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感恩的幼苗在兒童的心靈茁壯成長的論文

關於讓感恩的幼苗在兒童的心靈茁壯成長的論文

  [內容提要]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開展感恩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本文從“創設氛圍,提高學生的感恩認識;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延伸實踐,落實學生的感恩行為”等三方面介紹了我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 感恩教育

  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才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和諧。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懂得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會珍愛自己,勤奮學習;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擁有一個美好未來。

  但是,由於一些家長以及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方法失當,加上受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目前的不少學生,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優秀生”腦海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顧自己,沒有長輩;只顧索取,不思回饋;只顧眼前,不想將來;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不尊重他人,不懂關愛,缺乏責任感,學習浮躁等現象依然十分嚴重,這與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教育已經隱藏著一種令人擔憂的危機。因此,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引領學生知恩圖報,增強責任感,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已顯得重要而迫切。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校領導經過深刻的反思,審時度勢,根據本校的校情與學情,從2010年開始,把 “感恩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著力點,開展了以“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對全體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引導學生不忘國之恩,黨之恩,老師教誨之恩,父母養育之恩,領導知遇、提攜之恩,他人幫扶之恩……懂得知恩圖報,精心了培育學校的“感恩文化”,使“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意識情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促進了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為我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機。

  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思考和體會,以供同仁商榷。

  一、創設氛圍,提高學生的感恩認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是育人的土壤。良好的環境氛圍,能夠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學生進入校園,首先接受的不是老師的教育思想,而是學校整體滲透出來的文化氛圍。學校如果盈溢著濃厚的感恩文化氣息,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兩年多來,我校領導憑著強烈的環境意識,充分發揮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努力創設濃郁的感恩文化氛圍,不斷最佳化學校的育人環境,讓學生在美好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受到薰染,提高了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感恩的種子。

  1、抓好感恩宣傳。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先做好宣傳動員,使教育活動深入人心,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瞭解活動的意義、做法和要求。每次的“感恩教育”活動開始前,我們都要利用升旗儀式召開晨會,由學校主管領導作以“感恩”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學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感恩教育”活動,並要求各班在“講話”後,及時召開主題班會加以貫徹落實。透過“國旗下的講話”,讓全校師生經常受到“以知恩圖報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的德育薰陶,從思想上提高對感恩活動的認識。

  2、張貼感恩提示。校園中很多地方都是學生的活動場所,只要恰當地利用,就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感恩,例如,在一些綠化帶中樹著“愛護樹木,享受綠葉”、 “花草很脆弱,需要我們呵護”,在垃圾桶旁貼著“地板不喜歡垃圾”、“舉手投足,彰顯公德之心”;在水龍頭上寫有“它不喜歡流淚”等標語。這樣一些隨處可見的溫馨提示語,句句飽含著對大自然、對他人、對學校的感恩之情。同學們在隨手、環視之間,都伴隨著感激的話語,感恩意識在他們的心中慢慢樹立了起來。

  3、開設感恩專欄。要營造一種感恩的氛圍,單靠零零散散的宣傳標語是遠遠不夠的。感恩專欄的設定,恰恰可以第一時間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何謂“感恩”。因為在感恩專欄中,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名言名句,又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感恩事例,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感恩。所以,我校專門在文化長廊裡開設了一個感恩專欄,刊登了如程門立雪、陳毅元帥孝母等小故事,讓學生一踏入這樣一塊地方就可以感受到什麼是感恩。而且,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內心會自然聯絡其自身父母以及曾經教育過自己的老師,即使只是一閃而過的想念,但已經在心田裡播下了感恩的種子。透過這樣一系列的感恩文化浸染,學生可以瞭解到不同的感恩型別,知曉各個層次的感恩行為,知道何謂“知恩”,何謂“報恩”,最終理解感恩,將感恩化為行為。

  4、出版感恩板報。教室感恩環境的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在教室環境佈置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黑板報。黑板報是呈現在班裡最大的文化宣傳體,需要老師配合學校,指導學生結合不同的節日進行各類感恩意識、感恩文化的宣傳,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板報製作的同學是第一批能夠最快樹立起感恩意識的同學,因為他們直接參與了資料的蒐集以及版面的設計,在這其中他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感恩,自己應該感恩。而其他同學在觀看的過程中也逐步瞭解了感恩文化,對感恩有較為系統的認識,最終在心中形成系統的感恩思想。當然,還有一個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創設一個感恩話語交流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用一些便利貼將自己的感恩話語貼在交流欄上,進行人際之間的溝通,而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感恩行為,當感恩行為的量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學生已經知道、懂得感恩了。透過這樣一個有利環境的薰陶和引導,感恩之心定能在學生的心中生成。

