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為何創業板市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點論文

探究為何創業板市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點論文

  2009年10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正式上線。歷經五六載風雨,由千點開板,經歷過585點的低谷,一路上揚站在2500點之上。創業板公司數量己經超過430家,總市值突破4萬億,整體市盈率接近百倍,市淨率接近10倍。如此高的估值,可謂站在了風}}浪尖。有觀點認為,創業板己經出現了較大的泡沫,理由是美國納斯達克整體市盈率不過30多倍,創業板的估值明顯太高了,“狠來了”的呼聲不絕於耳。但是,創業板就是如此的任性!在泡沫的呼聲中不斷上漲,甚至在暴跌之後上演V字型大反轉。讓人看不懂,琢磨不透,不知何去何從。其實,如果站在更宏觀的層面將創業板市場放入更長的歷史週期,以及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局之下來考慮,也許我們就可以撥開迷霧,看到創業板市場持續上漲的內在邏輯並預期它的未來。

  中國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上漲到2014年的636463億元,這種長時期的高增長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總結前一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有三大因素:一是改革紅利;二是人口紅利;三是資木紅利。三十年後,改革紅利有待深挖,人口紅利基木耗盡,資木紅利隨著邊際生產力的下降也逐漸下降。這反映在GDP上就是增速放緩。因此,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轉型期,要維持中高速增長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點在哪?未來,新的增長點就在新興產業、新技術、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盈利模式、有創造力的企業家群體這些選項中。歸根結底,新的增長點就是不斷的創新。創業板就是創新最有效的載體。

  創業板彙集了一批代表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點的新興產業類公司,從產業分類來看,創業板第一梯隊包括高階機械製造、計算機、精細化工等產業,上市公司分別在60家以上。第二梯隊包括電子、醫藥生物、電氣裝置、傳媒等產業,分別有20-50家不等的公司。同時涵蓋了網際網路、物聯網、軟體、基因、幹細胞、資訊保安等概念,這樣一些新興產業公司具備極高的成長性和發展空間。股市反映的是預期,創業板的輪番上漲就是反映出投資者對於科技進步的渴望,對新興產業的期許,以及對中國經濟轉型的信心。

  創業板市盈率,市淨率過高就代表了泡沫嗎?不完全是這樣。高科技企業高成長性的特點決定了創業板的估值不能簡單的用市盈率和市淨率指標來衡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亞馬遜。亞馬遜於199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在上市後發出的第一封致股東的信中,就強調長線發展路線,從長期市場地位出發,而不是短期盈利來做出投資決定。2001年四季度,亞馬遜才首次盈利500萬美元。2014年,亞馬遜依然虧順,淨利潤為一2.4億美元,但營業收入己經增長到890億美元。亞馬遜的股價從1997年最低的1.31美元,最高上漲到408美元,整整增長了300多倍。亞馬遜的成長故事足以令投資者忽略其18年來的低利潤,因為投資者相信它依然有足夠大的成長空間。

  未來,中國創業板的成長空間將會更大!當前,創業板己經突破2500點,和最低的585點相比己經增長了4倍,創業板就是創造奇蹟的地方!4倍很多嗎?美國納斯達克成長了多少倍呢? 1971年,納斯達克百點開板,最低跌到5C)多點。第一個十年收於200點左右,相當於最低點的4倍。第二個十年586點,為最低點的十倍。第三個十年最高上漲到5132點,是最低點的百倍。第四個十年雖然經歷了大的調整,但是到2015年,納斯達克依然重回5000點之上。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創造出了微軟、蘋果等一系列引領全球的高科技公司,推動了美國新經濟的轉型。

  中國經濟己經有了相當的規模,為轉型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國家對創新提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援,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和目標,創業板市場也要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直接融資作用,促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業板市場當前的問題在於上市公司數量較少,才400多家,無法承載資木市場的投資熱情。而美國納斯達克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因此,有必要加快高科技中小企業上市的步伐,這也是創業板市場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支援中小企業成長,促進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式。假以時口,創業板上市公司中也會成長出新一代的華為、騰訊和阿里巴巴,並推動創業板指數不斷創出新高。十年之後,也許用不了十年,當創業板突破萬點大關,再回首今口,一切泡沫、震盪都不過是上升過程中的小小漣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