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結構語文教學論文

心理結構語文教學論文

  一、透過自然美,完善學生心理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有松濤林海的翻湧恕號,有深廣無垠的宇宙太空;有皚皚白雪、莽莽草原,……舉不勝舉。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對大自然的描寫。比如《長江三峽》,《濟南的冬天》,《海濱仲夏夜》等等,蜜蜂營營,粉蝶翩翩,百花爭豔,萬物競秀。

  這一切對人的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的影響,何止一點一滴?選文中這麼多文質兼美的散文,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從而昇華出對祖國山川的無限熱愛之情,體驗出以物喜以己悲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魅力。

  當然,這些就要依靠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我們就要緊扣這些內容向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薰陶,心靈上受到淨化。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隨著學生年齡的提高,他們對一些事物予以分析的能力也隨之提高,可以從具象事物中感知到其發展情況;而且,此年齡段的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已經獲得的認識滲透到實際生活中。

  不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環節與思維的邏輯上還不夠成熟,他們無法透過事物的表象去完全掌握事物的實質性內容,對一些事物還無法予以精準的推理及思考。通常看問題都趨於表面化。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讓學生透過文章的表象去感知文章的實質意義,引導學生對感性的東西進行理性的思考,長此以往就可以持續最佳化學生的心理結構。

  二、利用形象美,最佳化心理結構

  所謂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描繪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形象美、事物形狀美的篇章段落,它們的共同點是透過具體生動的形象描繪,給人以直觀、具體、形象的美感。

  一些優秀文章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去感知。舉個例子,課文《驛路梨花》中的哈尼姑娘、梨花、瑤族老人、解放軍叔叔以及“我”,都是主人,都在為其他人做一些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這些任務形象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種無私精神;魏巍的《我的老師》,文中的蔡芸芝先生是一位具有愛心、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好教師,她身上凝聚著人格美、人性美,是一個美的化身;冰心的《小桔燈》就可以進行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鬱頹廢的自尊教育。此年齡段學生心理是正趨於成熟,不過此階段這些學生還存在著一些困惑,對於這些困惑,他們無法去合理地進行分析及處理,同時又因他們自控能力與鑑別能力偏低,很容易被外界的環境所影響。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強調錶面文字的理解,要重視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學生與人物形象同喜同悲。透過對選文中人物形象的審視可以揚善棄惡,讓學生明確為人之道,加強修養,培養美德,明辨是非。鼓勵或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社會和人生。使學生在體會藝術的時候,思想得到昇華,進而從根本完善其心理素質。

  三、利用情感美,最佳化心理結構

  思想性與藝術性是語文特有的一個特性。其不同於政治課那樣以實質的思想訓導而引起學生的厭倦,而是將思想教育無形地滲透到語文教材的作品中,在一些體現友情、親情的文章,它們好像一絲絲和煦的春風輕撫著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可以切實的感受盡善盡美的真情,從根本深化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若教師在教學過程裡,從學生心理素質的層面去予以引導,那麼就會使學生在體會藝術美的同時,思想得到深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會逐漸得到完善。

  舉個例子,在課文《這不是一顆流星》中,阿婆“最愛”浩波,浩波“最喜歡”阿婆。阿婆雖然“不在了”,不過在浩波心裡阿婆並沒有死,浩波不忘讓阿婆戴上熊皮手套。鑑於上述,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引導學生:孩子為什麼對熊皮手套念念不忘?作者為什麼說孩子那純樸至真的念頭,絕不是一顆流星?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閱讀此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真誠純潔的愛,那種溫馨的赤忱的情誼就會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真情。這些情感美都非常容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同樣這些都是青年學生健康心靈的催化劑,不僅能讓學生充滿愛心,同時會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全面深化。

  語文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是必要的,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只能利用機會或創設情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