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翻譯角度上對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的反思論文

基於生態翻譯角度上對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的反思論文

  1 引言

  中西方翻譯活動自古皆存,但翻譯研究的確立,則是在美國翻譯理論家詹姆士·霍姆斯(James Holmes)發表的題為“翻譯研究的名與實”論文之後。該論文構建了翻譯學的基本框架,翻譯也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登上學界的舞臺。

  在中國,不少翻譯學理論問題一直受到關注,也不乏多種設想和描述,但總的來說,依然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框架,更多的是沿用了西方的翻譯學研究體系。世紀之交,“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逐步受到挑戰,對構建一個基於東方思維的翻譯理論的需求愈大。生態翻譯學( eco-translatology) 是近年來由中國學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譯理論,是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從翻譯生態的視角出發構建的。這一翻譯理論的建立,對翻譯活動、翻譯過程乃至翻譯教學,都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國際化、專業化、技術化的翻譯市場給新技術提供了需求,教學中補充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訓練也是大勢所趨。而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區別於機器翻譯,是以譯者的主動性為核心,與生態翻譯學的理念相符。因此筆者認為,可以以這一翻譯視角來把握翻譯教學的理念方向,探索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實踐方法。

  2 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將生態學(Ecology)和翻譯學(Translatology)結合起來,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是一項具有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研究。

  生態翻譯學理論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的“適應/選擇”為基本原理和思想指導,將翻譯定義為“以譯者為主導、以文字為依託、以跨文化資訊轉換為宗旨,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對文字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這一定義,將翻譯研究視野擴充套件到了整體翻譯生態(譯境)、文字生態(譯本)和“翻譯群落”生態(譯者),探討此三者關係。

  一方面,譯者適者生存、發展;譯品適者生存、長效;另一方面,這三者以譯境為限,以譯本為據,以人為本,體現較強的邏輯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換言之,這一解讀將譯者作為整個翻譯過程的核心,結合原文、源語、譯文這三者的生態環境,互相關聯讀者、文化、語言、作者和社會交際等因素。

  3 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構建翻譯教學生態系統

  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機器翻譯領域,谷歌推出了全新的整合神經網路的翻譯工具——谷歌神經機器翻譯系統(GNMT: 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將並且這一系統將最先投入到最困難的漢英互譯領域,給人工翻譯效率帶來衝擊,但這一翻譯系統依然缺乏對上下文語境的判斷能力,譯文水平尚不盡如人意。

  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區別於機器翻譯,以譯者為核心,以翻譯記憶為依據,對譯文進行譯前、譯中及譯後編輯,把握譯文生態環境,並透過專案管理對翻譯專案進行整體把控,促進跨文化資訊的轉化,體現了人在翻譯過程中的不可或缺其核心技術和功能,與構建翻譯生態環境相符。

  將生態翻譯理論應用於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中,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以學習者為核心、強調自主翻譯學習。根據生態翻譯學理論,師生的關係應從“授”與“受”轉變為翻譯生態環境中翻譯活動主體間的平等互動,透過社交工具(如微信),或網路教學平臺(如black?board、藍墨雲班課)來共建共享教學資源,使師生的知識、認知和生活世界融合成一個有機的、和諧的翻譯教學生態環境。

  3.1 語料庫驅動的翻譯教學

  隨著語料庫方法的引入,其作為翻譯教學的資源和手段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和教師的關注。這一方法是在翻譯課堂上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建立針對特定專題(如財經、法律等)的翻譯語料庫,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且最終建成的翻譯語料庫亦能成為學生將來工作時有用的翻譯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基於語料庫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平臺有兩個不可缺少的模組:一是教學模組,一是語料庫模組。這種平臺應該融入基於過程的翻譯教學法思想,並能夠充分利用語料庫方法與資源的`優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譯者的主動性,建立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師介入支援的翻譯教學環境。而現今校企合作開發的翻譯模擬實訓平臺或機輔翻譯教學系統多數都包含這兩個模組,以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法思想為核心,以語料庫為依託,充分利用學生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轉變教學核心。

  以東方雅信的機輔筆譯教學系統V5.0為例,其整合了其自身語料庫,並提供雙語平行語料庫匯入匯出功能,建立翻譯記憶,允許重複使用。這促進了翻譯教學中角色的轉變,也提高了學生對整體翻譯生態的認知,促進譯者適應、選擇和文字移植,提升學生為譯者的“主體性”。

  3.2“作坊式”網路互動翻譯教學

  “作坊式”翻譯教學即“翻譯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們聚集在一起,並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見仁見智的廣泛而熱烈的討論,並透過不斷協商,最終議定出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教師扮演調解者、組織者、促進者、監管者角色,以學生為核心,組織多人小組,默讀、思考可能遇到的翻譯困難,分享各自的翻譯策略,並相互比較譯文,最終由教師收集、評價最終譯文。

  這種教學模式,最佳實現途徑即網路化的互動教學模式,並透過教師-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建一個和諧的翻譯生態環境。同樣以雅信機輔筆譯教學系統V5.0為例,教師端可以進行教學管理、教學評改、線上答疑,學生端能夠進行翻譯線上學習、實訓演練、線上提問、線上交流,老師和學生透過網路和中心的機輔教學系統連線,整合實現“作坊式”網路互動翻譯教學。

  3.3 專案管理教學

  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其中一個重點功能便是翻譯專案管理,一般包括專案的建立、整體評估、術語庫匯入、預翻譯、專案拆分等。現今大型的翻譯專案,區別於以往,要求多個譯者協同翻譯,以提高翻譯效率。尤其是一些應用性文字,如科技、商務、旅遊、公務文字的翻譯,具有鮮明的目的,受時限、人力資源分配的制約,尤其需要“專案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使翻譯工作系統、有效。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實訓小組,分配專案經理、譯員、審校等角色,進行完整正規的翻譯流程處理。學生專案經理負責翻譯的內容進行處理,形成電子文件,然後匯入到系統中,並在專案進行過程中對專案風險進行評估。然後專案經理進行翻譯內容的分發,即指定譯員和審校。譯員透過CAT的方式進行翻譯,保證翻譯的質量以及速度。審校檢視翻譯的內容,進行分時段審校。這些角色都由學生譯員擔任,不僅僅培養學生的翻譯技巧和能力,更面向市場,培養學生譯員對整體專案的把握,培養優秀的管理者。在教學中融入專案管理的思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專案流程和管理理念、方法,促使學生熟悉翻譯市場生態系統。

  4 結語

  生態翻譯學以東方哲學高度重新觀察研究翻譯活動,跨越了學科界限,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溝通一致的趨勢,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重要特徵之一。這一理論的出現,反映了翻譯學研究的一種趨勢,那就是由過去的單一學科研究視閾,轉向跨學科、多學科研究範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翻譯已無法完全滿足高效翻譯的需求,需要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來“解放人的手”,翻譯教學也應與時俱進,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軟體獨特的教學體系和功能,較傳統翻譯教學而言,對構建以譯者(學生)為核心的獨立主體具明顯優勢。以生態翻譯視角重新審視翻譯教學,給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同樣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給翻譯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