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及戰略選擇論文

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及戰略選擇論文

  摘 要:從評價西方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入手,立足於我國現實,分析了我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從投資主體、投資方式的確定、地區選擇以及政府的宏觀支援幾個方面,較詳盡地闡述了關於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具體構想。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基礎:戰略

  一、西方對外直接投資主流理論介評

  在討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以前,很有必要先對西方對外直接投資主流理論予以簡單評價。關於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國外可謂眾說紛紜,但從學術淵源或其基礎來看,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以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的體系;另一個是以產業組織為基礎的體系。前者是宏觀分析,即從國民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其重要假設之一是完全競爭;後者是微觀分析,即從企業層次出發進行分析,其重要假設是不完全競爭,由於完全競爭假設與經濟生活的現實相距太遠,同時從微觀層次出發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更切合理論上和實際上的需要,故後者是西方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主流。從微觀方面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海默的壟斷優勢論、巴克利的內部化理論以及費農、約翰遜的區位因素理論等,這些理論都是單純從某一個方面來說明國內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因此,都有一定的侷限性。

  二十世紀70年代末,英國裡丁大學經濟學教授鄧寧在總結了這些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成為這些傳統理論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來這一理論成了解釋西方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經典與主流。

  鄧寧認為,前幾種理論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國公司的投資動因和行為機制,而實際上,直接投資只是跨國企業全部經營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跨國企業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手段和經營形式,但並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將壟斷優勢論、內部化優勢論和區位理論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把跨國經營的決定因素概括為三類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並把這三類優勢的擁有程度作為壟斷企業跨國經營方式選擇的依據和條件。按照鄧寧的看法,跨國直接投資發生的充分條件是需要三個優勢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客觀地講,雖然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內容上只是一種“綜合”,沒有多少創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論的精華,運用多種變數來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外直接投資能力,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對其它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是,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適用範圍也具有一定的侷限,該理論是根據西方私人對外投資行為提出來的,難以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做出科學的解釋。

  1、該理論過分強調了跨國經營企業的既有優勢,即各種優勢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由於跨國企業是在與本國環境不同的東道國內動作,強調企業本身擁有某些優勢以抵銷跨國競爭的額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鄧寧為代表的優勢論者強調只有三種優勢同時具備,一國企業才可能進行跨國投資,並且把這種認識從企業推廣到國家,這是不太吻合現實情況的,事實上,並不同時具備這三種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已突破主流優勢論者的論斷,發展對外投資,而且不少發展中國家還直接向發達國家投資。這種現象給優勢論者以沉重的打擊,究其根源,優勢論者至少忽略了三點:一是企業跨國競爭的優勢具有相對性,而非鄧寧所說的絕對化;二是跨國經營企業的優勢具有動態性,即優勢可在企業進行對外投資中積累;三是這三種優勢具有互相替代性。

  2、該理論的另一個缺陷,是來自理論視角來展開分析,抽象掉了投資企業同所在國家間的利益聯絡。前面所述的優勢理論,基本上以企業作為不受國家任何直接干預的獨立主體為前提,這在一些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的發達國家中可能是恰當的,但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這種抽象並不恰當。在這些國家中,國有制企業的跨國投資不僅關係到企業自身的利益,也同國家利益息息有關。國有企業所進行的對外投資活動,通常也是國家貫徹特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國投資動因時,完全不考慮國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適當的。

  二、我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

  前面的論述表明,西方對外直接投資主流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過分強調了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既有優勢,這與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是不相符的。作者認為,必須從這一理論的缺陷及其與現實的差異尋找突破口,來構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

  1、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並且優勢總是相對於同一市場中同一行業的其它企業而言的。在世界範圍內,從不同國家企業的總體實力對比上看,發達國家企業具有明顯優勢,但如果深入到具體行業看,不同國家的企業則又各有所長,從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對競爭優勢。在對外投資領域,由於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國家的企業在進入不同東道國市場,企業優勢對比的這種相對性就更為明顯。我國的某些製造企業在進入發展程度更低的國家時,其密集使用勞動和規模較小的裝置和技術,就可能比發達國家先進但密集使用資金的企業更受歡迎。

  2、作者認為,跨國投資企業的優勢具有動態性,即優勢可以在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不僅是企業實現優勢的活動,也是企業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求優勢、發展壯大自己的活動,對於一國企業而言,只要國外確實存在著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條件,而這種條件又是國內暫時沒有或不易取得的,企業就要透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謀求這種優勢,國際上許多知名的公司,如豐田、可口可樂、雀巢等一開始都是在具有相對優勢的情況下,透過跨國經營才成長壯大的。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可以用這些有利條件獲得發展的機會,使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更為強大,目前我國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同樣可以走出去,獲得和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實現從小到大的迅速成長,積累自己的優勢。

  3、前面談到,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主要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資企業同所在國家之間的利益聯絡,這是不適當的。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認為,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搞跨國經營不失為國有企業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條新思路。

  (1)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可以為國有企業提供現成的外部環境。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關鍵環節之一不在於企業本身,而在於企業的外部環境,如規範的市場行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會保障制度、發達的勞動力市場等。在國有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本身的經營效益並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環境下卻不能得到真實的體現,從而也壓抑了其發展。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搞跨國經營可以使國有企業直接進入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真正地顯示其效益,走上良性迴圈之路。

