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增加農村低段學生識字量的探究論文

如何有效增加農村低段學生識字量的探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無論是網上也好,還是平時的交流也好,我們發現,新課程實驗區的低段的家長、學生、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識字教學被提及的次數最多。歸根結底,其核心是:識字量太大了!

  這次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宏觀調控思路是“小學低段側重解決識字問題,小學中段側重解決閱讀問題,小學高段側重解決寫作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因為只有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閱讀,只有閱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

  根據專家調查發現,小學三年級學生因為閱讀能力有限,數學、英語題目看不懂;初中二年級學生則對理解科學、數學題目存在困難,而這些,歸根結底,都是由於閱讀基本功不夠造成的。正如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曾經說過:“語文是學習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地基一樣。數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

  識字教學,更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應該有效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最終增加農村低段學生的識字量,為以後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打好堅實基礎,為以後學習其他學科打好基礎。

  二、相關策略

  (一)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增加學生識字量的主渠道

  1.創設教學情境,輕鬆快樂識字。

  農村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起點相對來說比較低,基礎相對來說比較差。因此,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就充分利用人教版實驗教材在識字的編排上所採取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韻語(如:成語串、對對子、三字經、拍手歌、謎語、諺語等)。如一年級上冊的《小小竹排畫中游》課後所附的生字表,就要求學生掌握“排、中、遊、流、唱、兩、岸、數、苗、綠、江、南”這些詞語。而這些,都是在課文的對子(對偶)的形式中進行的。在指導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我們教學時就特別注重將識字和生活、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以編故事、編字謎、編順口溜、做遊戲等有趣的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幫助低段學生克服畏難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識字效率,增加識字量。

  2.教授識字方法,促進自主識字。

  人教版實驗教材在識字的編排上,注重滲透漢字的構字方法。在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這一項中,還不斷引導學生髮現新的識字方法,如發現同一偏旁字的規律、發現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等。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漢字基礎知識的教學、倡導自主識字、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學會區別形近字,較大幅度地來提高識字量。比如,我們教師可以在低段學生掌握了一定生字的基礎上,引導低段的.學生們自己去歸類:原來以“扌”為偏旁的,比如“拍、打、搶、拉、抱”,多數詞語都同“手”(或者人的動作)有關。這樣一來,學生掌握了方法,就等於是拿到了一把認字的“金鑰匙”,就能夠順利地開啟識字的大門,就等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最終可以有效增加低段學生的識字量。

  抓住“高頻字”,提高識字效率。

  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追求識字量,而是強調先學習漢字中使用頻率高的字,就是我們平時教學時所說的高頻字。當幼兒識400個左右高頻字時,即可進入初步閱讀狀態;當幼兒識1000個左右高頻字時,就可以讀懂一般書報上90%以上的內容;當幼兒認識1500個左右高頻字時,就可以讀懂一般書報上96%以上的內容。所以認識高頻字是識字的最佳途徑。比如“二、十、丁、廠、七、三、於、幹、虧、士、工、土、才、寸、下、大、丈”等,就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2500字)”,即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高頻字”。我們教師更加註意引導低段學生將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作用──花時間去記住漢字中使用頻率高的字,以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最後達到增加識字量的目的。

  強調勤查字典,養成識字習慣。

  對低段學生來說,肯定是有許多生字是不認識的。而從人的惰性來看,可能會採取“混”的方式來解決,因此,我們教師就特別對學生強調“勤查字典”的重要性(我們常說,字典是不會開口說話的老師),並且在課堂內外有意檢查學生查字典的情況,加強督促的力度,對自覺查字典的學生進行表揚,久而久之,以便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只有學生自己真正養成了勤查字典的習慣,時時刻刻主動去查不認識的生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識字的“金鑰匙”。

  5.保證閱讀時間,增加識字數量。

  每個學校的時間安排表上都有“讀報課”,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會將它演變成“作業整理課”。為了增加學生的識字量,為以後的閱讀打好基礎,我們必須重新奪回“讀報課”。雖然每天只有15分鐘,但是,即使一個學期平均按四個月計算,也有80天在校時間,80×15=1200分鐘。兩年下來,也累計有4800分鐘(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成人一分鐘可以閱讀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那麼,即使低段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成人的一半──每分鐘300字的話,4800分鐘也可以閱讀1440000字的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