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走向生本課堂的論文

關於走向生本課堂的論文

  【摘 要】實施新課程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形式悄悄發生了改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雖為廣大教師所熟知,但教師為尊、教材為上、考試為重的局面並未打破,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過於強勢,太注重於自我表現,課堂內過度的人文挖掘,弱化了學生學習,造成了教學實效性差等不良現狀。語文課堂從學生本位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迴歸發展的原點,已成為必然。因學定教,順學而導,是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遵循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的有效教學原則;發揮生命個性,突出學習自主,是生本課堂的顯著特徵;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就在於此,教為了不教。也從而體現無痕之教學,實現生態課堂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 生本 教學 生命 個性

  實施新課程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的形式悄悄發生了變化,語文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各種教學思潮、教學理念湧現在我們面前,不管是錯誤的,還是科學的,不容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真理畢竟需要實踐檢驗,科學的畢竟充滿生命力,對語文教學來講,同樣如此。夾雜著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雖然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廣大教師所熟知,但教師為尊、教材為上、考試為重的局面並未打破,這可以從許多教師的公開課展示、教學講座的情況中得到驗證。理念真正體現在語文課堂上,顯然並不是很理想,依然存在著許多未被解決的問題。提倡自主卻泛化為自流,提倡合作卻有形無質,提倡探究,卻演化為固定程式。語文課堂教師不顧學生實際、學生學習需求,過於注重自我,強勢出擊,過度人文挖掘,過度的學生體會、感受,學生猶如夢魘,也脫離了語言學習的正途。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不強,學生個體發展不明顯。課堂變成了教師的演藝場,學生的夢工場,教師過於注重課堂的完美,太過於注重課堂的有序化,更是破壞了原有的課堂生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情出發,從每個學生的發展出發,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服務的觀念並未真正形成。語文課堂應該從學生本位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引領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情感的基礎上,邁向快樂的學習之旅。語文閱讀教學也一直存在著效率不高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語文閱讀教學同樣出現著種種偏差,過度的人文挖掘,教師過度的自我展示,弱化了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本應具有的作用,卻消耗殆盡。為了破解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題,在追尋生本課堂的過程中筆者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回到原點,相信學生

  所謂原點,是指最初的地方,或是開始的地方,它不僅僅是起點,還包含著事物終點。一條射線有原點,是它的出發點,是起點,是力量的源泉。溪流有原點,是源頭,是奔流不息的原因所在。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的原點,因此,它是一個邏輯與歷史辯證統一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髮展的原點,語文教學要回歸原點。「1」那麼課堂教學該怎麼體現從原點出發呢?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學生成長為人,一個發展的人。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教育所賦予的責任,實現學生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人的任務。對語文教學來講,更多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語文課堂上能否滿足學生自我實現、自我提高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教學內容取捨與方法的運用上,顯得尤為重要。體現學生髮展,提高學生認知,培養積極情感、良好態度,達到有效學習。那麼我們教師實施教學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從生本基礎出發,同時又迴歸到原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根植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儘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現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2」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對教育所培養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實到語文閱讀教學上,必然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選擇產生影響。是讓課堂變成教師的演藝場,還是回到原點,讓每一個學生找到自身的發展點?值得不斷探求。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個性和創造力都能健康地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體驗的途徑,我們不能不從學生的原點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就會剔除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克服好高騖遠的教學作為,就能正確認清教育物件,也就能正確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設適合學生髮展的生本課堂。

  二、重視預設,更重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要講究預設,但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課堂的生成,那是生本課堂邁向生態課堂的必備條件。一個不講預設的教師,不是一個好老師;一個不關注生成的教師,更不是一個好老師。一堂好的課、成功的課必然有充分的準備,積極的預設。預設的更完備,離教學成功的距離就越近。當然教學不是為了預設而進行, 預設只為生成做準備,預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進步。我們要樹立一種觀念,重視預設,就是尊重學生,注重生成,也是尊重學生,發展學生,那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更有效,更有影響力。一節課雖然只有四十分鐘,時間很短,但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有著鮮活個性的人的學習活動,充滿著複雜性和多樣性。/soft/學生個體個個鮮明,教材內容也具有開放性,因此課堂必然會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就為課堂的及時生成提供了條件,教學本就具有現場性,現場的情況就是隨時有變化的,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時時有變化,處處有變化。教師能否抓住有利時機,展開教學,把學生引向自主探究的過程,從而學會學習。所以關注課堂生成,體現了學生本位,堅持了生本課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週一貫老師用五並非來論什麼是好課,頗為實際。他說:並非是程式井然的課,就是好課;並非是環環相扣的課,就是好課;並非是設計嚴密的課,就是好課;並非是行雲流水的課,就是好課;並非是人人稱道的課,就是好課.五並非論深刻地指出了課堂生成的特性,給我們在一線從事教學的人提了個醒:我們不必過分追求課堂的完美,也不必追求課堂的過分精彩。所謂水到渠成,順其自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的課堂要為學生服務,我們的預設要為學生學習服務,我們的課堂隨時準備為學生輔導而惰課,讓教為學服務,讓教為學生髮展服務,才是根本。

