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資訊科技時代質量管理的主要特徵及其框架模式論文

概述資訊科技時代質量管理的主要特徵及其框架模式論文

  一、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程

  1.質量檢驗。質量檢驗起源於Taylor,FW的“科學管理”的理論。隨著企業內部專業分工,將產品的檢查從製造過程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序—質量檢驗。質量檢驗人員根據產品的技術標準,利用各種測試手段,對生產的產品或半成品進行篩選,以防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質量檢驗方法基本上是全數檢驗,工作量大、時間長、費用高,具有很強的事後性,造成的原材料、人工及費用成本方面的損失已無法挽回。雖可以避免不合格品出廠給使用者造成損失,但對於如何預防不合格品發生,卻無能為力。

  2.統計質量管理。20世紀20年代,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成立了Shewhart,WA領導的過程控制研究組和Dodge,HF領導的產品控制研究組,經過研究,休哈特提出了過程控制理論和監測過程的工具—控制圖。Shewhart在19xx年5月提出了第一張控制圖(不合格品率控制圖)。19xx年,Dodge,HF和Roming,HG則提出了抽樣檢驗理論和抽樣檢驗表,解決了對不能全數檢驗(例如破壞性檢查)和不宜採用全數檢查的產品進行統計抽樣的問題。19xx年,Shewhart又將英國統計學家費舍提出的小樣本統計學應用於提高製造工序的工序質量,並總結出質量過程控制的理論,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名著《工業生產過程質量的經濟控制》。控制圖、抽樣檢驗、小樣本統計學奠定了統計質量管理的基礎,標誌著統計質量管理時代的開始。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統計質量管理在企業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xx年美國成立了“美國質量管理學會”。統計質量管理著重應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質量控制和質量檢驗,強調對生產製造過程的預防性控制,使質量管理發展到突出質量的預防性控制與事後檢驗相結合的階段,成為生產工程控制的強有力工具,為企業減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產費用。但統計質量管理由於過分強調統計方法的應用,忽視了管理功能的發揮,忽視了組織管理和生產者的主觀能動性,加之數理統計方法本身“深奧難懂”,致使人們誤以為“質量管理就是數理統計”,限制了它的發展。

  3.全面質量管理。現代大規模工業生產十分複雜,影響質量的因素多種多樣,單純依靠統計檢驗的方法不可能解決一切質量問題。20世紀50年代,戴明博士將統計質量管理引入到日本。日本企業重視質量管理,並取得很大成功,產品質量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日本質量管理界認識到只依靠少數技術人員搞質量管理不行,還必須動員廣大職工參加,於是興起了在企業內部推行質量活動小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將質量管理推進到全面質量管理時代。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總體質量控制”的思想,接著JMJuran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ISO8400:19xx《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中將全面質量管理定義為: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透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全面質量管理概念已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實踐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4.資訊科技時代的質量管理。20世紀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出現、發展和運用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給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也使質量管理得以創新。新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使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也發生了變遷,朝著高效、開放、合作與動態調整的方向演化。柔性製造、精良生產、及時生產、快速響應制造等已成為企業新的組織方式;供應鏈、虛擬企業成了企業擴大規模、佔領市場的經營模式。在資訊科技和新的經營模式下,出現了供應鏈模式下的質量管理、敏捷製造下的質量管理、基於計算機網路的計算機輔助質量系統。

