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論文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論文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主要特徵

  1、盲目從眾,抱團現象嚴重

  大學生從眾心理是一種缺乏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部分學生由於平時極少關注就業政策與動態,不注重收集、篩選學校引進的企業單位資訊,同時學生自身獨立意識不強,對自我價值的定位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還沒有明確、清晰的認識,應聘過程中往往存在同班級、同寢室的學生扎堆簽約同一家企業,或不考慮自身情況,被動地接受家人的建議而就業等現象,從而出現盲目隨大流,人云亦云等不良現象,錯失就業良機。

  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急功近利是當代大學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特徵。經調查發現,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發展較快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約佔總數的一半左右,“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觀念依舊存在。就業性質方面,穩定、社會地位高的國企、研究所的比重逐步增加,中小型企業往往不受學生青睞。同時,薪資仍是學生著重考慮的關鍵因素,幾乎80%的學生期望畢業時的薪資能達到3500元以上。綜合以上分析,高薪、體面、工作環境優越的職位始終是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首選;願意從基層做起,與公司一起成長的畢業生則相對較少,功利現象明顯。

  3、優柔寡斷,悲觀、自傲心理並存

  在就業、擇業過程中,由於一些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往往家境貧寒,沒有背景,易自慚形穢,在就業選擇上缺少與人爭鋒的勇氣,思想負擔重。同時,另一部分學生由於對自己的學校、專業不滿意,應聘過程中畏首畏尾,一旦應聘失敗,需要較長時間調整。相反,有些學生則自命清高,求職應聘過程中挑三揀四,好高騖遠,難以腳踏實地,當理想與現實相去甚遠時,更易導致壓抑、不滿等負面情緒的發生,就業受阻。

  4、創業勇氣不足,求穩心態明顯

  目前大多數畢業生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受父母傳統觀念和自身“戀家情結”等因素影響,一份安定、福利待遇優、勞動保障好的單位已成為此類學生的最佳選擇,甚至其不考慮自己所學專業是否與擇業崗位相關,近些年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火熱現象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當前,儘管國家、學校已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諸多利好政策,但大學生自主創業激情並未有明顯高漲。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特徵原因分析

  1、內在因素

  (1)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存在一定非同步性。大學是特殊的成長階段,學生心理問題開始逐漸替代生理問題,其完善、健康與否成為這個時期的重點。大學生往往充滿激情,懷揣理想,渴望儘快擺脫家庭與學校的約束而步人社會,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然而求職過程中,內心的不成熟與不穩定使得他們很難客觀、全面地認識複雜多變的社會,易導致產生現實與理想不一致。同時,由於大學生自身缺乏社會實踐以及足夠的經驗積累,在面對殘酷現實時,經常伴隨著理性和感性,自立和依賴的交錯,情緒波動明顯,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障礙。

  (2)大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不足。在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主動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綜合能力的高低。然而,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綜合能力相較於企業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學習自覺性不足;其次,理論知識薄弱,未形成核心競爭力;再次,不重視實踐,動手能力差;最後,缺乏應有的鑽研、開拓精神,難以擔任較高層次的職務。

  (3)大學生就業觀念保守陳舊,求職準備不足。絕大數應屆大學畢業生均是首次就業,從心理到思想上普遍準備不充分,不易準確把握就業過程中出現的順境與逆境,不善於及時調整擇業過程中產生的自滿與失落情緒,並且由於畢業生就業觀念缺乏系統、正確引導,一味追求高薪、體面的'職業,盲目追求“鐵飯碗”“金飯碗”,一次就業則定終身等不正確思想依舊存在。同時,仍有很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脫離了目前社會就業現狀,兩者間的心理落差往往將導致諸多不健康心理問題。

  2、外在因素

  (1)市場經濟的弊端與不完善的就業市場機制對畢業生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滋生出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一系列不健康思想極易誤導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如就業地選擇具有傾向性,片面要求薪資待遇,一味追求社會認可度高、輕鬆的職位等,並且目前就業市場發展仍不成熟,相適應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還不到位,應聘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對畢業生二次就業、擇業必然產生不良影響,就業困難加劇。