  三、因學施教,順學而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有人認為,教師教的好,講解透徹,精講多練就是好的語文課。也有人認為,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問題不斷,學生勇躍發言,就是好的`語文課。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我們允許學生透過不同的途徑去感知、理解、體會、積累,給學生選擇方法的機會,給學生質疑討論的機會,給學生表達見解的時間。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重要的是在於適時點撥,必要的引導,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和學習的空間,僅此而已。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教師應該做導演、做嚮導、做教練、做陪讀,應該讓學生有自己的直接體驗,吸收文章之精華。「3」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學習興趣,教學每一環節都應根據學生的學情,有機順勢而導,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父親為什麼要把魚放掉時,是這樣順學施教的:

  師:作者釣到的是一條怎樣的魚?從哪些詞句寫出這條魚很大?自已先找出來讀讀,並能說出你的體會。生1:這條魚很大、很漂亮。師:你從何得知?讀讀句子。生2:我釣到了一條魚很高興、很得意。生3:因為這是等了好長時間才釣到的一條大魚。師:不錯,確實不容易,花了好長時間才等到一條魚上鉤,而且是大魚,也好不容易才拉上岸。帶著自己的體會,自已的理解再讀讀這些句子。生自由讀句子,練讀句子。師:誰能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現出來。生有感情朗讀句子。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師:這樣一條大魚,好不容易才釣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上岸,父親卻要我把它放回到湖裡,這又是為什麼呢?讀讀課文,找找你的發現,說說你的看法,該不該放掉?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師:哪個小組意見統一了,先來發表意見。生1:該放。雖然放了這條魚很可惜,正向父親說的那樣,還會有別的魚的。生2:我也認為該放,不放就是違反規定,雖然沒有人發現,但內心會不安。生3:我這一組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和爸爸為什麼不遲點去,等到開放捕撈的時間再去,不是更好嗎?那就不用放了。師:第四組提出的問題,老師發現他們讀書很細緻,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我們能否帶著問題再讀讀課文,可能會有新的發現。生再讀課文。師:哪組同學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生1:往常一詞說明了這個問題。師:此話怎講?生2:我從父親看了看錶這句話中發現,釣魚已變成了父親的一種習慣和愛好,當時根本就沒有顧及到是什麼時間。師:你們說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帶著你的理解再讀一讀這些句子。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思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也自然而然產生了課堂的生成。教師導在關鍵處,導在學生迷惑處,也導在學生情感的迸發處。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實現了以生為本的要求。

  四、尊重個性,突出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已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活躍生命的靈性,實現自主學習,是生本課堂的重要特徵。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單向的輸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是靈魂所在,學習活動要引導學生自我去發現,讓學生自已去學會。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不能簡單給予,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對學生太過強勢,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逞強,敢於向學生示弱,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如教《七顆鑽石》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理解的: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了水為什麼一口水也不喝?

  師:小姑娘端著這罐清水,翻山越嶺回到了家,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了,她是多麼需要水啊!可是當女兒把水端到她面前時,母親卻說:我反正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讀讀母親的話,多讀幾遍,說說你讀出了什麼。(學生投入地讀書)師:讀了幾遍,你們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嗎?生:我有一個問題,小姑娘的母親為什麼一口水也不喝呢?小姑娘帶回來的是一罐水,喝一兩口也沒多大關係吧。生:我也覺得小姑娘的母親可以喝一點罐裡的水。生:我知道小姑娘的母親為什麼不喝水,因為她快要死了,所以她不喝水,免得浪費了。 師:你們能在讀書後提出這些問題,真好!母親就要死了,是不是不應該喝這水,母親究竟為什麼不喝這水?讀讀上文,想想下文,想想你又會得到什麼答案。學生默讀課文後發言。生:我覺得小姑娘的母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她怕自己喝了水後,留給女兒的水就少了,如果旱災還不結束,她的女兒以後可能也會渴死,所以她不肯喝水,生2:我認為小姑娘的母親並不是不需要水,她是要把生的希望留給女兒,是偉大無私的母愛是讓她這樣做的。生3:我認為這位母親是可以喝幾口水的,喝了水有可能病就會慢慢好起來,就可以繼續活下去,但是她太愛自己的女兒了,所以寧願自己死去,也要多留點水給女兒,這位媽媽太偉大了。師:說得太精彩了,想得真對。現在你們應該明白是什麼使水罐從銀罐變成金罐了吧?生:那是偉大的母愛。