  二、資訊科技時代質量管理的主要特徵

  1.企業管理的特徵。質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整個企業管理的組織機構、管理控制方式、企業文化等核心成分相對應。資訊時代下,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具有的主要特徵有:(1)生產過程自動化。現代企業生產由於大量的運用計算機技術,且生產專業化和原材料、零部件標準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工業機器人、無人職守的自動化生產線、無人工廠不斷出現。(2)產品市場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徵,全球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一體化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公司兼併浪潮,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兼併、合作,使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大大加強,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市場競爭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產品的生命期大大縮短,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新產品的出現到普及、淘汰從過去的幾年一個週期到現在的幾個月,甚至幾十天。對市場瞬息萬變需求的快速響應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3)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化。50年代末開始的“保護消費者利益”運動的發展,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及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各國政府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和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制止企業生產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影響消費者安全、危害健康的劣質產品。對產品的要求不只要符合規範,而且進一步強調要滿足使用者對產品效能、服務等一系列的要求和期待。(4)生產、經營全球化。敏捷性製造、虛擬化企業是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公司的經營策略。核心企業以品牌或產品為中心,在產品設計、生產、運輸、市場銷售環節上聯絡相關企業,組成一種面向產品的虛擬公司進行快速生產,響應市場,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企業和市場的整合。(5)生產、經營資訊處理計算機網路化。高效、實時的資訊系統是企業對市場快速反應的基礎,也是企業管理的基石,網路化的計算機資訊系統將使世界市場、分佈各地的工廠連成一體,便於企業隨時掌握產供銷資訊,集中統一決策、指揮,極大地提高效率,是虛擬化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計算機資訊網路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部分。

  2.質量管理的特徵。在資訊時代下,質量管理也在不斷的創新,主要的變化有:(1)改變傳統的、基於對供應商實行來料檢查的質量控制方法。在供應鏈(或虛擬企業)動態聯盟各個成員企業內部建立完備的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體系,按統一的質量標準生產和要求產品質量。(2)將全面質量管理的觀念延伸到各個聯盟成員企業,使用質量功能設計方法設計配置整個(虛擬企業)供應鏈的質量功能,在核心企業(盟主)的領導下,各個聯盟成員共同承擔質量責任。(3)重視計算機在質量管理中的運用,運用計算機網路將整個供應鏈(虛擬企業)動態聯盟內各個成員企業的質量管理系統連線在一起,共享質量資料,實現質量過程的實時控制。(4)強調計算機輔助質量系統(CAQ)是CIMS的一個子系統,CAQ共享CIMS的有關市場、設計、生產等方面的基礎資料和資訊,同時也向CIMS提供質量方面的資料資訊。

  三、資訊時代下質量管理的框架模式

  資訊時代下質量管理大量運用網路和計算機處理質量資料。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CAQ)是運用計算機實現質量資料採集、分析、處理、傳遞的自動化,實現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管理的自動化。其目標是為了有效地支援企業全面實施質量管理,支援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的能力,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經過近年來的發展,CAQ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的CAQ系統包括:(1)質量計劃系統。針對具體的產品或過程,根據產品質量歷史狀況、企業生產技術現狀以及市場需求,確定產品質量目標,再根據質量目標制定產品的質量計劃、產品檢驗計劃和產品製造過程監控計劃。產品的檢驗計劃包括了產品的檢測計劃、檢測規範、檢測規程(如檢驗專案、檢驗方法、檢驗裝置、檢驗使用技術標準等)。(2)(線上)過程質量檢測控制系統。在質量計劃的指導下,對產品和各個生產過程的質量資料進行採集,對產品全過程、特別是生產過程實行監控,保證產品質量和過程工作質量。(3)質量評估系統。為產品及其過程質量評估提供工具與技術,為質量持續改進提供幫助。包括產品設計質量評價、原材料以及供應商質量評價、售後產品質量評價。(4)質量資訊系統。實現企業範圍內各種質量資料和資訊的採集、彙總、統計、分析,實現質量資料與資訊的自動化處理,及時準確地向各部門提供產品質量資訊(報表、資料等)。此外,還包括檢驗檢測裝置管理、檢驗人員管理、質量成本分析等。在虛擬製造模式下質量管理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但又是一個以核心企業為主的緊密聯絡的整體,具有集中性。現代計算機通訊技術,特別是Internet/Extranet/Internet技術已經為這種分佈、集中的質量管理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使虛擬企業內部實現直接的資料通訊和資訊整合、資訊共享,為核心企業實時地監控整個質量過程提供了技術保障。因此,網路化的CAQ可以更好地滿足現代企業經營創新對CAQ提出的新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