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小論文之遍尋源頭活水只求一池清泉

小學教學小論文之遍尋源頭活水只求一池清泉

  從教小學語文二十多年的我,教過一批批學生,改過一摞摞作文,見得最多的是“乏味作文”“抄襲作文”,造成這種現象根源在於教師引導不當,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十分注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一、從生活中捕捉素材

  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繁重的學習任務,使他們的生活單調、枯燥,較少機會接觸社會,自認為沒有可寫的東西,其實作文並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以小見大”“細微之處見真情”?所以要多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善於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意義。

  教學中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從用好、用活教材入手,讓作文回到學生生活中去,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作為習作的內容,使得他們樂於觀察,樂於表達。(1)改編要求。人教版十一冊第一單元要求學生寫一篇看圖作文,從圖上看,中心可以定為尊重教師,材料是農村小姑娘採花送給教師,而這一切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從生活中自己選取材料,學生一下子就講了許多身邊的教師如何關心學生,學生如何尊敬教師的事。具體真切的感受使學生有內容可作,從而表達了他們的真情實感。(2)更換內容。小學生富於幻想,他們的生活五彩斑斕,加上他們的愛好、情趣、性格千差萬別,在他們對社會有了一定認識和見解後,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單純採用命題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縛學生的創造性。

  二、從閱讀和生活中積累材料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背幾篇範文,腦子空洞得很,平時很少課外閱讀,缺乏寫作的材料,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才如有“神”助。但僅僅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穫”。

  三、從模仿中培養文風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於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鑑範文,培養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後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認為病。”這是指文章體式上加以模仿學習,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範。如,左丘明的《左傳》善於用對話敘事寫人,司馬遷的《史記》善於用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這些手法都被後世的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後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從模仿上加以創新,培養文風。

  四、從訓練中得到提高

  一般的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整篇,會讓他們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小學生平時應該多練筆,多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下來……”假若我們學生平時能這樣做,多記日記,多寫片斷,讓自己想說的樂於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作文教學是項“苦”差事,並非一日之功,要想尋到源頭,那正像全國小語會整理事長丁培忠所說的:“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寫作的基礎是閱讀,寫作的秘訣是多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