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視域下的課堂與學習論文

“場”視域下的課堂與學習論文

  摘要:場是由事物發出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場作為一種新的物質存在方式(不同於固體、氣體、液體)而存在物質。場有許多性質,透過研究這些性質,我們認為在課堂中:要形成一個積極、穩定的場;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場;制定一個良好的學習日程表;課堂環境應當有利於場的感染;教師應與學生縮短交流的距離。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就應該:深刻地體驗生活,感受真實的生活;在學習中要善於聯想生活;學會相互交流。

  關鍵詞:場;課堂;學習

  一、場

  場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本文中的場和物理學中場的作用相似,但這樣說似乎很抽象,舉幾個不太標準的例子說明:我們在河旁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差別不大,向河中自己影子旁邊投入一粒石子,自己的影子就起了變化;一塊有花紋的正方形塑膠板,透過物理變化讓正方形塑膠板變成一個扇形,花紋也會發生變化……同時,本文場與物理學中場的區別是:物理學中的場是有一個質點發出的,而在空間每一點都可以確定一個物理值(也就是場對此空間點的影響力),本文場是由許多質點,許多的影響因素髮生的,而只研究的是對空間某一點(比如人)的影響力。物理學中場強的大小與距離有關,某點與質點的距離越大,場強越小;與質點本身(比如帶電荷數)有關,帶電荷數越多,場強越大。本文場中場強的大小同物理學中相似,事物距離人越遠,影響力就降低,事物本身影響力越強(比如體積大,顏色是人喜愛的顏色或憎恨的顏色),場強也越大。

  因此本文中的場的定義是:場是由事物發出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場作為一種新的物質存在方式(不同於固體、氣體、液體)而存在物質。人同事物一樣會對人產生影響。一個人站在那裡,他的姿勢、神態、情緒,都會產生一種場,這種場讓我們無以言表但確實感染著我們。

  二、場的性質

  場有許多性質:

  兩個事物之間的距離越大,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就越小,因此接受到彼此的場的強度就越小。距離我們越近的事物,就容易引起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給我們的刺激就越大,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

  在相同情況下,事物本身的影響力越強,對人的影響力就越強,場強也就越大。如果一則廣告是由觀眾非常喜愛的明星代言的,會比普通明星代言的和普通人代言的宣傳效應好很多。同樣是一句話,從領袖的嘴裡說出來會比一般人更能引起共鳴、震撼。

  在一種場的影響下,人們形成的認知結構與在另一種場下形成的認知結構有細微不同,這些細微不同影響著人們。

  三、課堂與場

  想象自己在看足球世界盃比賽,賽場內激戰正酣,觀眾席上人聲鼎沸,快樂無限,你必定也會心情愉悅;即使轉換場景,在樂活的音樂會中,你必定也會受到周圍人們的感染,但是在人們靜靜的欣賞舞臺劇時候,如果你對之沒有了解,你似乎很難產生愉悅的心情……這時因為世界盃賽場內,每個人都在發出愉悅的場,在樂活的音樂會中,每個人也在發出愉悅的場,不管是用動作、用聲音,還是用燈光、用形體;而在舞臺劇下,每個人很少釋放自己的情感,很少有肢體語言,你極少受到周圍人發出的場的影響。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場的效應,促進積極場的產生擴散,防止消極場的產生。要形成一個積極、穩定的場。學生在長期的學校生活中接觸到很多老師,更換許多老師。每一位老師都引領學生一段時間。因此,形成一個穩定的場,能讓學生更方便了解教師的風格特點,能讓學生在這段時間內迅速調整自己以適應教師的風格特點。喜愛教師在教書時所散發的場,或者是能夠與教師所散發的場相互關聯,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這有利於學生積累學習經驗,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場。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往往比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更持久,更有效。教師應藉助上課有效的時間,激發學生產生這些積極的學習的場,同時防範出現消極的場。一旦班級內出現不良競爭,因為競爭而不互相幫助,這就失去了同學之間場的相互感染,失去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同學各自把自己的場掩藏起來,就不利於班級內良好氛圍的產生。

  制定一個良好的學習日程表。在恰當的.時間學習恰當的知識,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恰當的時間選擇了不恰當的知識,就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由於溫度、光照等自然條件的變動,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接受速度。調整制定一個良好的學習日程表,可以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

  課堂環境應當有利於場的感染。改變課堂內的佈局,在教室牆壁上貼上名人語錄,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無言的教育。教室內顏色應保持鮮亮、明快,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苦中作樂。開展“愛學習”的宣傳活動,定期讓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生活中的小故事,讓學生受到良好氣氛的薰陶。

  教師應與學生縮短交流的距離。兩個事物之間的距離越大,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就越小。因此,教師應當走入學生內部,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就更大。這時候不但能夠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影響到學生,而且還能感受學生學習的氛圍,此時的學業狀況。距離的縮短,讓師生之間的溝通變的高效起來。

  四、學習與場

  學習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前提,書籍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階梯,創新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標誌。因此,要想在傳統文化中實現社會的不斷進步,就得具有創新的思維。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世間的事物本是混沌一體,但是由於相互交融、相互轉化,出現了萬物流轉,生生不息的現象。創新的思維也是一樣,沒有生活各方面的彼此交融,

  不會出現新的景象,新的思維。因此,創新的思維來自於不同領域的知識遷移,使得原有的知識結構被打破。現在學校學習中不同科目之間知識的界限很明確,甚至知識已經不能表達現實生活,而只能是現實生活的碎片。這些生活的碎片讓各自領域的人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細作,卻毫無收穫,因為缺少生活全部的交融。因此,要實現創新的思維,就應該:

  深刻地體驗生活,感受真實的生活。都市的生活給大多數人勾畫了許多美妙的場景,儘管這種勾畫非常美妙逼真,但是它卻缺少“場”。人們透過間接地方式瞭解這些場景、事物,但是沒有“場”,所有這一切就歸於枯燥和膚淺,讓人覺得不過如此。這就是簡單地把真實的生活剝離成了生活的碎片,讓人無法感受真實生活中的“場”。因此,體驗真實的生活,用眼耳鼻舌身意來感受生活的“場”,這樣才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在學習中要善於聯想生活。通常我們所學習的知識都是有一定知識結構的,我們承認這些知識結構讓我們迅速掌握了一門學科的知識,但是同時,也讓我們的思維固執在一種結構中。要想達到創新就應該善於聯想,透過一個詞,一句話的啟發,實現思維新的呈現形式。聯想的基礎是心中曾受到過這個事物的影響。

  學會相互交流。泉水激盪,始有波濤;火石碰撞,始發靈光。人與人討論交流,是兩個不同的知識體之間對話,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的碰撞,就像是不同的生活碎片融合一樣,產生巨大的能量,相互之間受到對方場的影響,改變著自身場的形狀和能量,容易激盪出創新的思維。

  場來自於我們感覺的若有若無,但這種若有若無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只有研究它,才能更好地瞭解它,才能將更多有關場的性質應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造福整個社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