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議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教學論文1500字

瑣議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教學論文1500字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發明千萬法,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瑣 議 課 堂 教 學 中 的 提 問。這首詩不僅強調提問的重要性,更強調了提問的技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教學環節會一環接一環,層層遞進,教師的主導,幼兒的主體就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問題設計不當,就會造成過程零散、脫節,啟而不發,變成教師毫無價值的自問自答,那麼,課堂教學的提問該注意哪些呢?

  一、提問的語言應有吸引力,激發幼兒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完全是憑他的興趣所為,對課堂教學中所接受的知識是由教師的一個個提問,透過討論、實踐、操作而來的,教學中的提問,融設問、探究、質疑為一體。我們在設計提問時,要透過自己精巧創設的問題,結合恰如其分的語氣及表情等態勢語言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到問題的探求中去,萌發出學習、探究的慾望。如在中班的科學課“有趣的水”中,比較牛奶和水的不同從而使幼兒理解水是透明、無色的這一特徵,如果僅僅說:“請你們看看比比,這兩杯水有什麼不同”,那麼有的幼兒的注意力就不會馬上集中過來,有的也僅僅是迫於教師的指令而看而想。如果換一種說法:“牛奶寶寶和水寶寶都躲在玻璃瓶裡,想請小朋友來看看,它們兩位有什麼不同”。擬人化的語言一下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兩位“寶寶”解決問題的願望產生了,幼兒的探索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再如在大班的數學“測量”中,利用玩具排隊的情節來進行,提問的語言運用了類似於體育比賽中的“裁判員”“挑戰”“勝利”等詞語,一下子就使課堂的提問變得豐富、形象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許多。&nbsp

  二、提問的內容應難易適度,注意問題的層次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有淺入深地思考問題,並逐步加以解決,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問中,可以逐步增加問題的難度,而不是提第一個問題就讓幼兒望而生畏,失去學習的興趣;還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順序和層次性,以使幼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訓練和提高,園長之友《瑣 議 課 堂 教 學 中 的 提 問》。如在語言的故事講述中,提問應有層次,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組織好故事結構,如“圖片上有誰,在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後來是怎麼解決的”,這樣的問題便於幼兒按照“人物---地點---事件---結果”這一順序較清楚、完整地講述故事。在如大班的數學課“測量”中,教師提供回形針、火柴棒、吸管等三中物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玩具寶寶擠在一間屋裡真難受,請你幫他們分分家,一樣的放在一起”,幼兒第一次簡單動手操作,進行分類、擺放,對於全班幼兒來說,都能達到目的,而且能力較弱的幼兒增強了自信心;接著教師又安排了第二個問題“它們要進行排隊比賽了,請你們從小旗開始排,排好後看看發現了什麼”,幼兒經過操作、比較,得出了不同物體排列的長度也不同,並且記錄了結果。然後,教師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你們願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請你再把玩具寶寶排隊,排到紅線結束,看看又發現了什麼”,幼兒按同等的長度排列發現了同等的長度用的三件物體的個數是不一樣的。一個個提問由易到難,一個個環節緊緊相扣,一個個層次清晰明瞭,教師教得輕鬆,幼兒學得愉快。

  三、提問後給幼兒候答的時間,拓展幼兒的思維

  提問與回答之間應隔一定的時間,讓幼兒有較充分的時間考慮答案和組織語言,對不同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應有所不同。簡單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可相對少一些,如“你看到圖片上有些什麼,你在桌上的玩具盆裡發現了什麼。有些較為複雜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可相應延長,如數學課中“為什麼同樣的一條線三種物體擺,有的個數少,有的個數多呢”“把物體拿掉以後,怎樣讓別人看到你動手實驗的結果呢”,讓幼兒用個別、小組討論的方法相互啟發。&nbsp

  提問後幼兒回答的答案,有時後會讓人莫名其妙,教師也不必太著急,應鼓勵幼兒重新思考,給予他們時間,也可以透過追問,給他們一個思考、補充說明的機會,也許這一次孩子能夠說得很好,那自然很好,也許他們說不清,但多少能給我們一些“線索”,給幼兒候答的時間,同樣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推測孩子的想法和相處恰當的反應方式的時間。

  眾所周知,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理解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巧妙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幼兒思維的興趣,加快幼兒由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程序,更是發展他們思維、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充分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切不可走流於形式,隨意而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