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論文

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論文

  內容摘要:

  本文闡述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並以課堂教學為例,從理論聯絡實踐的角度談了如何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來培養深受社會歡迎的創新型人才。

  21世紀是一個寄託著人們美好夢想的世紀。當跨進這一新世紀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既充滿了希望,也充滿了挑戰。而前幾年職教形勢大滑坡,就是明證。為此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全國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經驗交流會上說:“加強職業指導工作,解決好學生就業問題,是職業教育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性要求。就業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就業是民生之本’。現在到職業學校上學的孩子,幾乎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實踐‘三個代表’就是要為他們服務好,想就業的‘鋪就業路’,想深造的‘圓大學夢’。”因此,我們職教戰線上的老師,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基於“以知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育“以生為本”,這就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人才培養的規律,這正是創新職業教育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也是推進職教富民政策最根本的舉措。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只有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根據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教學模式。“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先進教育思想,也符合新的課程標準。它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積極思維和主動實踐,提高認識水平和掌握學習方法,全面提高素質。因此它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創設問題情境,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劉開在《問說》中曾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可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形成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是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上課模式,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當然,合作探究學習不能流於形式,老師一宣佈小組討論,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看起來非常熱鬧,實際學生交流得怎樣?其實這時老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去,瞭解學生合作探究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程序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因此我的做法主要是創設問題情境。如我在教魯迅的《藥》時,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1、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是什麼?明暗兩條線索是靠什麼交織在一起的?2、課文寫了哪幾類人物典型?有怎樣的性格特徵?作者對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3、由前兩個問題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在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共同解決問題,嚐到成功的喜悅,學會在學習中合作與共享,這將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悅、甜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傾注更多的情感,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過程其實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係應亦師亦友。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這是很正常的,師生之間就應該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共離合。因此我的做法是儘快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這就需要老師傾注更多的情感。如我在教老舍的《我的母親》的時候,在要求學生閱讀了課文之後,我將文章最後一段,即“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朗讀了一遍,學生聽了我的朗讀後,身受感動,有的同學眼眶溼潤了。所以,學生在讀的時候,語氣、語調、表情等方面都模仿到家了,這就體現了師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三、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和課件的使用,它具有幫助教師拓展教學時空、豐富教學資訊、減少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延伸教學功能的作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再加上每年我校都開展各種教師培訓活動,把資訊科技引入課堂,並與傳統教學手

  段相結合,用生動、活潑的動畫,配合影片、音訊技術,使我們要表達的內容既直觀又生動,以此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慾、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一定要注重實效。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它對教師上課所起的作用,應該是“錦上添花”,而絕不是“雪中送炭”。也就是說,教師在上課前重要的是“織好錦”,就是認真深入理解和鑽研教材,精心地備課。在此基礎上,再設計並編制為提高教學質量所運用的多媒體課件,使此手段在教學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如果憑藉和依靠多媒體課件來譁眾取寵,以彌補教師在上課時由於備課的馬虎或草率所造成教學的蒼白或疏漏,那麼,這種“雪中送炭”的結果,恰恰使多媒體教學走上了歧路。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用自己的循循善誘來激發學生的注意、思維與學習興趣,用自己的淵博知識來解答學生的疑惑,滿足其學習的慾望。

  四、貼近專業設定,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知識源於生活,教學要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就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學中廣泛、深入地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想方設法創設緊密聯絡現實生活和大自然種種現象等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進入學習過程。在職業學校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專業設定,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內容,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走出校門就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例如我校主要有建築、機電、文秘等專業,我在教學安排的時候就根據不同的專業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依我所教的語文為例,在建築班上課的時候,我就把與建築有關的文章不但重點講解,而且還尋找一些相關文章來比較閱讀,如我在講《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築》的時候,就不僅僅把它當作一篇說明文來學習,而是把它與講建築美學的另一篇文章《建築——凝固的音樂》來比較閱讀;在文秘班上課的時候,我會把應用文作為學習的一個重點,這也是讓學生能儘快地適應日後工作的需要。總之,職業學校的教學安排應儘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專業設定,這就要求我們要改革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的局面,努力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形成以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為主線,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互滲透,有機融合的教學體系。

  五、貼近社會熱點,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現代多元的社會中,學生接觸的東西越來越豐富,學生兩耳須聞窗外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開啟封閉式教學的圍牆,關注社會現實,將社會熱點引入課堂,指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乃至關注全人類共同的話題。例如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就會結合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設計一些專題講座,讓學生關注社會。尤其在講到余光中《鄉愁》詩的時候,我就聯絡了臺灣三大政黨訪華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最好體現。

  總之,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