  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必然要注重感悟的過程,並非是直接獲得結果,若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顯然教師不明智、不智慧,也不利學生的認知發展。有的時候,需要老師有一種鈍感力,讓學生得寸進尺、得意忘形。「4」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樣展開教學,既尊重了學生,又解讀了文字,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進一步探究,學生產生了獨特的體驗,學生的情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心靈得到極大的震憾。教學就超越了文字,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樹立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不說這是從原點出發,又高於原點,尊重個性的同時,凸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真正成了生命的課堂。

  五,教為不教,走向生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程改革要突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5」語文課程在這一方面承擔著更多的功能,承載著更多的作用,葉聖陶老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不需要教。「6」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去獲得正確的知識,熟練的能力,學生也就具有了很強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的教學若能達到如此狀態,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教學實踐也就有了別樣的局面了,可以說生態課堂也已基本形成。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有些東西本來就教不會,需要學生自我去習得,關鍵點在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引發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否使學生較快地悟得學習的方法,一個高明的老師常常把聰明的自己隱藏起來,以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相信學生,把球拋給學生,假裝糊塗,造就強勢的學生,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充滿智慧。2009年上學期曾聽過一堂《牧童》的古詩教學課,教師透過點詞讀句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學會古詩,真正達到不教之效。

  師: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學一首古詩,題目是---(板書:牧童)師:在這之前,同學們有沒有去讀讀這首詩啊?生:讀了幾遍。師: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字,今天要大家要熟讀成誦(板書後學生讀),現在老師給你三分鐘時間,練習熟讀成誦。生開始自由朗讀。師:怎樣才叫熟讀呢,現在我們來搞個活動,這個活動叫點詞讀句,老師點到一個詩詞,如果你做到了熟讀,那麼你腦子裡就會很快映出帶有這個詩詞的詩句,請舉手告訴大家,明白嗎?生:明白。師:臥(學生紛紛舉手),請你說。生1:不脫蓑衣臥月明。師再穩重的念臥。生2:不脫蓑衣臥月明(讀出了節奏)師:明白嗎?生:明白。師:你們明白老師為什麼要點這個詞嗎?請把這句詩讀讀。生再讀這句詩。師:這句詩一共有七個詞,誰知道老師偏偏點這個臥字?生:臥是睡的意思,詩人在月光下睡覺。師:注意了,他講到了另外一個詞睡,他說這句詩裡不用睡而用臥,是因為臥字比睡字好,所以老師要點這個臥字。而且這句詩裡的這個臥字很吸引人,能讓人聯想開去。生:臥字給我的感覺,他不是真的在睡覺,而是在欣賞月色。生:對,臥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會,也有玩的味道,師:說的真好,大家把理由一講,對臥就特別敏感。接下來,誰來當小老師,來點詞學詩

  透過老師簡單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教師沒有過多的分析與講解,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學生,在寬鬆、開放的氛圍中,推進了古詩閱讀教學。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說教師的教已達到了不教。相信以後學生若遇到古詩,自然會用點詞讀句的方法去學古詩,也必能見效。這樣學古詩,學生不僅能領會古詩的含義,熟讀成誦後更能體會古詩的意境,很好地達成了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高效的課堂,特徵鮮明的生本課堂,使人感受到更是一種無痕的教學,生態的課堂。

  以生為本,因學定教,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路就在腳下。

  參考文獻:

  「1」陳凱安 原點思維 「J」 思維與智慧 2006(1):4-5.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3

  「3」《人民教育》編輯部 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65

  「4」渡邊淳一 鈍感力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1

  「5」鍾啟泉等 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7

  「6」葉聖陶 葉聖陶教育名篇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5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走向生本課堂,張揚生命個性,小學語文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