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職經管類專業訂單培養模式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的經典論文

有關高職經管類專業訂單培養模式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的經典論文

  論文摘要:高職經管類專業實施訂單培養模式,要在深化課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課程設定上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在課程開發上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工學交替”,在課程考核時要大膽引進企業績效考評機制。

  論文關鍵詞:經管類專業,訂單培養,課程改革,建議

  訂單培養模式,即通常所說的“訂單班”,是職業院校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訂用人合同,並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負責招生、培養和就業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辦學模式。

  相對理工科而言,高職經管類專業實施訂單培養模式,最容易流於形式。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訂單培養過程中,要根據經管類專業的特點,分別與行業或企業專家共同探討培養目標、模式和定位,研究課程設計、教材內容編寫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和評估等,努力實現把企業的“崗前培訓”前移到學校,儘量縮小學校與企業、學生與職業人的距離。其中,課程改革是實施訂單培養模式的關鍵。為此,我們對高職經管類專業在實施訂單培養模式下的課程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1.課程的設定要著眼於提高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

  與高職理工科類專業偏重於提高學生的技能相比,經管類專業著重培養、提高的是學生的職業素養。這是我們在實施訂單培養模式下進行課程改革時首先應該注意的。

  ⑴課程的設定要體現企業文化。訂單班的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準員工”,學校為企業“量身定做”的人才,才能“產銷對路”。因此,發揮“訂單”企業及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在課程定位上要體現“訂單”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機制等方面的內涵要求,強化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的順利接軌成為可能。

  ⑵按照工作過程導向構建課程體系。企業“訂單”的內在需求是將來可能成為其員工的人必須熟悉企業崗位的工作過程,並掌握工作過程中必需的職業技能,因此課程設定及課程體系的構建要符合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的要求,有明確的崗位針對性。這就要我們在課程改革中,課程的設定要有明確的職業崗位針對性。要按照工作過程導向的理念來構建課程體系,並將“職業資格(技能)證書”考試的國家職業標準和考試大綱直接引入到專業課程設定中,做到學科體系的解構和行動體系的重構,為企業培養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2.課程的開發需要校企雙方的共同參與

  實施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用人單位對職業崗位的要求應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和主要依據,同時,用人單位又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因此,學校與用人單位要根據“訂單”的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及規格要求,透過對“訂單”所確定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的認真分析,構建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體系,並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而開發為具體的課程。

  ⑴企業參與共同開發的人員必須要有高素質。聘請直接參與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及稽核工作的企業合作人員,必須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或專家,確保共同開發的經管類專業課程(教材)來自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產生於分析職業崗位技能需要的基礎之上,實現教學內容模組化、模組內容專案化、專案內容任務化、任務內容過程化。

  ⑵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必須體現“教學做”一體化。要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做到能力目標明確、實訓過程清晰,能夠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

  3、課程的教學過程需要“工學交替”

  作為訂單培養的學生只有透過“學工交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經歷學校—企業—學校—企業的培養過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職業技能,才能更符合“訂單”企業的需要,畢業時才有可能由“準員工”成為企業所歡迎的正式員工。

  ⑴合理兼顧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利益。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學校以育人為目標,學生以促進自我發展、就業為目標。不同的目標追求與價值觀念,這在簽訂“訂單”時就要儘可能的考慮周到,我們在把學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時,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學校要保證按照“訂單”的要求培養人才;企業要保證提供相應的`實訓條件,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保證符合“訂單”要求的學生被錄用到企業工作;學生要保證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培養目標,畢業後按照簽訂的《就業合同》的要求優先考慮到“訂單”企業去工作。同時,學校可以引進企業資源,在校內共建實習實訓場所,利用企業的工作專案開展生產性實習。

  ⑵教學過程要體現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教學過程中,校內教學以理論知識的掌握為主,同時進行必要的崗位技能訓練,使學生初步具有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學按照“訂單”的約定到企業頂崗實習,進行真實的崗位鍛鍊,提升職業崗位技能,達到“訂單”的要求。

  ⑶課程教學任務要由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承擔。理論教學隊伍主要由具有教師系列職稱的人員構成;實踐指導隊伍主要由來自“訂單”企業的能工巧匠組成。他們在統一制定的課程標準、實訓(作業)指導書等基本教學檔案的指導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開展協調一致的教學活動,把實踐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學校要選擇有一定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企業要挑選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員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合作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全方位、深層次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特別是訂單企業的業務骨幹和專家要直接參與對訂單班學生的職業教育,及時傳授現代企業生產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4、課程的考核要大膽引進企業績效考評機制

  以往的課程考評體系使學生被動地應付考試,疲於奔命,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訂單培養的物件是企業的準員工,因此,在課程考評上可以大膽引進企業的績效考評機制,以確保從學校之門到企業之門的零距離。

  ⑴可以實行小組聯動制,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各門課程教學(實習)伊始,按隨機原則將學生編成若干個教學(實習)小組,課程成績實行小組聯動制。這就要求學生團結互助,維護集體利益,共同提高小組綜合考評成績。

  ⑵考評過程應該透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實習)時,將學生的當堂考勤、作業、課堂發言等按一定分值當即量化記載,定期公佈個人平時成績與小組累計成績,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良性競爭。

  ⑶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課程成績要綜合多項指標計算確定。任課教師、班主任、實習指導教師、學習(實習)小組成員、實習企業管理人員等,對課程最終成績的確定都應有話語權。出勤率、平時作業、實訓工作量、實訓操作速度與完成質量、書面實訓報告、實習單位鑑定表、第一線生產經營管理業績、小組綜合考評結果、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等,都是學生課程最終成績的權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檔案

  2 吳窮.構建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課程考評體系的探索[J] .陝西教育(高教),2008年(2)

  3 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J] .職業論壇,2008(1)下

  4 程忠國.訂單培養模式下高職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J] .職業,2009(6)下

  5 程忠國.深化高職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實踐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06(7)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