,她們一方面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競爭資本,應該是社會的寵兒;另一方面又會在就業過程中不斷試挫,受到來自畢業院校、專業背景、實踐能力、性別差異等各方面的壓力,從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無奈境地,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產生自負與自卑的矛盾,形成就業心理障礙。

  2.傳統觀念導致的思維定勢中國封建社會對男女兩性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和道德要求,雖然當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思想的影響依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存在,這種傳統觀念對女大學生自身同樣有影響。在就業態度上,女大學生容易表現出很強的依賴心理,希望依靠父母、師長、親友謀取職位,缺乏主動出擊、積極突圍的勇氣,表現出消極等待的一面。近年來,每逢就業季都有媒體報道,有些女生不忙應聘忙相親,把個人的幸福與前途寄託在感情的歸宿上,認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希望找到一張長期飯票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做法不僅使婚姻帶有功利性,也將個人前途視為兒戲。在就業選擇上,女大學生一方面希望獲得社會認可,得到平等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會從性別特點出發,對工作條件有諸多挑剔,希望憑藉女性角色獲得社會的諒解和照顧。調查顯示,大多數女生不願意選擇基層就業,不願意從事繁重勞動,不願意承擔較大工作壓力,這使得女大學生本就有限的擇業面進一步收窄,加劇了就業矛盾。在對待創業上,很多女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創業打拼是男性的事情,這種激烈的競爭和較高的風險不適合由女性去承擔。從性別特徵來說,男性喜歡冒險和刺激,女性則更多地追求安穩與平靜,這也使得女大學生在面對創業的時候更多地表現出膽怯和懦弱,尤其是地方本科師範院校的女大學生,創業不僅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還受到師範專業的制約,更是舉步維艱。事實上,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業,並給予了配套的政策支援,將其作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淡薄無疑使其白白錯失了很多良機。

  3.強求公平導致的情緒焦慮應該承認,在如今的就業市場上,“重男輕女”的情況是確實存在的。同等條件下,男生擁有比女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和更多的擇業機會,這使得很多女生本能地對就業市場的競爭產生恐懼,還未真正上戰場,士氣上就先短了三分。地方本科師範院校的女大學生要面臨來自畢業院校和性別差異的雙重壓力,其境遇可想而知。事實上,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就業中必然會有所體現。如果忽視差異的客觀性,一味地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強求社會公平,顯然是不符合社會實際,也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其結果只能造成自身更大的困擾。部分女大學生在錯誤思想的指引下,把就業中遭遇的挫折簡單歸因於性別歧視,使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二、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

  女大學生在就業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1.歷史原因中國有著上千年的封建歷史,傳統文化中積澱的男尊女卑思想滲透在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影響深遠。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憲法形式明確提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性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然而,想從根本上消除傳統思想對女性的束縛,使女性徹底擺脫依附的地位和順從的潛意識,尚需要時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儘管新社會賦予了女性平等就業的權利,但是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功能並沒有改變,這使得女性在現代社會中承擔著事業與家庭的雙重責任。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在潛意識中認可“女性應以家庭為重”的傳統觀念,在事業和家庭相沖突的時候大多數女生會考慮家庭優先,甚至有些女性在生育以後會選擇放棄事業,迴歸家庭,這也是用人單位不願意聘用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必須打破傳統觀念對女性職業觀的束縛。

  2.個人原因排除觀念帶來的差異,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的生理特點也使其在選擇職業時面臨比男生更多的阻礙。首先,女性在體格和力量上弱於男性,有些工作做起來效率低下或根本無法進行。比如考慮到女性自身安全問題,流動性強、危險性高、工作強度大的職業女性不宜從事;其次,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會給就業帶來負面影響。由於不得不經歷的婚假和產假,以及生育後撫養子女的重任,使很多單位認為聘用女性員工支出的額外成本太高,導致其或明或暗地將女大學生拒之門外。因此,男女生在就業起點上就是不平等的,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從就業環境上看,高等教育大眾化使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畢業分配政策的改變將大學生就業全面推向市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結構,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原本就處於劣勢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對師範生而言,目前城市教師需要基本飽和,基層教師缺乏,但是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又不願意去基層就業,這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負擔。從人才培養來看,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環節比較薄弱。有的高校近年來陸續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起步較晚,課程不夠合理,課時不夠充足,師資不夠專業,效果不夠理想。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相比,情緒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導和關愛,否則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三、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除錯

  對於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可以透過內外兩種渠道加以解決,外部渠道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最佳化就業環境、完善就業指導等;內部渠道可以透過培養認知能力、提升個人情商、強化綜合素質等途徑來實現。這裡,我們著重談一談如何透過心理除錯解決心理問題。

  1.開拓視野,調整期望女大學生應該懂得放開眼光看世界,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積極培養自己的宏觀視野。充分認識到當前的社會形勢和就業形勢,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早做準備,為自己設計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社會是瞬息萬變的,經濟的走向、政策的變動都會對就業市場產生極大的影響,要根據具體情況審時度勢,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調整就業目標和就業期望值。在對職業的選擇上,不要緊盯著眼前的利益不放,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今天的冷門職業有可能變成明天的熱門職業,今天的熱門職業也可能在明天坐冷板凳。比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各地的百貨公司和供銷社是當之無愧的香餑餑,多少人擠破了頭往裡進,如今卻早已在時代洪流中走向沒落,難覓蹤影。

  2.揚長避短,合理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矛盾的,是普遍聯絡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確實存在劣勢,同樣也會存在優勢。比如,女性雖然在體力上存在不足,不適合從事高強度的工作,但是女性具有男性欠缺的心思細膩,適合從事高精度的工作。女大學生要充分發掘自己的性別優勢,積極培養想象力的豐富性、注意力的永續性、記憶力的精確性、表達力的清晰性、觀察力的敏銳性。在校期間就應該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析把握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查缺補漏,揚長避短,合理定位,為迎接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3.打破傳統,超越自我儘管社會中確實存在對於女性的偏見,但是女大學生自己不應該陷入傳統認知的泥淖,要有打破傳統的勇氣和實力。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於就業而言,綜合素質就是核心競爭力,也是用人單位聘用員工的重要考核標準。因此,女大學生應在大學期間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學習各科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賽事,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磨礪自己,為未來儲備資本。要從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科技實踐等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卓越的動手能力,優秀的組織才能,以全才的面貌面對激烈的競爭。

  4.尊重差異,力求公平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正視自己;作為一名女大學生,應該承認自己與男大學生的差異;作為一名地方本科師範院校的女大學生,應該明確意識到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所處的地位。無視事實情況,一味苛求公平,苛責社會,抱怨環境是弱者的行徑。女大學生應該尊重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力求公平,以自己的實力贏得公正的對待。男女之間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尊卑之別,只有把認知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獲得真正的平衡,從根本上解決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除女大學生的主觀努力以外,學校和社會也應該積極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克服歧視與偏見,為女大學生創設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幫助她們順利完成從學習生涯向職業生涯的轉變。充分關注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快樂成長,對彰顯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劉曉娟 單位:阜陽師範學院團委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論文4篇責任編輯:田老師閱讀:人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