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比較分析論文

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比較分析論文

  【摘要】虛擬圖書館是圖書館現代化建設的新產物。本文透過對傳統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含義的分析,探討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闡述了傳統圖書館存在的必然性和虛擬圖書館的侷限性,提出兩者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應加強兩者之間的融合。

  關鍵詞:傳統圖書館 虛擬圖書館

  在人類跨入21世紀的時候,全球資訊資源數字化、網路化程序進一步加快,一種嶄新的圖書館模式——虛擬圖書館已呈現在人們面前。虛擬圖書館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在更大範圍內方便地獲取資訊的手段,為資訊資源共享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但它的出現,並不是對傳統圖書館的一種徹底否定。我們認為,21世紀圖書館的發展模式不應是虛擬圖書館取代傳統圖書館,而應是虛擬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共存互補,有機結合。

  一、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的含義

  1、傳統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是一個物理概念,是一個實體,一般是指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擁有豐富藏書、宏大建築,由圖書館員管理並提供服務的場所。它是收集、整理、儲存、傳遞文獻資訊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它透過圖書館工作人員,利用館內藏書,為一定範圍的讀者提供服務,包括外借服務、閱覽服務、參考諮詢服務、文獻檢索服務和各種情報服務等。傳統圖書館的本質是收集、整理、收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獻資訊並提供給人們使用,這也是傳統圖書館生存價值之所在。歷史已證明,人類幾千年來的文化遺產與學術成果能夠長期儲存到今天,主要是傳統圖書館發揮的作用,而且人們要獲取系統文化科學知識和資料,也離不開傳統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它的物理存在性。首先,圖書館存在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住址,如樓房、建築等;其次,圖書館的存在必須要有一定的設施,如書櫃、桌椅等;最後,圖書館的存在必須要有實體性的文獻資料,如報刊雜誌、工具書等。這是圖書館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2、虛擬圖書館

  所謂虛擬圖書館,就是指資訊時代館際之間實施協調合作的一種形式,由若干有著共同目標的圖書館結成網路聯盟,為共同開展服務、共同開發資訊市場而實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種虛擬運作模式。從發展的角度看是當世界進入網路時代,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圖書館為了共同開發館藏資源、共同開拓資訊市場、共同解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而組織建立的在資訊網路基礎之上的共享技術與資訊、共同分擔費用、共同發展的、互惠互利的、鬆散的圖書館聯合體。虛擬圖書館的出現改變了藏書建設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改變了圖書館藏書建設體系結構與內容;拓展了圖書館資訊資源的空間和服務模式,使多館協作、資源共享不再是空想;使圖書館成為資訊高速公路上的重要節點。

  與傳統圖書館相比,虛擬圖書館具有以下特徵:(1)資訊資源數字化。所有聚合在虛擬圖書館的資訊資源不管它是圖書、文獻,還是圖片、音像資料,都必須經過數字化儲存在一定的載體上;(2)傳遞網路化。虛擬圖書館的資訊資源都要透過國際網際網路——區域網——單位或個人計算機這樣一種網路通道的傳遞,才能完成存取、檢索與下載的過程;(3)存取自由化。網路使用者都可以自由存取網上資源,而不受時間、條件與數量的限制;(4)操作計算機化。虛擬圖書館資訊資源的傳遞、存取、檢索、諮詢與複製都是透過計算機實現;(5)資源共享化。凡是網路使用者,不分國家、地區、部門和單位,都可以共同使用網路資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二、虛擬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關係

  傳統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在克服原有不足基礎上,隨著人類歷史的進化和人類新的資訊需求,並靠先進技術支撐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圖書館的,這些發展變化體現於圖書館核心資產——圖書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電子技術應用於圖書館,導致了人們對傳統圖書館的再認識。隨著電子出版物的產生和逐步增多,網路技術和數字化資訊處理技術迅速發展,虛擬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理論也應運而生,這是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和電子報紙發行量激增的結果。由於傳統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產生的歷史年代不同,人們對其利用的程度亦有不同,所以認識也有所不同。對之間的關係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

  1、傳統圖書館及其館藏文獻是虛擬圖書館形成的基礎。

  虛擬圖書館靠傳統圖書館不斷補充、更新資訊,它將傳統圖書館已經收藏的紙質印刷型資訊選擇一部分轉化為數字化資訊,作為虛擬圖書館的資訊源。虛擬圖書館作為一種資訊環境,離不開各個具體圖書館的支援。

