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同學習建立和諧課堂的論文

師生共同學習建立和諧課堂的論文

  長期以來,歷史課堂總給我一種無奈感。作為非主課科目,學生對歷史學習普遍存在著一種輕視:平時歷史課堂學生只著眼於熱鬧、有趣,還有點積極性;一到複習考試時,“歷史學習就是靠背”“我考試前背一下就行了”這樣的觀點在學生中佔了主流。相對於語數外等學習學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求知慾和使命感(不管是否自願)而言,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始終缺乏一種“我要學”的勁頭。簡而言之,就是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怎樣才能讓學生自覺自願地學習歷史,即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是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學習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學習狀態。課改前後,已有許多教師在“主體性教育”方面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都是有助於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模式,也使我受到了不少啟發。但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又感到了自身的不足。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看到了“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使我深受啟發。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與觀念。豐富教材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到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教師的學。學習是教學的需要,更是教師精神成長的需要。在這個知識、資訊更新日新月異的時代,滿足於已有的知識、“躺在過去的歷史上睡大覺”顯然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師也要學習,而且要終身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正從事著精神成果的傳遞工作,教師自身精神貧乏,那是不可思議的。歷史教材幾百頁,記述中外歷史二三百萬年,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複雜的社會現象,浩繁的歷史典籍,加之當今不斷湧現的新發現、新成果,都需要歷史教師去閱覽,並根據教材的取向去搜集、鑑別、整理。歷史教師只有透過積累大量的史料,具備廣博的歷史知識,才能自由地把握住歷史教學。

  師生共同學習,更重要的是“共同學習”。怎樣才能做到“師生共同學習”呢?這是一個沒有固定模式的論題,我只有根據自己淺顯的理解做了一些嘗試。

  1、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依據“雙綱”,認真鑽研課本, 把課本中每一個歷史階段、每一章、每一節的具體要求和透過學習應該達到何種程度都告訴學生,讓學生自主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程度,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既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也便於學生檢查自己學習效果。既然這節課是師生共同學習,學習目標就應該大家都知道,不能光讓我一個人傷腦筋,該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達標”,大家一起想辦法。

  2、師生共同閱讀課本。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但在以往授課中,往往容易忽視學生閱讀課本這一程式,總是教師去蕪存菁、化繁為簡,把重點劃給學生,但現在這一步我也省了。既然共同學習,就得大家一起找重點:根據學習目標,師生共同找出需掌握的內容,並把內容分類,哪些是識記、哪些是理解、哪些是瞭解,做到心中有數。

  3、師生共同設計練習題。在共同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及以後,可以穿插著進行問題設計,教師可以先出示一些示範題,再由學生自行設計。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認為這裡可以出一個什麼題目呢?”這樣把閱讀和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使 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以達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目的。

  例如,在講“九一八”事變時,根據書上的給張學良的密電內容,我設計的問題是:(1)材料反映對日本侵略持何態度?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2)結合材料說明東北三省迅速淪亡的原因(30你對的上述言論有什麼看法?等。學生經過思考,提出還可以補充:密電是蔣給誰的?發生了什麼事件?發生於何時何地?結果如何?等等。有效地彌補了教師備課中的不足。

  4、師生共同討論難點、疑問。講完一個章節內容,學生可能會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讓學生把疑問提出來,交給全班討論,教師只在一旁作點撥、引導、啟迪工作。對於學生不能解決或不易解決的問題,我根據具體情況給學生予以答覆 或提示,必要時則給予個別輔導。 實踐證明,學生自己搞清楚的問題,其印象是很深的,記憶也牢,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

  5、師生共同總結課文。在講完一課後總結課文,以前都是教師的“活”,現在我也“下放權力”,大家一起總結。當然,主要是學生總結,本課講了哪些內容,重點是什麼,應該怎樣理解,然後教師再補充、點撥,並引匯出下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這個方法還可以在講完一單元或一本書之後進行,效果更佳。由於內容跨度大,總結一次就是學生對一單元、甚至一本書內容的概括和提升,能極大地鍛鍊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的能力,有助於形成歷史知識結構,理清歷史脈絡,從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另外,在總結時還可以充分發揮課文中“引言”的作用,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實是以相互關聯狀態展現出來的。如中國歷史上冊地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透過引言可以概括出本單元的主要歷史事件: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逐一分析它們的作用及影響,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引言的中心內容,即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並進一步指出各歷史事件是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風尚的角度來說明中心內容,這就讓那些這就讓那些看似孤立的歷史事件在學生心中聯結成一個整體,使學生對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6、師生共同收集歷史資料。歷史課程資源是豐富而博雜的,僅僅靠一本書是不夠的,課外閱讀和收集史料是不可避免的。這一般都是教師備課時要做到的。但現在我也偷一下懶,憑什麼讓我一個人找?人多力量大嘛。在課前和課後,我都會有目的地佈置一些“任務”,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鑑於學生時間有限,那就利用上課時間,利用學生上微機課可以上網這一點,要求他們找某一歷史事件的相關史料,誰找的豐富,我上課就用他的史料,著對學生是一個促動。逐漸地,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可以培養學生選擇、運用歷史資料和根據史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附帶的效果是,學生寫歷史小論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除了網路,課外書籍也是不錯的選擇,我在上課時故意講一些有趣的歷史小故事,講了一半就不講了,學生要聽,很簡單,我列出書名,自己去看吧,有條件的自己看,沒條件的也不勉強,可以讓其他同學在課堂上講呀。時間一長,語言表達努力也得到了鍛鍊。

  7、師生共同背書。不管平時學得如何,最終還是得靠成績來說話,該記的還是得記,這就有了記憶問題。該怎麼記憶才能有效果,這是令教師頭疼的問題,現在也不能全靠我,大家想辦法。事實證明,“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三個臭皮匠湊成個諸葛亮”,許多學生都有自己的記憶方法,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一些方法是老師也想不到的。當然效果有多少,還得長遠來看,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有好處的。

  透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師生共同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它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了教學,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它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教學相長”,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得到了長進。“師生共同學習”還有助於營造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當教師、學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出現時,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當老師說“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時;學生的活力就開放了,當老師問“這個問題該怎麼設計題目”時,學生的眼界就提升了。這樣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輕鬆愉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健康的個性和人格,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培養創新人才,正式素質教育的最高目標。

  當然,師生共同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所做的一些嘗試很顯然是比較淺薄的,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更多師生共同學習的形式,探索本身也是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