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分析論文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分析論文

  一、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這對學生自己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理解也最深刻,極容易使學生掌握問

  題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

  二、給學生提供想的機會

  1.大膽猜想

  讓每個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筆者指導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做量沙試驗,在進行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並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善於思考的學生就主動提出:在圓柱體與圓錐體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況下,圓錐體也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嗎?對此,筆者引導學生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圓錐體積的轉化進行探究,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筆者作適當引導,學生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的思考

  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後,筆者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學生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這時筆者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其它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折法,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促使他們進一步思考、嘗試,終於又得出3種折法。勤于思考使學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想說就說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使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在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讓學生說。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就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錶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最後,一些簡單的例題教師可由學生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的理解,為什麼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的特徵。無論什麼事,他們都願意自己去試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點,透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製作七巧板之前,筆者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在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後,照著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新,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動手操作,發展創新意識。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學生一旦科學地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就會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武器”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因此,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實的目標和具體途徑。

  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師應有的作用。具體體現在:第一,教師應當深入地瞭解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做到既“備課”,又“備人”,而後者就是指教師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內在的思維活動。第二,教師不應充當知識的“授予者”,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具體地說,教師首先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地尋找(提出)問題,並積極地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又應當幫助學生承擔責任。即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真正的促進者。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當成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應成為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在學生間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教師不應成為關於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評。第三,除直接的促進作用外,教師還應注意發揮“學習共同體”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具體地說,一個好的“學習共同體”應當具有這樣的特點:其中每個人(包括所謂的“差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輕視或壓制;另外,真理的標準是理性而不是教師,也不是任何的“權威”。顯然,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主動探究”旨在將學習更多地看作獨立地獲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展的基礎。

  綜合上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思考、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透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