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塑造之比較論文

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塑造之比較論文

  論文摘要: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分別是凱瑟琳·安·波特和威廉·福克納兩位作家筆下兩位經歷悲劇人生的小說人物,本文從人物形象和寫作手法兩個方面對比兩篇小說,探尋兩部作品對相同和不同之處。

  論文關鍵詞:人物形象,意識流,錯時敘事

  1:引言:

  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分別是美國作家凱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說《被遺棄的韋瑟羅奶奶》以及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當中的主人公。兩位偉大的美國作家在兩篇作品當中,分別成功的塑造了固執堅強的韋瑟羅奶奶和保守神秘的艾米麗兩位南方女性形象,兩篇小說當中的兩位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女性在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相似點和不同點,兩位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所採用的手法和角度也存在相同以及不同之處。

  2:作品及主人公簡介

  2.1《被遺棄的韋瑟羅奶奶》講述了當韋瑟羅奶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處於彌留之際時的思想經歷。臨終前,韋瑟羅奶奶的一生的經歷猶如電影畫面一般,浮現在她的眼前:年輕時,他在婚禮即將開始之時被新郎喬治拋棄;中年時,丈夫約翰去世離她而去,之後又痛失愛子;人生的這些不幸經歷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反而讓她變得比男人還要堅強地活著。但是,在耄耋之年,韋瑟羅奶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發現她一生虔誠信仰的上帝也拋棄了她,她最終徹底失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吹滅了象徵其生命的蠟燭。

  2.2《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艾米麗成長在美國南方的一個貴族單親家庭當中,父親高傲而又自大。年輕美貌的艾米麗不乏追求者,但不幸的是,這些年輕的愛慕者都被艾米麗的父親粗暴的趕走。父親去世後,渴望愛情和關心的艾米麗不顧流言蜚語,與“北方佬”工頭赫默交往;在得知赫默無意與自己走進婚姻之後,艾米麗無情的毒死了赫默,從此躲在家裡足不出戶。在艾米麗離開人世之後,人們在驚詫的發現,赫默的屍骸一直儲存在艾米麗的房間裡。

  3:韋瑟羅奶奶與艾米麗形象比較

  3.1兩位女主人公在人物形象上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也體現了兩部作品的異曲同工之妙

  3.1.1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都是美國南方女性,都深受南方婦道觀和男權思想的影響

  清教主義同南方父權主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近乎變態的婦道觀,一方面,女人被視為貞節、虔誠、自我犧牲等一切美德的化身和家庭榮譽及社會聲望的代表;另一方面,女人被視為禍水,是一切罪惡的淵源;女性從屬於男性。這種畸形的婦道觀壓抑和扭曲了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的思想和靈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她們的悲劇人生。韋瑟羅奶奶年輕時在婚禮上被新郎喬治拋棄,儘管她一生都在努力的忘記喬治,而且她也一直相信自己已經忘掉他了,但臨終前的“去找到喬治,找到他告訴他我已經忘記他了”很諷刺的說明她一生對於喬治的拋棄都無法釋懷;與此相同,艾米麗一生也深受暴虐父親的影響:年輕時父親轟走了她的追求者;在父親去世之後,她依然把父親的照片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無法擺脫父親的威懾力。

  3.1.2兩位女性都生活在孤獨當中,不斷遭遇人生不幸

  韋瑟羅奶奶年輕時被未婚夫拋棄,中年丈夫不幸早逝,之後心愛的孩子夭折,高齡時發現連自己信仰的上帝都拋棄了自己;艾米麗從小沒有母親,給她一庇護的父親在沒有人照顧她的情況下也離開人世,工頭赫默與她產生曖昧感情卻無意成家,社會的發展也使得她貴族地位不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艾米麗和韋瑟羅奶奶一樣,一生都在不斷被身邊的人拋棄,而且是自己所愛的人拋棄以至被周圍的人取笑。因此,兩位女性都在不斷的處於孤獨當中。

  3.1.3她們都不甘被命運擺佈,固執的試圖反抗

  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的人生都是不斷遭遇不幸但同時又同命運作鬥爭的過程。韋瑟羅奶奶年輕時“戴上白色的婚紗,擺好雪白的蛋糕等著新郎但他卻沒出現”,“那就是地獄”,我們可以看出她多麼的傷心;但是她卻沒有傷心而一蹶不振,相反,她“六十年以來都在不斷的祈禱要忘記這段經歷”,並且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與約翰結婚生子。在約翰去世之後,她一個人承擔了家庭的所有的負擔“煮多少人的飯,縫多少人的衣服,種多少的菜地”,甚至在生孩子之前還要“冬天騎著馬在鄉村的道路上奔波……照顧生病的馬、生病的黑人、生病的孩子……。韋瑟羅奶奶就這樣不斷的反抗著,鬥爭著。艾米麗在父親去世之後,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不顧非議和自己貴族的身份,與工頭赫默相愛,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