  (2)企業的產品結構可以得到調整。國有企業整體效益較差的一個原因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在國內市場飽和的條件下無法繼續生存。海外經營可以使一部分產品向正在起步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為國有企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3)創新是企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源泉。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搞跨國經營是一種全新的企業經營方式,從企業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給到生產的工藝,方法和生產的產品以及它所面對的市場和企業生產的組織體系等方面都將面臨一次徹底的創新。這必將對我國的企業改革與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從事海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有外貿公司、生產企業、工貿企業、金融性企業、服務性企業等多種型別。但總的來說,規模少而分散。而國際競爭是規模與實力的競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往往是大型的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應該積極發展具有海外投資實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1、大力發展實業型跨國公司。規模化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之一。目前我國企業的規模化水平普遍很低。為此,我們應該透過政策傾斜、扶持等措施積極鼓勵國內企業的強強聯合,發展以大型企業為核心,融資本、生產、技術為一體的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實現規模化經營,並以之作為我國對外投資的主體。另外,要鼓勵已有的企業集團積極走出國門,開展跨國投資,以便迅速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開啟局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2、充分發揮綜合商社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重要主體作用。我國舊的統收統購的外貿經濟體制使得工業和貿易二者脫節。若用綜合商社的形式,將兩者聯合,使工業企業較強的投資生產能力和外貿企業擁有的國際營銷網路及經營經驗相結合,再加上跨國銀行強大的金融支援,則可大大提高我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因此,綜合商社組織是我國開展跨國經營的理想的投資主體。

  (一)投資方式戰略

  1、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合資為主,靈活多樣。一個國家的自身經濟狀況從一個方面決定了它對外投資所應採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自身資金比較短缺,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不同於發達國家的“資本過剩型”對外投資,相對來說,機會成本較大。為了更有效地迴避和防範投資風險,更充分地利用東道國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享受更多的東道國投資優勢待遇,降低生產成本以及較快地佔領東道國市場,選擇合資的方式對我們比較有利。

  我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和動機也決定了應以合資方式為主。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起點較低,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的比較優勢,無論是從技術方面,規模方面,還是從體制因素方面來說,都不明顯,有的方面甚至還處於劣勢,這就決定了我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應以學習和獲取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外資為主。以合資方式進行投資,有利於我們這一目標的實現,並且在學習和借鑑的同時,便於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當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是由企業特定優勢、東道國的投資環境、企業的對外投資動機三個基本因素共同決定的。以上意見只是對我國海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總的看法,具體到每一個投資專案,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相機決策。

  2、應該重視以實物出資的方式來發展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我國國內正處於一個產業調整、結構轉變的時期,前一段時間由於盲目引進、重複建設、結構趨同等原因造成的國內產業內部過度競爭、生產能力過剩等現象將得到比較徹底的清理。在這一過程中將釋放出許多閒置的生產裝置和其他資源,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選擇適合的國家和地區,以實物出資的方式發展對外直接投資。這樣不但促使了國內經濟結構的轉變,減少了浪費,而且透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使其發揮出新的生命力。

  3、應重視直接對外投資中的跨國購併方式。目前跨國購併已成為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主要方式,但我國對這種方式還不太熟悉。跨國購併具有其它投資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透過購併進入比新建更為優越。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一海外投資方式,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並有選擇地加以靈活動用。

  (二)地區選擇戰略

  目前,從投資地區分佈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遍佈世界134個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數集中在港澳地區,其次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不難看出,投資過於集中港澳和發達國家,而忽視了最廣闊的市場——發展中國家。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關係較好,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發展中國家影響很大,而中國企業又具有比一般發展中國家佔比較優勢的技術、裝置、原材料、要素等。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可以充分發揮我國企業的比較優勢,創造比較好的經濟效益。那麼具體選擇哪些國家呢?作者認為一般應考慮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區、本行業的優勢與經濟技術條件:二是是否符合東道國規定的優先發展領域,能否享受優惠待遇;三是考慮利用當地資源和帶動國內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資少,見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國投資環境、考察專案的發展前途。

  (三)宏觀支援戰略

  對外直接投資並不是純粹的企業行為,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從戰略的高度來對待我國的跨國投資工作。

  1、完善鼓勵海外直接投資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的海外直接投資剛剛起步,各方面經驗不足,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我國海外投資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國要不斷根據新的情況制定新的方針和政策,並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對於比較緊迫的問題,可以先制定單行法規,待條件成熟以後,再製定統一的“中國海外直接投資法”。

  2、建立海外直接投資保證制度。我國是多邊投資擔保機構的創始成員之一,我國政府於1988年4月28日和4月30日分別簽署和核準了《漢城公約》。因此,中國的海外投資者可以向公約設立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ultilateral營l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簡稱MIGA)投保政治風險,一旦因政治風險受損即可獲得賠償。但是,作者認為,我國投資者利用MIGA分擔政治風險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按MIGA的規則,在投保政治風險時,合格的東道國只能是發展中國家,因而只有當中國的投資者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時,才可能被MIGA承保政治風險,這與我國海外投資現狀很不相適應。也就是說,根據MIGA規則,我國大多數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將不能被承保。因此,借鑑國際經驗,建立我國國內法層次上的海外直接投資保證制度已迫在眉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