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資料編制與建設的研究論文

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資料編制與建設的研究論文

  編制建設的根本,教學大綱與教材是編制綱領,教學計劃從縱向角度進行編制,教案和講稿從橫向角度說明,經緯交織,構成一個多層面的立式結構。並且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互相影響,形成一種運動的態勢。筆者透過問卷調查、資料蒐集等方式,對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財經學院、陝西學前師範學院、西安翻譯學院、聊城大學等八所院校的部分課程進行調研,對課程教學資料的編制與彼此關係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內容及其體系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編寫的教學指導檔案,可以說,它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是統領全域性的綱領性檔案。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規定了知識、技能的範圍、深度與體系結構,規定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學生學業成績和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準則,在教學資料體系中佔據著決定性的基礎地位。

  教學大綱與教材的關係可謂是互為支撐,彼此依存。它既是圍繞著教材進行編制的檔案,又是指導教材編寫的出發點。教學大綱並非制定後就一勞永逸,基本上三年一修訂,必須隨著教材與教學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更換教材,教學大綱就會相應隨之變化;如果教學大綱變化,原有教材不能符合大綱的情況下,更換教材的現象也並不少見。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高校教學大綱的基本內容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編制的,特別是教材目錄對於內容有決定性影響。就《外國文學(史)》課程而言,在調查中可以發現,開設這門課程的六所院校中,有三所院校選擇了高教出版社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教材,所以其大綱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在基本內容方面大多遵循了教材目錄的思路與順序。而沒有使用高教出版社教材的院校,其大綱內容在編制方面有別於其他院校,但也與選擇的教材匹配。

  在基本內容方面,各院校大同小異。一般來說,教學大綱是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課題和條目敘述該課程的主要內容。以《外國文學(史)》課程為例,課程的主要內容“從古代至20世紀的西方文學與東方文學”,在教學大綱中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敘述,對於從古至今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重點作家、重點作品都進行了說明。課程的教學目的與任務,教學重難點,課程性質等專案並無太大差別。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各院校對《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學時設定略有不同,因此反映在教學大綱中,學時也出現差異:大多數院校為144課時,有些院校為108-128課時不等,還有些院校將這門課分成《西方文學(史)》與《東方文學(史)》兩門課程講授,學時也控制在144課時之內。各院校的考核方式有細微的差別,但都以期末卷面成績為主,佔比 60%以上;餘下部分以論文、討論、課堂表現與出勤率等因素決定。

  教學大綱與其他教學資料的關係,可謂是“綱舉目張”的“綱”。教學大綱為綱,教學計劃、教案與講稿等為目,只要提綱契領,就可以綱舉目張。教學大綱為其他教學資料提供了編制的重要依據。

  二、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也被稱為教學進度計劃表、授課計劃、課程教學日曆等,是組織課程教學的具體計劃表,決定著教學內容總的方向和總的結構。它對一段時期內的課程作出全面安排,其組成包括班級情況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手段、教學進度表等,與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互相聯絡,共同反映教學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進度的安排。

  從調查問卷與蒐集的資料看來,各院校的教學計劃在授課進度的安排方面緊扣教材和大綱,內容一致。對於進度的安排略有不同,或者是按照章節內容來安排課時,或者是按照課時來安排章節內容,兩種方式並無本質差異。在目前收集的三所院校的部分課程的教學計劃中,陝西學前師範學院的教學計劃相對簡單,教學進度表僅由周次、章節內容、實驗內容與備註等四項組成;聊城大學的教學進度表略為複雜一些,有周次、學時數、教學內容摘要(章節名稱、講述的內容提要、課堂討論的題目等)、實驗課程實習及其他的內容及時間地點、備註等專案;西安翻譯學院相比之下就複雜得多,在進度表上列舉了教學周次、周學時、授課時間、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安排(註明章、節題目或者內容、實驗(或實習)名稱、課程論文(或設計))、習題作業輔導安排、執行情況、備註等八項內容,並且有詳盡的編制說明。就教學進度計劃表本身的設計而言,西安翻譯學院與聊城大學的表格設計比較完備,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映課程本身在編制與課時安排上的一些構想。根據調查,聊城大學教學日曆的定型比較早,在2007年左右;陝西學前師範學院的教學進度表最早從1996年前後定型,從2012年之後有部分修訂;西安翻譯學院教學日曆的設計時間是在2012年。就編制形式而言,可以看出,教學計劃有漸趨規範化與複雜化的趨勢。

  此外,透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在教學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計劃的課時安排與實際授課的課時安排很難保持一致。相差2到10個課時,甚至更多課時,在教學中非常普遍。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教學計劃進度表在設計上的問題。和其他行業相比,教育帶有太多的特殊性,它可以達到一定的規範化程度,但卻無法被完全的規範化。從孔子時起,中國就強調因材施教,提倡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進行差異化教育;而教師的個體性差異又使這種差異性加大。從近代以來,中國引進了西方的教育體制,實現了在一定程度上的規範性;同時,西方教育中重視個體的特色也逐漸被中國,特別是21世紀的中國教育所接受。由於每個教師自身對於教學都有自己的理念,在授課時出現課時的差異,屬於正常現象。此外也可以看出,教學計劃進度表的設計初衷並未考慮到這種差異性,只是在力求在形式上統一而已。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致有70%的教師,特別是文科教師,都認為無法達到與授課計劃一致,而且也沒有必要一致。計劃本身就帶有不確定性,如果強行按照進度表來卡授課進度,所得到的不過是形式上的一致而已,在授課過程中必然會缺少教師的“神來之筆”。

