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外貿促進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考論文

依靠外貿促進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考論文

  【摘要】 完善的外貿促進體系與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密不可分,科學分析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制定符合地方外經貿發展實際的外貿促進體系至關重要。文章從外貿促進體系於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分析入手,以江西九江為例,提出了完善地方外經貿發展促進體系的具體對策建議。

  【論文關鍵詞】 外貿促進體系 地方經濟 政策建議

  外經貿促進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專門建立的支援服務體系。對於地方經濟發展來說,制定科學的外經貿促進體系引導對外經貿活動的發展方向,促進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可行而且必需。

  一、依靠外貿促進體系加速地方經濟發展的可行性

  1.能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踐表明,對外貿易對於實現技術進步、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生產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一方面,由於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實現絕對平衡的增長,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剛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場。當國內資源過剩而需求不足時,就面對國外市場組織生產;而在國內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資源和條件時,就適當進口。另一方面,擴大對外經貿關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引進競爭機制,就必然要發展本國具有現實的或潛在的比較優勢的產業,淘汰和放棄某些不合理的產業,以最佳化資源配置。進出口競爭的刺激和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調整,又會促進本國企業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2.能加速地方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外貿發展水平。比較優勢是一個地區的獨特資源,是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若能發揮得好就是核心競爭力。絕大多數地方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形成並凸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地方外貿經濟得以發展的最基本依賴,所以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將其所擁有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如九江作為一個實力弱、底子薄、經濟欠發達、發展中的內陸城市,沒有外資的投入和外貿的出口,比較優勢就難以發揮,產業發展將缺乏空間。為更好發揮出比較優勢,就必須透過外貿促進體系大力開展“走出去”與“引進來”戰略。但是對於一般發展中的地區來說,目前這些戰略存在著引進的外資專案大多處在產業鏈的末端,生產過程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組裝環節,加工貿易比重高,一般貿易比重低,且出口商品總量較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等問題,導致這些專案對當地企業的帶動性不強,形成了“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強烈反差。要妥善解決這些抑制地區經濟發展的難題,可以加快建立外經貿促進體系,將各區域的比較優勢發揮殆盡,提高各地區的外貿依存度,提升其外貿發展水平。

  3.能較好適應地方政府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要求。發展外向型經濟可以推進地方新興產業的形成和原有產業結構的改造升級,為地方加快工業化程序和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地方要更好的參與國際分工,加速外向型經濟發展,應當有科學的外貿促進體系來推動之。一方面透過外貿促進體系可以加速引進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專案,加速培育重點進出口企業、出口產品基地打通出口外銷渠道,加速做大做地方支柱性企業,以實現“外向帶動”促外貿出口,逐步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出口產業叢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透過外貿促進體系可以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以加速地方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透過外貿促進體系這兩方面的作用大力推進地方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以全面提高地方外貿的競爭力。

  二、完善地方外貿發展促進體系的具體建議

  1.建立財政金融支援體系。財政金融支援通常是促進地方外經貿發展必要手段,實施過程中,通常可以採用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以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手段鼓勵企業出口。各地在外貿實踐中,往往是有意向出口的企業不具有出口能力,有能力出口的企業為規避風險和縮減出口。因此,應當利用進出口銀行對企業出口提供包括買方信貸、賣方信貸等在內的融資方式推動出口貿易,同時利用出口信用保險保障出口企業的收匯安全。政府或行業協會應當在出口信貸、收匯保障、資信評估、商賬追收、貿易融資等方面對企業給予政策支援。

  第二,設立“走出去”專項基金以加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企業“走出去”是國際經濟合作的高階形式,也是我國地方區域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於政府來說,各地除了建立完善支援“走出去”的政策體系,重點支援境外資源類專案、境外加工貿易專案、承包工程專案和外派勞務培訓基地建設外,還應當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設立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專項基金,化整為零,加大支援,用於政府投資促進活動和企業“走出去”專案的獎勵、市場開拓、調研論證、人才培訓、保費補貼、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等,加強對企業尤其是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援等。

