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的發展論文

關於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的發展論文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20世紀德國製造業稱雄世界的強力支撐,行動導向法則是德國在21世紀為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拓展的一個新領域。德國“行動導向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掙脫了學科體系內容循序講授的桎梏,而將職業工作過程作為教學組織的參照系。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行動導向法”,是指教師不再按照傳統的學科體系來傳授教學內容,而是按照職業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定學習情境,組織教學。教學內容以職業活動為核心,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絡,一般透過解決接近實際工作過程的“案例”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教學組織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到諮詢和輔導作用,一般多以小組學習形式進行,強調學習過程的合作與交流。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模式,它是基於實際工作的教學方法。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的發展

  行動導向教學法由英國教授瑞恩斯在20世紀八十年代首次提出,隨後在世界範圍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德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的討論,成為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國的一次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首次提出“要以學習領域為基本原則組織與職業相關的教學內容”。這個決議在1999年正式頒佈,它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要按企業生產任務的要求組織教學,要用職業行為體系代替專業學科體系,因此,確定了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在德國職業教育教學中,行動導向教學法分三個層次開發,即: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德國聯邦文教機構確定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的大綱,具體的內容和學習情境的設定由各個學校的職業(專業)組透過討論確定。

  行動領域的開發從三個方面考慮,即:職業方面,從社會上現有職業的狀況和需要出發研究確定;個人生活方面,可從個人的發展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方面考慮;社會方面,可從年輕人的現狀、行業需要等方面獲取資訊。

  學習領域根據行動領域中涉及的有關內容,結合學校教學過程的可行性,確定能夠涵蓋一個完整的工作任務,具備典型工作特徵的、能夠發展學生的行動能力的學習論題。

  學習情境是學校根據聯邦文教機構確定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的大綱進行具體化的學習論題,可由各個學校的職業(專業)組透過討論同時吸收學生的意見,經過認真篩選而確定。

  三、德國職業教育中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

  行動導向教學可以採用多種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下面是德國職業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一)專案教學法。專案教學來自職業中的實踐工作任務,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與教師共同承擔完成一個完整的專案。專案教學可使學生學習如何獨立學習並理解綜合複雜的工作情境。共分為五個階段實施:

  1、專案起草與目標制定。由老師提出並制定專案任務,學生們共同制定該專案的目標,提出各種可能的方案。

  2、計劃。學生獨立制定專案工作計劃並確定工作步驟。教師對學生的工作計劃提出意見。

  3、實施。學生在實踐中實施由他們共同開發的專案計劃,同時完成專案產品。

  4、成果展示報告。專案結束以後學生要作專案產品展示報告。

  5、評估。學生參考之前制定的評估標準對專案的成果及團隊合作過程進行評估。先由學生自評,再由老師做總結性評價。在此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專案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並評價學生制定的解決問題方案。

  (二)引導文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是職業培訓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藉助引導文完成工作任務,能夠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具體實施步驟分為:

  1、資訊。學生按照引導文中的引導問題和引言,收集並加工重要資訊。

  2、計劃。小組成員共同思考工作步驟,以及所需的輔助材料和工具,以便制定工作計劃。

  3、決策。小組討論,並與老師進行專業談話,以便修改並最佳化已經制定好的工作計劃。

  4、實施。學生應用自己制定的工作計劃實施工作任務,透過實施學生可獲得知識與能力。

  5、控制。學生使用控制單來檢測已完成的工作任務。透過與之前工作計劃中制定的工作步驟與要求對比,學生可對其工作結果進行反饋與評價。

  6、評價。老師應在專業談話中指出學生的不足,這樣學生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以便今後避免不足。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真實的職業工作情境的機會。角色扮演法的特點是學生作為演員扮演一個真實的社會角色。演員要確定他所扮演人物的興趣、態度和價值觀。同時,角色扮演的參與者還要觀察反饋自己或別人所扮演的角色。具體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老師向學生們介紹角色扮演的基本規則和目標。

  2、引導。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們介紹主題及劇本的情境,然後給學生分配角色。不需做演員的學生們將作觀察者從戲外觀察演員表演及整個角色扮演。

  3、加工準備。演員和觀察者要藉助老師所給的資訊來加工角色間的關係和任務,與此同時他們逐漸進入角色。

  4、扮演。在教師或一位學生做了開場介紹之後,所有參與者正式進入角色開始演出。

  5、走出角色。參與者在扮演完他的角色後能夠完全走出角色,客觀地分析演出中所存在的問題,並作出客觀的評價,避免將個人感情帶入評價中。

  6、討論。老師、演員與觀察者一起客觀討論角色扮演的過程與經驗。

  四、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啟示

  (一)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法注重以具體的工作任務或行動來引導學生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從執教者轉變為學習的陪同者或輔導者,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幫助學生構思學習途徑,給出相應的學習任務並指導他們的學習過程。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以職業行為為導向,與職業工作過程緊密相關;教學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先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使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探索行為,透過學習逐步培養所需的職業能力。

  (三)極大地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始終全方位地處於學習行動的優先地位,教師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但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教學能力,還要精通相關的職業技能,在教學中要巧妙的創設職業情境,將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統一,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