  (2)高校教學質量下降和企業的人才高消費對畢業生的影響。目前,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諸多新興職業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也對其綜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近些年受高校擴招影響,學生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高校無論是在硬體裝置還是師資儲備上都存在滯後與不足,專業結構設定同企業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直接影響畢業生質量。然而大多數企業還存在人才高消費現象。一方面,盲目以學歷、證書作為硬性門檻,不合理的提高聘用標準,最終導致人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承認在校所學的知識同企業要求的標準存在差距,但其仍希望所聘用的畢業生能立馬到崗、上崗,儘快實現企業價值,必要的人才培養機制明顯缺失,即使部分企業存在一套實習,培訓體系,但畢業生此期間的工資待遇、勞動保障方面普遍不規範、隨意性較強,導致企業留不住學生,人才缺失現象嚴重。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弱化以及過重的家庭負擔對畢業生的影響。目前各高校普遍都設有就業輔導、心理諮詢機構,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學生答疑解惑,走出誤區,然而相較於瞬息萬變的就業形勢,心理健康教育始終存在滯後現象,未能達到提前引導、轉變、預防的目的。並且對於處於初次就業階段的畢業生而言,都希望儘早找到滿意的工作,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同時,由於社會要求和教育成本的提高,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也水漲船高,兩方面因素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的心理負擔,導致產生就業心態失衡。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解決思路

  1、充分發揮社會調節功能,克服結構性就業問題。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機制已初步成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國家宏觀調控為輔助,充分發揮當地人才市場的基礎性指引功能,強調高校對畢業生就業推薦作用。然而,為了保證規範化運轉,營造良好就業環境,最大限度的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政府首先應堅定不移健全就業市場,衝破如社會保險、勞動保障等諸多方面壁壘,清除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體制性障礙,提高相關職能部門的實效性,確保畢業生就業順利、暢通。其次,儘管近些年就業趨勢依舊嚴峻,但在人才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山村以及相對冷門行業上,依然少人問津。因而仍需持續加強宏觀調控力度,提高此地區、崗位從業人員的待遇和保障,促使人才資源的平衡流動,避免兩極趨勢進一步增大。政府應當繼續對高校教育改革發揮牽引作用,明確大學生培養、發展方向,在適應當前市場經濟前提下,對高校專業設立、課程設定、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進行宏觀指導。同時,健全畢業生創業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鼓勵大學生創業。

  2、大力深化高校內部教育改革,加強校企溝通與合作。為順應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的需求,高校內部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繼續發揮高校在學生與就業單位間的橋樑作用,加強“就業高速公路”建設,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基礎專業學科,進一步強調“理實”一體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學校應始終堅持“鞏固老使用者,拓展新使用者”的就業市場建設原則,繼續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制定合理的就業工作方案,使得大學生培養更有針對性,適時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緩解就業壓力。高校就業指導與心理諮詢服務也是減輕畢業生心理問題的重要環節。首先,就業指導課應始終貫穿於大學生的每個學年,不能僅僅侷限在畢業季。其次,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上追求多元化、靈活性,如舉辦就業專題講座、模擬招聘會等,提前培養大學生求職所需基本能力,掌握應試、面試技巧,克服就業中的不安,恐懼情緒。在心理諮詢方面應強調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處理方式的結合,注重培養專業心理諮詢隊伍,暢通心理諮詢熱線,最大程度保證學生擁有良好、健康心態。

  3、客觀認識自我,及時更新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準確的自我定位是克服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大學生在充分了解自己優勢與不足的前提下,有目的收集招聘資訊,可以更明確就業選擇,更清晰認識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避免在起步階段出現方向性錯誤。另一方面,在就業、擇業中大學生能做到及時修正不符合自身情況的就業想法,促進心理調節能力的形成,將迷茫、猶豫、壓抑等不良情緒扼殺在萌芽中。同時,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因而大學生努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是極為必要的,不僅要牢牢掌握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培養舉一反三能力,而且應珍惜在校中的每次課程實訓及社會實踐機會,平時多閱讀有關就業應試技巧方面的書籍,主動鍛鍊同他人溝通能力,多聽聽家長的意見與建議,保證就業資訊與觀念一致、暢通,進而實現擺正家長過高就業心態的同時也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的效果。總而言之,在當前巨大就業壓力面前,幫助高校畢業生克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平穩過渡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家庭以及學生自身多方面的不懈努力與付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