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的實證分析論文

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的實證分析論文

  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實證分析論文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節節攀升,這說明中國參與全球一體化的程度加深以及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賴關係的增強,但是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的貿易依存度過高,存在一定的風險,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本文首先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縱向的歷史分析,然後選取了美國、德國、日本三個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墨西哥三個發展中國家作為樣本,以其2011年的經濟統計資料進行橫向的國際比較,全面分析我國的實際外貿依存度水平。

  一、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歷史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20多年的開放,我國的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發展,外貿依存度也一路上升,1978年僅為9.8%,然而到2011年外貿依存度上升到了60%,很多專家學者表示了極大關注。

  我們要做的是拋開表面的數字,探求外貿依存度背後的變數,尋找影響外貿依存度的主要因素,進而正確認識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讓我們看一下1985年---2011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匯率與GDP的資料,也許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有價值的資訊。

  (資料詳見附表1:1985年---201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匯率與GDP) 從資料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1985—1994年為第一階段,1995—2011年為第二階段,可以清晰地看到1985—1994年間的人民幣匯率處於持續貶值的狀態,而1995—2011年間的人民幣匯率則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

  但是在整個二十年間我國的GDP、進出口總額、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處於上升趨勢。

  這些數字的背後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首先,分析1985—1994年間的相關資料,假定TD為外貿依存度, TT為進出口總額, M為人民幣在1985—1994年間的各年累計貶值率。

  透過EVIEWS計量軟體對TD、M、TT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如下結果:1985—1994年間,我國進出口總額TT與人民幣貶值率M的相關係數為0.9857;外貿依存度TD也與人民幣的貶值率的相關係數為0.9876。

  因此,我們假定外貿依存度TD與人民幣貶值率M存在如下函式關係:TD=C(1)+C(2)*M,C(1)、C(2)為方程係數,利用最小二乘法對該方程進行迴歸分析,得到迴歸結果: TD=20.52+0.09×MR2=0.975 可以看出,該模型擬合得很好(擬定優度R2=0.975,接近於1),係數也非常顯著(T統計量分別為33.34、17.81,方程中係數的P值都小於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5),且不存在自相關(DW=1.52)。

  所以在1985—1994年間我國外貿依存度持續上升主要是由於人民幣貶值引起的,這一方面是由於貨幣貶值導致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增強,導致出口量增加,拉動供給生產使得對資本品的進口需求也在增長;另一方面則由於貶值當年貨幣的換算問題導致雖然以美元表示的進出口總額增長很少,但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總額卻增長巨大,例如人民幣具有較大貶值的1990和1994年,以美元表示的進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3.37%和20.90%,而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總額則分別比上年增加33.78%和80.83%。

  其次,讓來看1995—2011年間的情況,這十年間我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保持穩定,但是外貿依存度卻依然持續上升,2011年的外貿依存度比1995年上升了48.43%,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從表1也可以看出,從1995年到2001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變化不大,在34.24%---43.37%之間波動,從2002年開始,進出口總額大幅上升,外貿依存度也急速上升。

  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元匯率下跌。

  自2002年2月以來,美元的貿易加權價格下跌近30%,其中美元兌歐元的匯率更是下跌40%。

  由於人民幣匯率是盯住美元的,因此人民幣匯率也相對貶值,促使進出口總額迅速增長。

  第二個原因是從2002年起我國的加工貿易迅猛增加,2001年加工貿易額2475億美元,2002年、2003年、2011年的加工貿易額分別為3021億美元、4047億美元、5496億美元,2011年的加工貿易額比2001年增長122.06%,佔總貿易額的比重為47.59% 。

  加工貿易額實際上不能算做我國自己產品的貿易額,因此,如果去掉加工貿易,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實際並不高,以2011年為例,名義外貿依存度 為59.52%,如果去掉加工貿易5496億美元,實際外貿依存度僅為31.33%。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國際比較 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歷史分析中,已經得到結論:我國名義外貿依存度的增長是有內在原因的,實際外貿依存度並不高。

  但筆者還想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國際比較,於是選取了美國、德國、日本三個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墨西哥三個發展中國作為樣本,以其2011年的經濟統計資料進行橫向的國際比較。