  3.1.4兩個人都遭遇到悲劇結局

  儘管兩個人都在努力的與命運做鬥爭,但最終卻都以悲劇收場。被新郎拋棄,喪夫喪子都沒壓垮韋瑟羅奶奶,但上帝的拋棄最終使她絕望;人們的非議沒能阻攔艾米麗的愛情,但赫默的拋棄卻引起了她的殺人之心。兩位可憐的婦女最終都沒逃脫悲劇命運的控制。

  3.2儘管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點也十分明顯

  3.2.1面對命運的拋棄,兩個人應對的態度不同

  韋瑟羅奶奶敢於直面命運的拋棄。在種種不幸之前,她採用了堅強、樂觀和勤勞的方式來應對。她重新組建家庭,勤勞的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對家人和周圍的人都充滿愛心和責任感,並且盡力原諒拋棄她的人;相比之下,艾米麗卻不敢或者是拒絕接受世界的變化,把自己封閉起來,以至於導致人格的扭曲和分裂,在得知赫愛人不願成家之後,竟然用毒藥將其殺死,並且與其屍體同床共枕數年,等待死亡,令人駭然。韋瑟羅奶奶在面對人生不幸時,能夠保持樂觀心態,不放棄希望,不斷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的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值得推崇的積極的人格特徵。而艾米麗卻明顯人格缺陷,不能靠自己來應對世界。她年輕時依靠父親的庇護以獲得幸福,在父親去世之後,她拒絕埋葬父親,說明她不願意也不敢接受現實,在被愛人拋棄之後,居然狠心將其毒死,這些都是非正常的人格特徵。同樣遭遇悲劇人生,韋瑟羅奶奶卻更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韋瑟羅奶奶和艾米麗之所以能成為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形象,都離不開兩位作家的寫作技巧和精心刻畫。兩篇小說除了在主人公人物形象上存在可比性之外,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樣具有相似之處和不同點。

  4.兩篇小說的寫法都別具匠心,令人印象深刻

  4.1.1兩篇小說在結構上都拋棄了傳統的線性敘事方法,而採用了時空跳躍式的'敘事模式。

  作家波特在《被拋棄的韋瑟羅奶奶》當中運用了意識流的方法,讓文章在主人公的回憶和現實之間不斷轉換,主人公的經歷似電影片段一般在讀者面前呈現,完成整篇故事的講述。而福克納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當中,採取了錯時敘事的方式來講述艾米麗的悲劇人生。小說開始就是艾米麗的葬禮,充分吸引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之後講述了“官員收稅被拒事件”、“氣味事件”、“父親之死”、“與赫默戀愛”、和“買毒藥”等事件,最後又回到葬禮現場以及秘密的解開,使人讀起來不忍放棄。

  4.2.2大量使用象徵的手法

  象徵的手法在兩篇小說當中都被大量使用。韋瑟羅奶奶的名字“Weatherall”的意思是“經歷苦難”,意指主人公一生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醫院病床邊的蠟燭也象徵著她的生命;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當中》更是大量出現了象徵的手法,比如:父親之死象徵著舊的傳統和社會秩序的坍塌,赫默象徵著現代化和工業化等。

  4.3精心設計,不同的手法塑造出同樣鮮明的人物形象

  4.3.1敘事角度的不同

  在《被拋棄的韋瑟羅奶奶》當中,作者採用了“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的敘事方法,以影片放映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的一生;而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一文中,作者次啊用的是第一人稱“我們”的方法,以一個同主人公生活在同一小鎮的居民的口吻來敘事,增加了故事的現場感和可信度。

  4.3.2描寫和刻畫重點不同

  意識流的手法在《被拋棄的韋瑟羅奶奶》當中大量使用,因此小說當中出現了很多人物心理和內心獨白的描寫,讓讀者直接“讀”到人物的心聲,對人物的心理感同身受;而《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明顯具有哥特小說風格的作品,文章中所描寫對艾米麗對住所,房間裡對舊傢俱,怪異對氣味,床上對屍骸等等,處處體現出哥特小說對風格。

  5.結語

  凱瑟琳·安·波特和威廉·福克納兩位作家對這兩部作品都向我們展示了南方婦女所受對壓迫和她們對悲劇人生,使我們更多瞭解到當時美國南方的社會狀況;而各具風格對寫作方法和技巧,更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參考文獻

  1 鄧緒新: 《英語文學概論》,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2 常耀信: 《美國文學簡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三版

  3 申丹: 《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4 羅從新: 《被遺棄對韋瑟羅爾奶奶》和《先給艾米莉對玫瑰》人物塑造對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