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微電影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意義論文

初探微電影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意義論文

  中職生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這階段是人格發展的塑造和形成期。由於這一階段中職生的心理及其行為處於不定型期。因此,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對專業學習的不適應、對職業、社會缺乏認識等問題。這些問題靠單純的心理諮詢無法解決,因此需要尋找一個新的方法,既能有效銜接課堂,成為延展課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2012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紮實推進資訊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課在課堂教與學創新應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之後,教育管理資訊中心開展了“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應用研究”的課題。因此,選取一種可以讓學生去自己去操作,他們本身既是學習者,又是教授者;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的教育方式。本文認為微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

  一、 微電影的含義

  微電影是控制在10分鐘以內的影片短片。它將多種藝術元素進行融合,採用電影的製作手段呈現出完整的故事情節。且適宜在移動狀態和碎片休閒時段觀看,深受中職生的喜愛。

  二、 微電影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意義

  (一) 自導自演的微電影滿足學生對錶演及導演的心理需求

  微電影不僅易於拍攝,也易於製作。中職學生不乏才華橫溢者,而他們中的多數又都是新媒體的擁護者,微電影製作的每一道工序既能帶給他們快樂,又能學到各方面的知識,微電影能夠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

  (二) 自創自編的微電影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微電影的題材為學生遇到的事情或者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這更能引起學生的同感。對觀看的學生而言,也能獲得解決的動力與途徑,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三) 簡短完整的故事情節成為心理課堂的生動案例

  微電影作為教學案例,比角色扮演更具真實性,比心理遊戲更有感染力,學生對畫面和情節的記憶更深刻、更持久。

  (四) 微電影的運作形式成為心理課堂的有效延展

  製作過程分為,學生構建制作團隊進行劇本編制,教師稽核後,由學生進行編排與錄製;錄製結束後,團隊進行心得分享;後期製作後要形成光碟資料儲存,並在全校範圍內公映。

  三、 微電影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運用與實踐

  (一) 團隊組建

  團隊是拍攝順利進行的最重要因素,選取合適的成員,既能相互配合,又能性格互補,關鍵是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與對即將從事的工作的熱心,這些將成為微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劇本編制

  團隊成員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劇本的選題,這樣可以集思廣益,選題既可以選取學生在學校、家庭中遇到的問題,也可圍繞夢想等勵志主題進行正能量傳播,編劇初稿完成後由教師指導,編劇人員進行劇本再修改,最後定稿。

  (三) 電影拍攝

  選取適合的同學擔任演員演繹,團隊成員做好心理支援與後勤保障工作,最後呈現出一部符合題材的、學生自己參與的原創微電影作品。

  (四) 後期製作

  使電影效果更好呈現,團隊成員還要學會電影的後期製作,這時微電影的製作進入一個倦怠期,學生興奮之後的疲勞、對新技術知識的排斥,會使學生產生焦慮、易怒的.情緒,因此,教師的心理疏導與技術支援成為度過這一階段的關鍵因素。

  (五) 感悟分享

  感悟分享為微電影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雖然操作完成了微電影的製作,但是卻未必能夠歸納出在過程中的收穫,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自省、學會思考這種人生體驗,透過感悟分享,挖掘學生背後的成長。

  (六) 影片公映

  選取有指導意義與影響價值的微電影全校範圍內公映,使學生有機會看到自己身邊同學自編自導自演的劇目。之後,部分影片將作為案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學生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心理輔導。

  四、 微電影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反思

  將微電影引入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它打破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完全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真正變被動為主動,在無形之中迫使學生主動成長,教會學生合作。另外,微電影的活力也將賦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場富有生命力的改革。

  當然,在微電影的製作與實踐過程中,還要考慮如下問題:第一,微電影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變,所以微電影的選題一定是積極、樂觀,弘揚正能量;第二,微電影的錄製與後期需要多媒體技術的支援,要做好多學科知識內容的銜接;第三,微電影的創作與錄製需要是一個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對學生的心理力量與技術能力有一定要求,不適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展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