  2.建立產業配套服務體系。積極促進產業集聚,形成具有地方行業和地區特色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要認真分析所在地區產業的優勢和外資企業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引導、鼓勵各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積極為主導產業進行配套,形成產業集聚。建立配套協作的專案庫,建立資訊開放和相互交流網,促使企業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重組和整合。為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省級政府應當設立中小企業為大企業和重點專案配套鼓勵支援資金。透過貸款擔保和貸款貼息等舉措,鼓勵和支援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圍繞大型企業和重點專案發展配套工業,拉長產業鏈和產品鏈,形成產業叢集。

  3.建立進出口貿易資訊共享和與諮詢服務機制。外經貿發展中資訊諮詢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應建立外貿政策資訊服務平臺。從剛剛改革開放到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央和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但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還未能充分發揮,實施效果還不盡人意,主要原因就在於部分企業經營過程中對國家和地方的外貿政策領會不深以致無法真正將政策用足用活。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面向企業、資訊可靠、免費提供的資訊共享和服務平臺,為各類企業提供政策諮詢、技術法規等方面的服務。

  另一方面,要建立能提供國際市場資訊的諮詢機制。實踐中,在提供及時的'市場資訊以正確引導企業規避各種市場風險方面,政府的作為極少且很不到位。有些地方雖設有商務資訊服務網路平臺,但收費過高、效果不明顯。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外經貿部門的職能作用,透過建立如出口商品資料庫、進口商品名錄資料庫、商展資訊資料庫、涉外政策法規庫、國際經貿公約與慣例、對外貿易指南、投資指南、合作指南等,為企業提供國際市場行情、相關產業的國外技術動態及准入制度、有關國家的投資環境等各方面的資訊。

  4.地方政府應建立合理的產業保護機制。儘管WTO對各國保護本國產業提出了較多的限制,但在地方經濟發展實踐中,還是要根據透過深入研究WTO規則,靈活運用WTO規則,加快建立產業保護機制,以合理保障地方外貿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產業安全,這對於地方外貿經濟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地方政府在對企業的扶持保護過程中,應當對企業進行合理的分類,有針對性的對事關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進行監控分析,尤其關注地方重點敏感產品進出口數量、價格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重要引數變化的監測,建立科學的產品出口和市場預測預警體系,防止企業出口中遭遇國外反傾銷調查。同時,還應當對對國外產品進入本地市場的份額進行仔細觀測,以防國外產品大量進入對本地同類企業造成衝擊。

  5.建立配套的環境支撐體系。這裡的環境主要包括制度、社會信用、人才、通關、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良好環境作支撐。

  一是要為企業進出口提供一流的基礎設施硬環境。各地隨著開放型經濟的不斷深入推進,各種現代通訊設定、路橋交通、沿江及沿海港口以及企業電力等設定都應當與時俱進,以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城市對外貿企業的承載能力。

  二是要提供高效便捷的“大通關”環境。改善通關環境,提高通關速度。真正形成大通關,簡化通關程式,實行“提前報關”、“預約報關”、節假日加班等通關措施,增強服務意識,完善口岸功能,將口岸功能向內陸延伸。加快推進通關作業資訊化建設,加快口岸公共資訊平臺建設,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實現口岸通關效率和整體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為企業進出口提供維護公平競爭的社會信用環境。各地要鼓勵信用服務中介組織的發展,逐步實現社會徵信機構的市場化運作,形成社會聯合徵信機制。建立以信用資訊徵集、信用狀況調查、信用評價、信用自律和失信懲戒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外部信用制度。培養和樹立企業的信用風險意識,加強內部信用風險管理,防範來自外部的信用風險。

  四是要提供同外經貿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人才環境。如九江對外貿易多采取透過港、澳、臺中間商代理,導致九江出口貨物沒有真正輻射到國際消費市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序的加快,為提高九江外向型經濟的外向度,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培養、吸引一大批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營銷能力強、會經營管理、懂法律知識、能引領國際市場的外貿複合型人才是當務之急。因此,應透過和諧的人才環境加快引進外經貿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

  參考文獻:

  張 萍:統觀全域性、突出重點、努力構建新型外貿促進體系.廣東經濟,2006年04期

  彭繼增:德國貿易促進體系建設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價格月刊,2006年02期

  劉紹堅:構建新型貿易促進體系迫在眉睫.時代經貿,2005年01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