  虛擬圖書館的形成有三個要素:即使用者、資訊資源和通訊網路。其中的資訊資源是要存在於一定的載體之上的。不論其是印刷型或電子型,都需要一定的機構採集、加工和組織資訊資源,文獻資訊資源和資料庫也都需要有人來建設。除了一部分文獻資訊資源可以由資訊生產者直接以電子形式生產並提供上網以外,相當一部分文獻(特別是非電子型的文獻)還必須靠具體的圖書館去搜集、加工、整理,然後轉換成電子形式才能提供上網使用。

  2、虛擬圖書館拓展了傳統圖書館的功能。

  虛擬圖書館是對傳統圖書館的發展,是圖書館發展史上的一次深層次變革,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繼續。現代社會,讀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動態化態勢,而且文獻資訊種類繁多,變化快,資訊量大,任何一個圖書館都難以滿足讀者的多層次需求,虛擬圖書館包括了世界各地圖書館的資訊資源,各圖書館儘可以方便地使用,特別是一些只在網上釋出的資訊不一定具有相應的印刷版,只有透過虛擬圖書館才能獲得,而且其資訊的更新也比傳統圖書館要快得多。在此基礎上,可以將有限的經費去購買本館有特色的文獻,而其他的文獻需求則依靠虛擬圖書館去解決。與此同時,虛擬圖書館的出現,使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向網路擴充套件。服務內容不再侷限於本館藏書,服務物件擴大到整個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服務形式、服務內容都更加多樣化。如:開展圖文資訊服務、文獻傳輸、聯機公共目錄檢索、光碟遠端檢索服務以及使用者培訓等。使圖書館變成公共資訊資源中心。

  3、虛擬圖書館為傳統圖書館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務機制。

  傳統圖書館是一種文獻化、過程化和機構化的系統機制,其核心是佔有文獻資源,對文獻進行蒐集、加工、組織和提供使用,這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內容。這種機制使傳統的圖書管理和服務被侷限在具體的、物化的資源範圍內,無法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而虛擬圖書館則把邏輯的、動態的資訊資源和資訊系統引進圖書館,使用者所需的資訊,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組織,而不管其是否是本館館藏,圖書館服務也突破了本館的侷限,能夠緊緊圍繞使用者的需求,透過網路來構建新的資訊系統。

  4、虛擬圖書館是圖書館自動化發展的高階階段。

  虛擬圖書館在資訊儲存形式、資訊組織形式、資訊處理和輸出形式以及服務方式等方面都和傳統圖書館有根本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館藏結構不同。傳統圖書館是以紙質載體為主,其它載體並存;而虛擬圖書館則是全部以電子出版物和網上數字資訊資源為資訊資源。(2)服務方式不同。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是以物理的圖書館為中心被動地為讀者服務,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侷限在一定的地區和在一定的時間段裡為讀者服務;虛擬圖書館的服務是開放型,它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使用者透過網路終端的方式查詢資訊,可以同時存取大量資訊資源,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3)工作重心不同。傳統圖書館透過採購、編目後進行流通和閱覽為工作重心;虛擬圖書館則以資訊的收集分析、參考諮詢和網路導航為中心,圖書館員真正成為資訊的導航員。(4)圖書館管理員工作的任務不同。傳統圖書館管理員主要任務是對文獻資訊進行收集、整理、儲存、傳播,成為社會文化傳播的角色;虛擬圖書館時代的管理員成為資訊採集者、管理者和傳播者,成為利用文獻資訊的導航員。

  三、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將共存互補

  虛擬圖書館是在計算機網路上對分佈於各地的各種資訊資源進行動態搜尋聯結的一種行為方式,它的出現,並不是對傳統圖書館的一種否定,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沒有傳統圖書館收集、加工文獻資訊,虛擬圖書館中的資訊環境就會受到限制;傳統圖書館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侷限,有限的館藏和服務就難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1、傳統圖書館存在的必然性

