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激發讓學生體味作文的樂趣論文

多元激發讓學生體味作文的樂趣論文

  作文字應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是心靈對話的自然產物。然而,眾所周知,時下學生普遍對作文望而生畏,作文教學只有走近學生生活,才能啟用學生思緒,產生傾吐慾望。

  一、大量閱讀,注重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正如巧婦做飯一樣,如果腦中無感性認識,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如何寫好作文?沒有“讀書破萬卷”又怎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隻語片言。古代的不少文人學士,如韓愈、曹雪芹 ……他們也許根本就沒學過什麼語法、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秘在於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銳的語感,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一定離不開多讀多背。

  閱讀為作文提供了素材和範例,會閱讀,知道別人是怎樣表達的,而自己應該怎樣表達,逐漸地才能寫好作文。首先,課文閱讀,像課文這樣用規範的語言敘述事件,就是作文。用課文的規範語言影響學生,使他們的語言越來越縝密,越來越熟練,達到規範化;其次,透過“書香校園”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採用自由閱讀和集體閱讀相結合。自由閱讀提倡多讀書看報,多看電視聽廣播等,而集體閱讀則是根據教學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選取材料,在規定的時間裡集體閱讀,並摘錄一些好詞佳句。這樣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從中學到越來越多的寫作知識。

  有位學生在《逛早市》中寫道:“……媽媽帶我仔細辨認:那青青的芹菜帶著露水;那長長的絲瓜挺著身子;那帶刺的黃瓜還扎手;白白的蘿蔔彷彿輕輕一碰就要裂開似的……” 如此準確細緻的描寫,對於一個剛剛學寫作文的孩子來說,確屬不易。正如學生所說:“是從課文中學來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何來作文的.異彩紛呈?閱讀開拓了孩子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尤其是寫作剛起步的孩子,更是需要課外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教師給的知識鑰匙將會使孩子們的大腦更聰明,感受更靈敏,雙手更靈巧。

  二、開拓機遇,掌握技巧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關鍵在於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提供資訊。在這方面,我注意抓住機遇,開發學生觀察的源泉。

  1、創設情景。

  一定的情感總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觸發而產生的。創作慾望的產生也不例外。可以是環境的美化,讓學生養花、種草、植樹,要求他們留心花、草、樹木的生長,發掘內心的感受,作好觀察日記;也可以是再創情境,如:以《洗衣服》為例,以往孩子們述說洗衣服的經過都只有“我脫下髒衣服,用肥皂把它洗乾淨,再曬乾……”乾巴巴的幾句。為此,我們可以在課上重現洗衣服的經過。安排一位學生演示,演示學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後把髒衣服脫了下來,我問:“她剛才做了什麼,想了些什麼呢?”學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覺得有些髒了,應該洗洗了,就把衣服脫了下來,放在桌子上。”演示學生又從外面端來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學生口述這個過程,當演示學生用肥皂開始洗衣服時,未等我提問,孩子們就紛紛描述起來……就這樣,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運用恰當的詞語來表達所獲感知的形象。這樣,那些原本覺得沒什麼可寫的孩子,不但覺得有內容可寫了,而且習作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2、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了,寫出來的文章才能百花爭豔,色彩紛呈。鑑於此,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一是體育遊戲,如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二是文娛活動,如聯歡會,朗誦比賽等;三是野外活動,如春遊、參觀、野炊等;四是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獻愛心,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等。有了這些豐富的活動,就有了濃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體驗,就不再嘆“無內容之苦了”。

  3、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於引發學生的創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近學生的生活去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情感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些《說說我的心裡話》或是《××我想對你說》之類的作文題,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怒哀樂……,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慾望、需要和熱情。有時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某些疑問或好奇心理來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學完了《三袋麥子》,學生覺得寫童話並不難,很多人躍躍欲試,就可以讓學生去改編課文,或續寫課文。這樣寫出的作文,真切生動,充滿感情。

  4、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例如蘇教版第五冊《習作8》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學時,讓孩子們從家中帶了很多可愛的玩具,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係,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鍊,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三、規範語言,形成習慣

  語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語言的好壞直接影響文章品位的高下。小學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詞不恰當,學過的詞語(尤其是書面詞語)用不上,一寫到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現實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口語。如: “我的書過了他的線,他用力夯(推),把我的書都弄揪(皺)了。”……批閱時,你得仔細揣摩,才能領悟他要寫的是什麼意思,該換上哪個詞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學習的詞語與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在學習詞語時,喜歡從字典上尋找詞語的意思,而沒有把詞語的意思和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和現象聯絡起來。只有豐富了寫作語言,才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感染力。

  首先,正確把握詞義。漢語中同義詞眾多,更有一詞多義的現象。我們應從遣詞造句開始,從具體的語境出發,幫助學生辨析詞義,領悟詞語在通常語境中的規範、習慣用法,進而恰到好處地選用詞語,使得詞彙豐富、句子生動。

  其次,細心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這種感情的流露,主要寄託在字裡行間,是透過包含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達的。詞語有褒貶之分、雅俗之別,使用時必須正確區分。有時候,巧妙地褒義貶用,或貶義褒用,語言也就變得豐富起來了。

  另外,幫助學生養成勤動筆寫作的習慣。“聞千曲不如操一曲”,光講不實踐不行,只有寫,才能會寫,在寫作實踐中,努力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堅持不懈,養成不隨隨便便用詞的習慣,每用一詞,都反覆斟酌,用心揣摩,不用則已,用則求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