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學創業教育的三個轉變論文

高水平大學創業教育的三個轉變論文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大眾創業越來越成為實現中國夢、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逐漸成為社會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人才需求變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向2013年全球創業週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發出賀信,勉勵青年特別是青年學生開啟創業理想,開始創業活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天津達沃斯論壇的開幕致辭中指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與‘草根創業’的新浪潮”;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並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進一步鼓勵高校做好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其核心是透過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創業能力和創業知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開創型思維。創業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提升,不僅是為了適應就業形勢變化之趨勢,更是為了確保大學生跟上知識經濟與高新技術發展的時代步伐,同時也是綜合型大學適應教育國際化和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當前,全國各類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活動。而高水平大學在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如何合理定位創業教育,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內外需求的“創業型大學”建設的戰略規劃,以期在未來創業教育道路上實現新的突破,還需進一步研究、實踐和探索。

  一、從碎片化、鬆散性到機制化、組織性的轉變

  在商業模式不斷裂變、細分、革新的年代,大學創業者的形成往往是零星的、鬆散的和自發的。因此,大學的創業教育在某些情況下被碎片化處理、鬆散化管理。碎片化、鬆散性的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對創業教育知識體系的疏離,不利於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對創業教育的認識有誤,組織化程度不高。“部分領導、教師和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片面地認為創業教育就是讓學生創辦企業、提高就業率,創業教育是精英化、功利性或實務性教育。”[1]這是對創業教育的狹義理解,不利於創業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創業者和創業教育的組織者帶來諸多不便,致使創業教育呈現出一種鬆散化的狀態。

  二是規範化培訓不夠。儘管創業教育在高校有著蓬勃的發展,但創業學尚未完全納入國家學科建設體系,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仍被劃入第二課堂範疇,由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開設培訓並開展相關工作,沒有形成獨立的創業課程,師資力量匱乏,創業教育模式缺乏獨立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目前,創業教育的課程比較單一:一種模式是在工商類課程教育的基礎上加上創業學課程;另一種模式是面向全校選課學生開設創業學課程。這種課程設定模式距離中國創業學“課程體系”仍然很遠。

  [2]三是創業氛圍營造不夠。受傳統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對於創業的認知程度不高,缺乏主動學習創業知識的意願;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沒有營造創業教育的氛圍,很多高校只是將創業教育作為一項事務性工作,這直接阻礙了創業氛圍的形成和創業文化的發展。對於高水平大學來講,創業教育更是關係著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關係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創新文化的實現,這對於創業教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制化、組織化、有序化的創業教育體系的建立是創業教育對於高水平大學的必然要求。隨著創業教育的持續深入發展,創業教育將從課堂教學走向“專業+實踐”教育模式。

  創業教育不僅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構建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將是未來高校創業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未來高校創業教育將在健全組織機構,加大創業扶持政策力度,構建多元創業資金體系,完善多樣、靈活的課程體系和搭建創業實踐平臺等方面進行轉變,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的機制化、組織化發展。高水平大學開展創業教育要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把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作為培養“時代高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向社會輸送更多有志於擔當社會責任、創造社會財富的創業精英作為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逐步形成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創業素能為核心、以創造價值為動力、以創業實踐為抓手、“學研產用”相結合、分層分類的創業教育模式,逐步引導創業教育從碎片化、鬆散性到機制化、組織性的轉變。浙江大學緊密依託浙江省地域優勢,注重創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平臺支撐。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創業教育工作,突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將“求是創新”校訓融入培養全過程。另一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出臺《關於研究生在學期間停學創業的暫行規定》等檔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更好地處理創業與就業、學業的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浙江大學創業教育的機制化、組織性和規範化發展。截至目前,浙江大學形成了以創業發展中心、浙大創業苗圃、創業育成中心、資本相親會等為代表的創業實踐載體,以浙大微創聯盟、浙大創業實踐指導中心、浙大創業訓練營、《創業浙大》編輯部等為代表的創業社團組織,以浙大天使對接專案大賽、浙大蒲公英創業大賽、浙大PBE創業大賽、“新尚杯”創業邀請賽等為代表的大學生創業競賽,以及以國家大學科技園、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新技術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為代表的創業關聯平臺。這類組織和機制的建立保證了浙江大學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二、從學科技術單一化到多學科整合融合的轉變

