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興趣的內在聯絡教學論文

尋求興趣的內在聯絡教學論文

  摘要:興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併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長時間專注這一興趣排除外界干擾。學生如果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尋求興趣的內在聯絡,使學生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

  關鍵詞: 尋求 興趣 聯絡

  提到興趣,也許有人會認為它是個老生常談的課題,而我認為它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知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每一位老師必須研究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科的特點,透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手腦感官都集中於對知識的求索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不斷尋求興趣的原動力,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深挖教材,師生互動。

  目前的教材中,內容大多適應學生年齡特徵,是寓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課文。有情節曲折、感人肺腑的故事;有文筆流暢、抒情言志的寫景散文;有令人神往的遊記故事;有擬人化的常識性文章、童話等。每篇文章讀起來都有一種使人慾罷不能的感覺。對於這樣的文章,教師就要充分利用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透過採用吸引學生注意的材料組織課程,從而激發學對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在課堂上,師生互動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尋找突破口,引發學生的聯想。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是介紹蟋蟀建造住處的過程和住處的特色,全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從“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蟬一樣有名,它的出名是它的唱歌和它的住宅” 起筆,一開始就緊緊地吸引了讀者。課一開始,我就範讀了這句話,又讓學生反覆練習朗讀,默讀。接著,我啟發學生說:“讀了這句話,你會聯想到什麼?想知道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蟋蟀是怎樣唱歌的?有的說,蟋蟀的住宅是怎樣的?有的說,它是靠什麼來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我把學生聯想到的問題進行了歸納,覺得還不夠,又補充說:”你們還想不想知道它把房子蓋好以後還會做些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想!“這時,同學們興趣倍增,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課文解決問題了。自然這節課輕鬆活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挖掘課文中的重點句或重點段,引發學生產生聯想激發興趣,效果更令人滿意。

  2、尋求整合,向學生興趣靠攏。

  學生如果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學生個性不同,愛好興趣也不同。有的學生偏愛音樂,有的學生偏愛美術、文學等等。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教材時,尋求學科整合,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我們的學習中。”一身烏黑髮亮的羽毛……“.這清新活潑的語言是課文《春天》中的描寫,我們北方的春天來得晚 ,陽春三月還沒有綠意,也不見燕子的蹤影。我及時變通把這篇課文留到四月份才講,為的是讓學生觀察春天的美景,體會春天的生機勃勃。課上,我先讓學生把讀課文時感受到的和自己觀察大自然體驗到的畫一畫,畫一幅春天的美景,他們簡直是一個個小畫家。再讓學生把體會說出來。我發現他們真正理解了”生機勃勃“的內涵。課文的難點攻克了,接下來的朗讀就水道渠成了。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動情的朗讀開始了,每個人都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音樂、美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很多學生深深地被吸引。如果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加入這些內容,會在語文課上也會體驗到無窮的藝術享受。

  二、電腦教學,畫龍點睛。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說的是教學過程應使學生充滿樂趣。但有些課文內容是比較枯燥的,在這時,我們就要利用多媒體教學了。《古代寓言兩則》篇幅較短,特別是《矛與盾》只有四句話,而且學生接觸的古文不多。雖然可以藉助註解可以瞭解課文大意,但是,他們能把這個故事講的連貫、生動嗎?課文中的深刻寓意學生能理解嗎?這些問題擺在眼前,但我認為這些並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只要有”興趣“這把鑰匙,學生的心扉就會被開啟,學生本身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上課了,我面帶神秘的微笑對同學們說:”先請同學們觀看一個卡通故事。“大螢幕上,卡通故事《自相矛盾》開始播放了,四十多雙眼睛被深深吸引。播放完畢,匯入新課:”剛才同學們觀看的有趣的小故事就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的文言文《矛與盾》。本來對學習文言文的畏懼情緒煙消雲散,各個來了精神,整節課也上得非常成功。

  在語文教學中,還有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距較遠的內容,學生不理解也沒有接觸過,自然就沒有興趣。我就從網上下載圖片展示給他們。如:《清明上河圖》,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的壯觀景象,更深入地瞭解我國古代藝術成就的精髓。此外,課文中有許多寫景的文章,像《桂林山水》,也需讓他們觀看多媒體畫面,從而更好地體會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決不能太多,如果使用過多,那麼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會相對減少,也就失去了語文課的意義,同時也會失去學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多媒體要適可而止,起到畫龍點睛的目的。

  三、尊重個性,自主選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有著不同與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因此,在朗讀時我總是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在指名朗讀時我又總是說:“誰喜歡讀這一自然段。”在分角色朗讀時我也徵求學生的意見:“誰來讀這個角色?”在談體會時學生會從各自的角度說,這是我們不能對他們的發言隨意發表反對意見,而應適當鼓勵,因為個性是客觀存在的,要以尊重為前提。

  此外,有些課文篇幅較長,內容層次分明,我就讓學生從興趣出發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將相和》一課有三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在指導學生研讀每一個故事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故事資源組成小組討論。愛好相同的同學坐在一起,討論異常激烈。這課人物形象鮮明,我問:“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無論喜歡誰,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肯定。在這節課上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但是我們也不能為了體現個性而否定基本的是非觀念,對學生的錯誤認識應當加以點撥疏導。

  總之,興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好奇心,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併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長時間專注這一興趣排除外界干擾。我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我們的教學理念不轉變,有時不但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反而會在很大程度上扼殺孩子們那份特有的、最為寶貴的財富。我除了在課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外,還力求用自己的興趣來影響、引導學生的興趣。我平時愛讀書,就常常把小說中的精彩片段讀給他們聽,並向學生介紹、推薦優秀作品。我在教學中不斷地挖掘興趣的內在聯絡,提高他們的語文修養,使他們的興趣更廣泛,從而推動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