  (1)印刷型出版物讀者擁有量非常大。讀者擁有量是出版物的價值體現,讀者擁有量的大小,是其存在與發展的主要條件。在21世紀裡,印刷型出版物的讀者擁有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印刷型出版物優點突出。二是閱讀電子出版物需要一定的條件,是比較困難的。三是即使讀者都具備了閱讀電子出版物的條件,在短時期內不少讀者因為不習慣而不願閱讀它。

  (2)傳統圖書館長期以來形成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已深入人心,它不僅透過書刊的宣傳、流通進行資訊的交流,而且還舉行各種學術報告、講座等。圖書館員和讀者直接交流、解答諮詢、提供適用文獻情報等,這些都是虛擬圖書館不可替代的。

  (3)在當今計算機技術、資訊網路化發展迅猛的背景下,網路技術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和障礙,我們在很長時間內還不可能完全依賴網路進行資訊傳遞和交流。另外,虛擬圖書館的網上服務,作廢必須要有計算機及其相關裝置才能接受,而上網的費用支出也不是人人都能承擔的。

  (4)傳統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都是固定的,不需要投入其它資源便可直接用於服務。且傳統圖書館傳播資訊的直觀性強,安全性高,大部分讀者對以紙質文獻為主的文獻資源依然具有極強的依賴性。

  2、虛擬圖書館的侷限性

  (1)資訊存貯的不安全因素。虛擬圖書館之所以又稱做數字圖書館,是因為它將一切文字、圖象和聲音等都轉化為便於計算機接受和處理的數字資訊,存貯於磁帶、軟盤、硬碟和光碟等載體上。這種轉換,使得資訊資源變成了一些毫無意義的數字符號,離開了計算機和相應的處理程式,就難以還原它的本來面目,甚至難以確定它是否存在。另外,計算機和網路自身的脆弱也嚴重地威脅著數字資訊資源的安全。數字化存貯的資訊,極易受到外力的干擾和破壞,計算機病毒、磁場等對數字化資訊和計算機裝置也存在著相當大的隱患。

  (2)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不可靠因素。資訊數字化提高了資訊的可利用性,為使用者獲取和利用資訊提供了方便,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對數字資訊資源產權保護的困難。傳統印刷型文獻,面對的讀者在數量和範圍上有限,而數字化資訊透過計算機網路進行傳遞和利用,使得資訊瀏覽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面向無限多的使用者。在時間上,計算機網路傳遞資訊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並且,由於計算機強大的檢索和編輯功能,使得對資訊源進行復制、處理和修改的容易程度大大提高。這一切都意味著版權人對資訊使用和擴散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構成了對資訊所有者利益的現實威脅,為侵權行為大開了方便之門。

  (3)虛擬圖書館的建設受到經濟條件和文化素質的制約。建立虛擬圖書館首先要考慮經濟條件的制約。虛擬圖書館裝置、使用、維護的費用較高,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難以實現的。

  另外,虛擬圖書館技術含量高,複雜多樣,對使用者資訊能力要求高,而目前,知識層次和資訊低的讀者佔有較大比例,這個問題是限制使用者使用網上資訊的最大障礙。

  (4)虛擬圖書館的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現代化追求的是一種聯合效益,需要各主體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優勢,從而形成整體優勢。目前,全國圖書館的資訊平臺缺乏統一規劃和技術規範,各地圖書館只顧自己投入,重複開發,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和共享,造成人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

  3、傳統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的將共存互補

  21世紀是虛擬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共存互補,成為同時包含數字化與書本化收藏的一個混合體。傳統圖書館是虛擬圖書館的母體,虛擬圖書館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是傳統圖書館的分支、組成部分。虛擬圖書館不是獨立的實體,是資訊空間,它附存於傳統圖書館,依賴於傳統圖書館,它靠傳統圖書館不斷收集、補充、更新、數字化資訊。虛擬圖書館的出現使傳統圖書館充實了資訊資源,拓展了服務空間,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務機制。

  虛擬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如果沒有傳統圖書館選擇、收集、加工文獻資訊,虛擬圖書館的資訊資源就會匱乏;反之,如果沒有虛擬圖書館提供一個新的資訊環境,傳統圖書館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侷限,有限的館藏和服務就難以充分滿足讀者的需求。因此,在發展虛擬圖書館的同時,並不能認為傳統圖書館已沒有存在的必要,傳統圖書館應加快數字和網路化建設。另外,要把傳統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優劣互補,共同促進社會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