  “單一化”是眾多創業者身上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徵之一,主要包括創業者的學科背景單一化、專業技術單一化以及投資專案單一化。單一化的創業模式帶來了諸多問題:創業團隊組成同質化;創業專案創新度不夠,技術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強;管理水平不高,互補性差;等等。同時,單一化的創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創業教育呈現出單一化的局面,主要包括:(1)教育目標單一化。部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或者創業教育的目標過於單一,僅僅將創業教育作為解決高校就業問題的途徑,而沒有將其上升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業教育的發展。(2)教育內容單一化。雖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課程,但由於師資力量缺乏,“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一般由從事企業管理學教學和從事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指導教師擔任,由於自身缺乏創業經歷,在教學中更多傾向於理論教學,簡單地照本宣科,對學生缺乏吸引力”[3]。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創業教育內容的單一化,不利於學生創業素養和創業意識的培養。(3)教育模式單一化。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只是停留在事務性工作層面,多由就業指導中心牽頭,主要透過學校以及省級層面的創業競賽的形式開展,學校的創業教育形式多停留在講座和分享層面,缺乏實踐的內容。單一化的教育模式不利於創業專案的培育和創業人才的培養。(4)教育成效單一化。教育成效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有的高校為了追求創業教育的效果,過於追求一些表面上的榮譽,而對學生的參與面和實際教育效果關注不夠。“有的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為了追求獲獎而安排高水平教師直接參與作品設計,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比賽變成了教師比賽。”[4]過於功利地追求創業教育效果的做法明顯違背了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不利於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管理、人文、心理等多門學科,其目標是培養具有開創性思維與企業家精神,善於創新、創造並具備管理技能的人。創業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需要從知識傳授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把創業教育的理念擴大化,把創業教育滲透到各個專業中,打造跨學科的創業教育平臺。高水平大學開展創業教育是順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它將更加強調多學科的繼承與融合。“創業教育的目的在於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創業精神、探索精神、冒險精神、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的人。”[5]因此,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創業者的一種綜合能力,這就決定了創業教育必然是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高水平大學的創業教育將從傳統的“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走向“理論+案例”、“模擬+平臺”、“指導+實踐”、“專業+創業”的教學模式,這不僅需要集合多學科的力量,在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基礎上融入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還意味著創業團隊的成員也應具有多學科背景,其核心技術的組成也是多學科整合融合。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浙江大學緊密依託學科優勢,構建了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其一,構建基於“通識教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浙江大學的創業教育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末。從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舉辦創業競賽,到學校開辦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再到開設創業教育等30餘門創業教育類通識課程,浙江大學已經把創業教育理念擴大到各個專業,力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具有創業精神並具備基本的創業知識。此外,浙江大學成立了亞洲首個創業管理博士點,建立了創業研究的學科群,由資深文科教授王重鳴擔任創業教育學科負責人。

  其二,開展“全鏈條式”的教育活動。透過論壇、沙龍等平臺激發創業意識;依託勤工助學與創業指導中心以及“蒲公英”青年創業學院等100多個學生社團,開展各級各類創業比賽,強化科研訓練,增強創新能力;實施“大學生創業導師計劃”,聘請學校首位文科資深教授擔任創業教育導師,邀請200餘位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專家等擔任校外創業實踐導師,強化師資配備;與斯坦福大學、矽谷孵化器聯合成立“浙江大學矽谷創業實驗室”,與百森商學院、里昂商學院聯合開展“全球創業管理”碩士(GEP)專案,推動創業教育國際化。

  其三,開辦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強化班旨在培養具有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優秀創新素質及創新技能的高科技產業經營管理創業型人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本土智慧、足以擔負起民族興衰重任的未來企業家。在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創辦15年之際,學校順應新形勢,改革了強化班的培養模式,推進強化班進入“2.0”時代。一方面,推出了新的培養方案,所有課程均邀請校外專家或導師參與,學生進入強化班之後便開始組建團隊、設計創業計劃,將創業實踐全面融入強化班課程中;另一方面,吸收部分優秀研究生和校友共享課堂,實現內外互動。此外,還為學生搭建了更廣闊的國際平臺,使學生能夠汲取國際營養。基於此,浙江大學創業團隊涉及的行業門類包括傳媒廣告類、文化創業類、服務諮詢類、生化環境類、機械電子類、農林食品類、教育培訓類、軟體網際網路類等八大門類。團隊成員的學科背景日益多元化,分工日益精細化。

