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現代壁畫的論文

有關中國現代壁畫的論文

  內容摘要 :文章透過考察中國傳統壁畫的特色和現代壁畫的發展趨勢的特點,分析我國壁畫民間化發展的文化成因,指出這種民間化發展的後現代本質是大眾參與創作。這一傾向將使壁畫藝術成為諸多藝術形式中率先進入民間的先鋒,並提出我國現代壁畫的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 鍵 詞 :中國現代壁畫 後現代傾向

  一

  壁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石窟畫就記載了人類早期的活動。它起源於人類對四壁圍和空間的藝術改造,題材多為自然主義風格,反映人類對自然界自發的認識和最早的生產勞動。隨著宗教事業的逐日繁榮以及壁畫的表現形式與藝術手法的發展,其製作者多為官府畫師和民間畫工,題材集中反映了宗教、歷史和神話等社會主流文化。例如,魏晉南北朝的佛教壁畫興起,唐代佛教壁畫的高峰,宋元時期道教壁畫的盛行。壁畫藝術總是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技術的變遷。

  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科學、經濟不夠發達,人的自我、人的個性成長和發展缺乏相應的物質條件;甚至片面地認為人的自我、人的個性都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個性就是“個人主義”。因此,重溫歷史遺夢,再尋唯美情懷成為這時期壁畫的主潮。例如,《哪吒鬧海》(張仃)、《科學的春天》(蕭惠祥)、《白蛇傳》(李化吉、權正環)等。縱覽這十幾年中國壁畫的發展,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的創作都維繫在一種解讀上面,即依附於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俗風情或生活中具有一定教益的題材。這些壁畫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反映出當時主流文化的特色。

  上世紀80年代,隨著跨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受某些西方文化的、經濟的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壁畫藝術創作進入多元化發展格局。90年代,大型壁畫出現,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廣場壁雕《世界文明》(侯一民、李林琢等)、大型石雕壁畫《中華千秋頌》(袁運甫等)。這些標誌性、紀念性的國家文化設施的巨型壁畫作品,與景區內雄偉的'歷代建築組合在一起,形成氣勢宏大的世界文化廣場。與上個時期的壁畫內涵相似,它們從另一個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

  值得欣喜的是,小型的室內裝飾壁畫和壁飾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標誌著我國壁畫進入空間多元化的時代。隨文化多元化發展延伸著自我拓展的新空間,特別是在環境觀念的強化與多樣交流中,壁畫的形式多樣已成為事實。這一發展得到現代工業文明、現代科技發展的支援。它們為現代壁畫的創造提供著層出不窮的新材料,使壁畫出現諸多藝術形式,如繪畫、鑲嵌、陶瓷、漆藝、浮雕、編結、裝置、光電、多媒體等,從本質上成為“各類壁面裝飾藝術的泛稱”。①壁畫藝術正擺脫主流思想的禁錮,與各種邊緣思想衝撞、融合,帶著強烈的獨立思想和個性化特色進入民間領域,吸引了普通大眾自發地加入了壁畫藝術工作者的創作過程中。

  二

  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使審美走出了傳統的藝術領域,而以更豐富、樸實的方式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甚至以一種精神消費方式存在。壁畫的存在和發展使我們的現實生活滲入了審美因素以及精神性享受。

  這種精神消費的存在,促使互動和參與成為現代城市壁畫設計的主要傾向。壁畫作品一方面融入個人的審美情感之中;同時,壁畫作品本身的精神和審美意趣也影響到個人生活,提高了個人的審美情趣。更為重要的是,個人透過各種渠道直接參與創作,使壁畫創作融入了個性充分張揚的後現代精神。

  雖然壁畫依舊是由個體的藝術家所創作,但其設計與實施過程越來越多地考慮建築師、空間設計師、社群規劃師以及私人的觀念和意志。壁畫創作變成一種商討、審議和協作的過程。在國外,情況更是如此。一幅公共壁畫作品的誕生往往需要州或市政管理部門、贊助人、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市政工程師、社會團體、附近居民、旅遊者等諸方面的協同合作。

  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壁畫在最近幾年進入了我國的普通商業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甚至普通家庭。壁畫成為私人團體或個人藉助藝術家傳達獨立意志的一種載體。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壁畫藝術的標誌性、裝飾性、怡情性等獨特個性,促使這種藝術形式先於其他藝術形式進入民間生活,開創了民間參與創作的局面,使得大眾參與的後現代精神在壁畫藝術上得到突出展現。

  三

  壁畫藝術在我國的民間化發展趨勢大致有兩個動因。

  首先,考察我國現代壁畫的發展趨勢和成因可以看到,目前人們更願意接近世俗的娛樂和商業生活。平民化、娛樂性、個性化等價值觀進入藝術領域。這些新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壁畫的創作。這正契合了中國民眾正在重塑價值信念的需求。而快樂、個性、勇敢、和諧是無疑有益於這個社會的優良品質。這種文化性格的甦醒,正顯示了一個正在形成、正在表達的城市文化力量,在現代壁畫的民間化過程中顛覆著主流意識形態。

  哈貝馬斯所闡述“公民自由交流和開放性對話的過程,一種表達意見的公共權力的機制”在壁畫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在這種脫離主流文化、脫離政治的越來越私人化的壁畫創作過程中,參與壁畫創作的人透過感性主義、個性主義、神秘主義、多變和短暫的表現方法,展現形形色色的個人意志。

  其次,“審美活動這個概念可以反映兩個基本過程,審美活動無非就是這兩個基本過程,而這兩個過程形成全部社會審美生活的核心關係:審美生產(創作、創造)與審美需要(感知)。”②壁畫藝術經過漫長的發展,壁畫的精神消費者已經從感知階段過渡到參與創作過程中。這種創作實際上是人們審美情趣逐漸走向成熟的一種現象。壁畫從官方對藝術話語權的把持到盲目模仿,終於走向創作主體的自我表達,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實踐,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達到自我實現、自我確證的目的,這正是人在現實世界展現和敞亮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這兩個因素成為壁畫民間化的主要動力。而這兩個動力無疑都是積極的、健康的,這意味著壁畫的民間化能夠帶來壁畫藝術良好的發展趨勢。

  四

  中國的壁畫藝術形態已出現民間化的傾向,我們將看到更多更好的壁畫出現在民間。同時,民間壁畫藝術作為一個嶄新的角色也將逐漸得到發展和成熟。

  然而,相對於其存在的國際語境、中國本土多元文化程度和公眾的審美需求來說,中國壁畫的發展仍是稍顯滯後的。中國壁畫需要繼續兼收並容,堅持本土化個性發展的格局,張揚個性、實現自我不斷由自發引向自覺。這種個性張揚不僅表現在對受眾的審美引導,尤指透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引領他們參與到壁畫的創作過程中,使壁畫藝術成為藝術整體走向民間的先鋒。

  註釋 :

  ①張靜.壁畫創作及其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03 26-28.

  ②澤列諾夫·庫利科夫.美學的方法論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美學文藝學方法論(上)[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48.

  參考文獻 :

  [1]徐志堅.走進壁畫——壁畫創作與設計,福建美術出版社,2001.6.7-8.

  [2]李雪暉.當代中國壁畫創作與公眾審美期待,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2(81).17-21.

  [3]曹紅蓓.誰偷走了城市魅力?中國新聞週刊.

  [4]李雪暉.當代中國壁畫創作與公眾審美期待,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2(81).17-2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