  考慮到一國不但有商品進出口貿易,還有服務貿易,因此應計算總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公式為:對外貿易依存度=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GDP+服務貿易額/GDP,我們將透過此公式計算得到的貿易依存度稱為名義貿易依存度(詳見附表2)。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3年我國的名義貿易依存度(66.74%),大大高於發達國家中的'美國(25.41%)、日本(26.59%)和發展中國家印度(34.06%),也高於德國(65.21%)和墨西哥(49.99%),是六個樣本中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

  但是與實際的貿易情況相比,這似乎不能真正反映一國的實際貿易依存度。

  既然利用一般的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出的貿易依存度不能真正反映一國的實際依存度,那我們就要考慮針對貿易商品形式和內容的實際情況對公式做一下改進。

  貿易按商品形式和內容的不同分為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按產業來分,貿易商品全部來自國民經濟的第Ⅰ產業和第Ⅱ產業,而服務貿易則全部來自第Ⅲ產業,兩者是相互獨立的。

  因此,我們應將商品貿易額、服務貿易額分別與第Ⅰ、Ⅱ產業的GDP和第Ⅲ產業的GDP相除,然後將計算出的分類外貿依存度相加來計算一國的貿易依存度。

  計算公式為:設第Ⅰ、Ⅱ產業的GDP為GDP1,第Ⅲ產業的GDP為GDP2;商品貿易額為T1,服務貿易額為T2;經過調整的貿易依存度為TD。

  則:TD= T1/GDP1+ T2/GDP2 我們將透過此公式計算得到的貿易依存度稱為調整的貿易依存度(詳見附表3)。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考慮了貿易物件及其產業以後,美國(85.55%)、日本(79.22%)、德國(287.07)、墨西哥(159.05%)的貿易依存度都增長了二倍以上。

  德國的貿易依存度更是增長了4倍,這是因為其第三產業比較發達,絕對產值和相對產值都較高,因此商品進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因而中國(110.86%)在這六個國家中的貿易依存度相對下降了。

  除貿易物品形態對一國的貿易依存度有影響外,一國的實際購買力,體現在貨幣上就是匯率的高估或低估,也會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PPP)是國際上用來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換算指標,能夠消除官方匯率所帶來的扭曲,使指標更具可比性。

  如果按照世界銀行公佈的購買力平價GDP為基礎來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公式變為:TD=T1/購買力平價GDP1+T2/購買力平價GDP2。

  各國的貿易依存度(詳見附表4: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的貿易依存度)中只有印度(6.25%)比中國(16.91%)低, 美國(25.41%)、日本(33.02%)、德國(83.27%)、墨西哥(41.04%)。

  綜合以上計算可以看出,我國的貿易依存度經過如上的調整計算後,大幅度降低,僅略高於印度,遠低於發達國家,應該說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根據中宏資料庫世界經濟資訊,即使不經過購買力評價調整,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遠低於泰國(122.16%)、馬來西亞(210.68%)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比利時(160.54%)、奧地利(103.07%)、丹麥(83.91%)等發達國家 。

  三、對外貿依存度的辯證思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和對外貿易出現了大幅增長,世界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即世界進出口總額/世界GDP總額)也不斷提高,1990年世界外貿依存度為32.29%,到了2000年升至41.69% ,2011年則達到44.91% 。

  而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國際環境。

  外貿依存度這一指標的變動趨勢,說明世界擴大再生產的進行以及產品的實現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和對外貿易,這正是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的突出體現,也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對於各國經濟具有正面的影響和積極意義。

  因此我們應正視並接受外貿依存度這一變動趨勢,利用與國際經濟聯絡的加強發展我國經濟。

  但是如果實際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剔除加工貿易等因素)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將會使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 一旦國際經濟出現較大波動(包括物價、匯率、金融等),必然使國內經濟出現一些困難,這源於較高的外貿依存度與較低的國際競爭並存的矛盾;而且外貿依存度的長期走高將會增加國內資源短缺與出口規模擴大的矛盾,從而難以支援外貿的持續高速增長。

  因此,我國一方面仍要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促進技術、智慧財產權等服務貿易,提升我國貿易的產品結構;另一方面要注重透過刺激國內市場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不要過分依賴國際市場,要真正做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發展我國經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