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品味之我見的論文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品味之我見的論文

  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將語言品味作為教學重點,但並不是所有的語言品味都是經得起推敲的,有些卻變了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的品味,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語言品味不變“味”,課堂才有“味”。那麼,如何讓語言品味不變味而充滿語文味呢?現就自己的觀察談幾點拙見:

  一、不要泛化,而要明確化

  1.教師提問要明確化

  我們經常在不同的課堂、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教師的教學中會聽到“請你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在語文課裡進行語言的品味當然是必要的,可在這種問題引導下聽到的大多是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的講述一氣,這樣的語言品味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突破哪個教學重點服務?這種無目的、無原則的`語言品味,恐怕會讓學生產生好的文章都是由一些好詞好句堆砌而成的錯誤觀點。教師的提問不妨指向性明確些,如果景色描寫好的文章,教師可以提問“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進行分析。”這樣,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師提問時應做到:首先,問題明確,到底找什麼樣的好句。其次,語言品味必須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進行,要不然也會讓人因為目不暇接而無法達成語言品味的目的。

  2.語言環境要明確化

  語言品味一定要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分析,即所謂的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例如:《斑羚飛渡》-文中有六處“咩”,意義各不相同,很值得細細品味。試著把羊話轉化成人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不能說過就算,絕不要輕“咩”一聲就過去了,不妨結合具體語境更加深入地品味賞析。如:第一處“有一隻老斑羚……哀咩一聲……墜落下去。”課文原句說“不知是老眼昏花沒測準距離,還是故意逞能”,教師可以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討論,可能會出現學生說的內容嚴重脫離課文而討論不知所終的尷尬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此處和第五自然段“有一頭灰黑色的母斑羚……神情恍惚……踩進深淵去”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發現灰黑色母斑羚是沒了主張沒了理智而產生的舉動,老斑羚則是清醒的試跳,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老斑羚的這一聲“哀咩”並不是因為自己即將死亡而感到悲哀,而是因為種群求生之路無望發出的哀叫。任何離開具體語言環境的品味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二、不要僵化,而要生活化

  具體語言品味還要注意調動學生生活經驗,體會意蘊。生活體驗能幫助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如:《春》中對春風的品味,學生的回答說明其實他們沒有真正弄懂,只是在背答案。教師不妨大膽運用追問:“你被母親的手撫摸過嗎?什麼感覺?”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感受春風的特點,然後帶著這一體驗讀讀這一句,傳遞被撫摸時的感受。實踐證明,學生朗讀聲情並茂,尤其強調了“輕輕地撫摸”處。引進學生生活體驗,結果學生的“假懂”在引導過程中變成了“真懂”。

  葉聖陶先生認為“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瞭解得就越見真切。”夏中義教授曾說:“在我看來,學文學得好,第一就是人生體驗,第二才是文學體驗。”為此,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給我們提供的語文知識,以擴充套件人生經歷和閱歷,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充分調動讀者的生活體驗,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傳達出來的意境。

  三、不要公式化,而要個性化

  閱讀的結論應該是由感而悟出來的,而不是用任何公式推匯出來的。語言的品味,有賴於學生個性化的想象和聯想,有賴於學生個性化的情感和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個性化想象。想象與聯想是閱讀者本身所接觸過的彼時彼地物景被作品提供的此時此景激發在腦子而產生畫面的思維活動,置身於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讓圖畫活躍起來,透過這樣的畫面,給學生插上翅膀,充分展示個性化的思維。

  如:教學《安塞腰鼓》-文時,可以選擇這樣的語段: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品味這段語言應該儘量避免學生出現“因為比喻所以形象,因為排比所以有氣勢”之類的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於是,他們彷彿置身於百人共舞,眾鼓齊響的場景之中,又彷彿在欣賞一幅熱情奔放的畫。這幅畫,遠處可見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近處可聽鏗鏘的腰鼓聲。還有西北漢子狂野的舞姿,奔騰的腳步,閃射的眼神。雖是信筆點染,但蓬勃的生命力,恢弘的氣勢油然而生。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流於抽象與單調,學習者從生動的事例走入想象的世界,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鮮活生動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之高漲。

  語文課堂教學應充滿語文味,切莫讓它變了味,要讓語言品味經得起推敲。語文教師應立足於自己的土壤,從自己的土壤裡吸取營養,咬定語言品味這一座青山,“任爾東西南北風”才不至於在紛繁多變的被異化的課改表象面前無所適從,失去自我,失去語文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