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活動中幼兒養成教育的論文

關於教學活動中幼兒養成教育的論文

  一、挖掘教學活動中的養成教育元素,育養成於無形

  (一)恰當運用材料,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材料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結合孩子的興趣特點和教學內容,為孩子準備一些容易從直覺和感官入手的材料和情景,並恰當地運用材料進行教學活動。如,中班數學活動“學習9的形成和數數”,我們將其安排為兩個活動:拔籮卜和拼小兔。在活動過程中,注意提供給幼兒相互合作的機會。拔籮卜時,要求幼兒做到不擁擠、不搶先;拼小兔圖形時,提醒幼兒相互糾正貼錯的數字,互相商量,合作完成,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幼兒互相團結,謙讓合作的習慣。再如在大班數學活動“認識左右”中,我們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我是一個兵”系列活動:活動一:聽口令,做動作——複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活動二:戴肩章——複習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活動三:觀看升國旗儀式——鞏固以自身為中心和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透過系列活動,加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並培養他們學習解放軍的優良品質和作風。

  (二)挖掘教育因素,在逐步滲透中養成

  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在寫小結時加入養成教育的內容。教師還可以佈置幼兒課後去做一些有關的事情,把養成教育延伸到課後或日常生活之中。如:在理解數字“1”的概念時,在活動的結束部分可以啟發幼兒學習雷鋒叔叔做好事,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每天做一件好事,養成節約一分錢、一滴水、一粒米的好習慣。把孩子的視野、心靈帶到廣闊的社會、大自然中,去尋找“1”,去練習做一件好事,將數字“1”與“愛”的萌發、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合在一起。

  二、滲透養成教育,有助於對幼兒多方面品質的培養

  (一)有助於鍛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從實踐中我們發現,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幼兒逐步轉變觀念“老師要我做”為“我要這樣做”,逐步成為自己行動的主人,並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更加尊重別人,對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比如遇見老師要問好;借別人的東西,用完要說謝謝;得到別人幫助後,也要說謝謝;不小心犯了錯,要學會說對不起,等等。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用語的使用,但小語言有大作用,幼兒漸漸學會合理地使用文明用語,這些細節小事也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幼兒鍛鍊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

  (二)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

  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發展是多維度、多領域的,情感在其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在“我做小雞的爸爸媽媽”活動中,幼兒感受了親自餵養剛出殼小雞的過程,在嘗試學習照顧動物的同時,讓幼兒感受到他們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和父母的無私奉獻、關懷分不開的,從而學會關心身邊的人,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關心周圍的世界。此外,社會活動“龍的傳人”可以讓幼兒深切體會到做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語言活動“我是合格小公民”可以讓幼兒瞭解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規範與文明禮貌;藝術活動學唱歌曲《潑水歌》可以讓幼兒懂得不小心做了錯事,要說“對不起”,請求別人的原諒等。以上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