  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學進度表一無是處,事實上,它對於課程內容的規範化與系統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們透過在學期伊始編制教學進度表,就意味著對於課程內容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與認知。同一門課程如果由不同教師講授,還可以組成團隊一起探討決定課程內容與進度快慢,這對於課程的整合與規範很有益處。

  三、教案與講稿

  教案,是教師依據教學計劃的進度要求,編寫的供教學用的實施方案。它是落實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具體措施,是指導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一般包括教學時間、授課方式方法、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基本內容、作業、討論、輔導答疑等課後延伸、課後小結、參考資料(含參考書和參考文獻)等具體內容。講稿是教師對全部講授內容的具體組織和表達,是講授內容的文字描述,要求儘可能詳細、全面。教案和講稿都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反映了教師講授的內容和特色。

  教案和講稿都是依據教材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編制的,使用頻率極高,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講課前都會認真準備教案或講稿。但具體而言,教案與講稿的差異很大,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首先,教案主要解決“怎麼教”的問題,即注重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透過設計一項重大任務或提供一個真實問題,以支撐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真實、複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撐學生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①教案作為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設計和構想,其中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即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授什麼樣的教學內容,以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標,課後有什麼樣的教學評價②。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的理念與思路,並具體體現在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中。在撰寫教案時,需要研究教學大綱和教材,瞭解課程教學目標、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等;還要廣泛閱讀相關資料,瞭解本學科、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此外還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對講授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和設計。這樣才能編寫出一份較好的教案。

  其次,講稿主要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即注重的是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容。它是對教案中的重難點與基本內容詳盡全面的闡釋,因為涉及課程的具體內容,因此篇幅較長。教案中體現的教學組織管理,講稿較少涉及,但對於具體的知識點闡釋甚為詳細。講稿撰寫時也要注意它與教材、教學大綱與教案的聯絡,但它對教學理念與思路、教學的組織方式沒有明確說明。

  從調查研究中發現,目前教案與講稿的存在問題是趨同性。這兩者本身差異性較大,但在我們所蒐集的資料中,這種差異性並未得到很好的體現。有一些課程,包括精品課程的教案,完全就是講稿。還有一些教案,就是將講稿的大小標題寫出,刪去了具體內容而已。雖然在教案中提到了教學目的、方法等專案,但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並不明確。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越來越多的運用於課堂教學的今天,教案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講稿式的教案不過是在將逐漸被淘汰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新加以弘揚,並不適合當前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資料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立體構建

  教學資料與教材和人才培養方案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立體構造。每門課程的教學資料交錯組合在一起,與人才培養方案之間構成了立體式的依託關係。人才培養方案為目標,教學資料為其具體的實現步驟;人才培養為根本,教學資料為枝葉。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對於目標的重視,是當前教學資料編制與建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前,隨著應用技術型院校的試點開始,如何使專業學科建設滿足應用技術型院校的要求,如何使課程教學資料適應發展的需要,是我們在編制教學資料時需要認真研究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強調的是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使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在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狀況得到改變,以解決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目標既已明確,在教學上就必須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以西安翻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例,從近幾年的就業狀況可以看出,畢業生多數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文秘工作、人力資源工作、廣告策劃工作等,也有部分學生考取了公務員,另有部分學生就讀碩士研究生。這些工作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要求的應用能力主要有四:理論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這些應用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被潛移默化、訓練提高。我們可以透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學生對具體作品的閱讀,進行發言或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的提升可以透過論文寫作展開,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也是透過具體作品的閱讀進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在口頭表達與書面寫作方面更具有優勢。特別是進入廣告行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培養提高這些應用能力的時候,教學資料的編制就有了重要意義。首先,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必須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要著重在能力培養上下功夫,可以增設一些實踐性環節。例如文學作品選讀的課堂上,就可選擇一些中外優秀劇本,讓學生進行表演,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臨場應變能力。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曹禺的《雷雨》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優秀劇作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其次,教案與講稿的設計特別重要,對於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要能潛移默化地體現對應用能力的培養。比如講授《外國文學(史)》課程的17世紀文學時,對於巴洛克文學就可以與文藝復興文學比較,透過建築、繪畫圖片的展示,透過音樂、文學的聆聽,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二者的聯絡與區別,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資料與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一個動態的交錯支撐的體系,可以總結為:一個核心(人才培養方案),兩個基本點(教學大綱與教材),三項建設(教學日曆、教案、講稿)。各個因素互為支撐,彼此影響,一個因素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因素的變化,因此形成一種動態的發展態勢。只有深入瞭解這個體系,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教學資料的編制與建設才能更加深入、完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