  5、辦好感恩節目。“紅領巾廣播站”是學校重要的宣傳陣地。在“感恩”活動開展期間,我校的“紅領巾廣播站”都按時開播,每天20分鐘,由學校精心挑選出來的播音員任主播,稿件由各班的小記者、通訊員撰寫,內容可以是報道感恩活動,表揚同學之間的`好人好事,介紹著名人物的感恩故事,也可以播放感恩歌曲,朗讀感恩詩文,交流感恩體會,還可以對校內外的感恩事件發表評論,暢談看法。

  二、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動力、強化、調節的功能。積極、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發動、促進和強化作用。學校舉辦的教育活動,是人為有意識的、經過最佳化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客觀情境。它就像一個情感過濾器,剔除了消極因素,保留了積極的成分,能夠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淨化和昇華。這種淨化後的情感體驗活動具有更有效的定向性、調節性、感染性、動力性、強化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育內容,促進他們的思想、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因此,為了達成感恩教育目標,我校每年都有目的地結合特定節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感恩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順利發芽。

  1、開展“感激社會和同學間的愛心相助之恩”活動。每年3月份,舉辦以“同學如手足”、“牽手同學,共同進步”等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或演講比賽,大力倡導同學之間友愛互助之風。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發動大家開展給同學做一件有益的事、給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給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朋友以及社會上那些伸出關愛之手的單位和個人寫一封感謝信等活動,掀起同學之間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2009年秋季學期,由於得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我校更換了新桌椅,2010年3月,學校開展了“愛護新桌椅,感恩熱心人”的感恩活動,要求中高年級的學生給捐獻課桌的鐘阿姨寫一封感謝信,讓學生們知道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還有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懂得感恩社會。

  2、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活動。每年4月份,清明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閱讀有關英雄人物書籍,講革命戰爭故事,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戰爭歲月的艱辛,學習革命志士的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開展“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活動。每年的5、6月份,結合母親節、父親節,舉辦講“二十四孝”故事比賽;引導學生算“親情賬”,算一算自己從進入幼兒園到讀完大學,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要付出多少金錢,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假定自己畢業後的收入,計算自己大約需要多少年才能回報父母;組織學生寫 “親情作文”,每班擇優選取3—5篇上報學校參加以“孝敬父母”為主題的徵文大賽;要求學生每人寫一封給父母的信,由班主任收齊存放,留待與家長交流使用。

  4、開展“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活動。每年的9月中上旬,結合教師節,舉辦“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感謝您,老師”演講比賽;舉行“師恩難忘,師情永存”的作文競賽;開展建立“尊師敬長文明班”的活動。要求學生講十字文明用語,遇到老師主動向老師點頭問好。

  5、開展“感激祖國之恩”活動。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結合國慶節,引導學生收集“祖國之最”、祖國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國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軍事強大、文化繁榮等有關的文字、圖片,收集黨和政府關懷青少年成長的有關資料,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出一期板報,辦一期手抄報展覽。

  6、開展“看感恩影片,唱感恩歌曲”活動。學校利用閉路電視播放《二十四孝》動畫片;組織學生觀看《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再愛我一次》、《一個都不能少》等感恩題材的電影,向學生推薦並要求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觀看《當代孝子》、《暖春》、《讓世界充滿愛》、《背起爸爸上學》等優秀影片,組織高年級學生撰寫觀後感,把自己的觀後體會寫出來與同學分享。音樂老師教唱《感恩的心》、《說句心裡話》、《母親》、《常回家看看》、《愛的奉獻》、《燭光裡的媽媽》、《我愛米蘭》、《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五星紅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並組織以“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為主題的演唱比賽,使感恩歌曲唱響校園。

  三、延伸實踐,落實學生的感恩行為。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說:“德之大成,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於行。從德育執行過程來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實效,必須順利實現兩個“轉化”過程,即把教育者所傳遞的道德規範資訊內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又將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外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並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出,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實現的。若要順利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必須讓學生親身實踐,促發學生的切身體驗。只有學生獲得了切身體驗,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才能對人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巨大的導引作用。因此,在實施感恩教育過程中,我們除舉辦形式多樣的情景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外,還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感恩實踐,要求學生利用特定日子給父母、老師等自己應該感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把感恩落實到行動上,使內心的感恩意識外化為具體的感恩行為,讓感恩的幼苗在學生的心中紮根成長。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期間,讓學生親自幫父母做事,對父母說知心話,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替父母洗衣做飯等,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又如,教師節來臨,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讓學生從 “四個一”(寫一封信,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表一個決心)中自選一項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播種思想,收穫行為;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感恩不只是簡單地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是健全人格的體現。作為一種品德的修養,“感恩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永恆課題。我們只有發掘所有的有用資源,抓住契機,運用環境薰陶、活動引導、實踐訓煉等有效策略,真抓實幹,持之以恆,才能促使孩子常懷感恩之心,收穫高尚的品格,讓感恩教育結出累累碩果,我們的教育也才會更加完美!

  讓我們將感恩教育進行到底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