  三、從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研到學而優則創的轉變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其含義是:若學習之餘還有餘力或者閒暇,就去做官。其主要目的在於推行仁政。在本文中,“學而優則仕”主要是針對“公務員熱”而言的。“學而優則研”主要是針對當前的“考研熱”而言的。在2014年以前,報考公務員和研究生的人數持續上升。這充分說明大學生對於公務員和研究生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意識淡薄。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它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更強調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以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提高。大學生創業的內在動力不足,對創業教育的'重視更多來自就業壓力和政策等外界因素,認為創業教育就等同於自主創業,缺乏自主創業的意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其一,缺乏良好的創業支援氛圍。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援大學生創業,高校和地方政府也配套了相應的政策來鼓勵大學生創業,但“由於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家庭對學生創業意識方面的支援少之又少,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沒有營造出良好的創業支援氛圍”[6]。

  其二,面臨多重角色的衝突。其中,最主要的衝突就是作為學習者與創業者之間的角色衝突。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部分在校大學生雖然有創業的想法,但面對課程學習往往會延緩甚至放棄自己的創業夢想。此外,還有作為創業團隊領導者與參與者之間的角色衝突,作為創業者與市場競爭者之間的角色衝突,等等。

  其三,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首先是生存的壓力。作為創業者,從專案的萌芽到落地,個人要生存,團隊要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是每個創業者所面臨的壓力。其次是來自社會關係的壓力。在創業教育還沒有成為主流的當下社會,創業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家庭的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為創業者帶來了壓力。再次是知識能力的壓力。部分創業者由於缺乏管理學的常識,對於公司管理和團隊運營缺乏一定的能力,這對創業帶來不小的挑戰。

  其四,創業的風險和艱辛使得部分同學望而卻步。高水平大學的創業教育應該是“專業知識與精神能力培育相統一的教育,創業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幫助學生成為敢於迎接挑戰、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7]。因此,創業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志於擔當社會責任、創造社會財富的創業精英,簡而言之,就是培育企業家精神。創業活動的廣泛開展、創業觀念的轉變、創業氛圍的形成,將促使青年學子反思傳統的擇業觀。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將會是今後大學的新潮流。

  2014年公務員報考人數和研究生報考人數都較上一年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創業教育潮流的影響。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研不再是青年學生人生髮展的主要選擇,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湧入創業的行列中,去冒險、去拼搏,靠市場力量決定自身貢獻,在創業浪潮中實現人生價值。之所以這樣講,原因有三。

  一是創業教育是大勢所趨。創業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潮流,是未來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時代精神。

  二是創業態勢良好,創業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2015)》(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4-2015)的資料顯示,中國風險投資可獲得性排名位列全球第13名,居於“金磚五國”之首。在新形勢下,創業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

  三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形勢需要。大學生創業對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

  2014年4月30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措施,推出六項措施支援大學生創業。6月1日,教育部等9個部門發出通知,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四是高水平大學的區位優勢和自身優勢。以浙江大學為例,一方面可以依託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優勢,尤其是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創業氛圍濃厚,在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可以依託自身優勢,包括求是創新的氛圍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浙江大學緊密依託青年學生特點,積極營造“學而優則創”的文化氛圍。一是鼓勵優秀學生對接全球創新創業平臺,選拔優秀學生到美國交流訪問,開展面向世界的創新創業交流研討。二是加強典型案例宣傳,利用新媒體平臺主動釋出創新創業資訊,推送優秀校友成功創業案例。三是重視導師帶徒傳統,搭建以浙江企業家“導師帶徒”為核心模式的高階實踐育人平臺。四是打造創業生態圈,聯合浙江經視製作《資本相親會》電視欄目,廣泛報道學生創業專案,吸引天使投資的關注。創業團隊中到處可見優秀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更有創業團隊負責人以其在校期間的優秀創業表現得到了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承認,獲得破格錄取。截至目前,浙江大學湧現出大批青年創業人才,創造了“快的打車”、“蘑菇街”、“個推”等國內知名品牌。浙江大學微創業聯盟旗下現有130支創業團隊,遍佈八大創業領域門類。其中,35支創業團隊落地註冊公司,15支團隊拿到市場投資,投資金額總計達3840萬人民幣。據《人民網》2014年5月22日報道,“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業率是75所部屬高校中最高的,達到4.16%,絕對人數也是最高的。”這些資料充分說明了浙江大學在營造“學而優則創”的文化氛圍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