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的意義與對策論文

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的意義與對策論文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考古越來越感興趣,考古現場文物的保護問題也日益得到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的重視。文章透過闡述保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的重要性,詳細剖析影響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並給出了詳細的保護方法,希望對文物的保護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

  1 發掘現場造成文物損壞的因素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許多文化,有物質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從未停止過,其中,考古就是一項文化保護活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古代文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其破壞因素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光線,光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客觀存在,紫外線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和危害最為嚴重,而且紫外線還是發生光化學反應的主要因素;二是溫溼度,溫溼度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很大,通常相對溫度的變化會導致器物自身結構產生收縮現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產生裂紋等破壞;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於微生物、黴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澤發生變化,尤其是木製文物,木質成分容易與微生物的分泌物發生反應導致色變,從而破壞文物的本來品質。

  2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正是由於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環境下容易受到損壞,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護的意識。文物保護是透過一定的技術輔助,儘量恢復文物本來面貌,以及延長文物使用期限的過程。之所以要重視文物保護,主要是因為文物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2.1 文物的史料價值及其不可再生性

  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延續和承載,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是今人與祖先對話的載體,堪屬國之無價瑰寶。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國家,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是歷史給予我們的神聖責任;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對於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繼續、瞭解我國古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於其歷史性決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護顯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內容包括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搶救保護和實驗室文物修復保護等,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等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護工作,對於以後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習俗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2.2 文物的考證校勘價值及其不可復原性

  在考古發掘現場,如果出土文物因搶救及時且得以科學的、有效的保護,大量珍貴的文物就能幸運地被儲存下來,為後期的'文物復修與考古研究提供科學、真實的資料。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是我們能夠藉以得知當時時代風貌和文化特徵的第一手資料,且可以用來與傳世文獻相互校勘,考證版本,對於恢復古代文獻的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

  2.3 文物的實物價值及其不可替代性

  考古發掘現場所發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點,比如發現的原始人頭蓋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夠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頭型和骨骼特徵,同時對於研究人類的演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實物代表的是特定時期人的生命和靈魂,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是對以後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的一種利用。

  總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遺存,各類形形色色的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文化資訊與人文資訊,無論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科學研究價值都是非常高的[1].

  3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措施[2]

  3.1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進行。所謂“不改變文物原狀”,在考古專業、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中是基本原則之一。具體就是指,不改變現場發掘出來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該文物發掘時的形狀、結構、材料、顏色。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歷史文物原有的形態及其製作工藝,結合所處時代背景,儘可能的去還原、去反映當時的文化特徵。

  第二,加強對文物發掘現場原貌的保護。在考古發掘現場,不僅只有文物,包括現場內的各種東西,以及所處的環境,儘量少干擾[3].如此一來,可確保文物現場可再處理,有助於對文物現場進行取樣,方便後續文物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三,選擇適宜的現場文物保護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經提到了,歷史文物最大的特徵就是不可再生,因此,為了保護好考古發掘現場,確保文物不被破壞,在選擇文物保護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備這樣一種功能,即與文物儲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選擇的材料要具備長期耐久性;其次,選擇的材料效能要佳。

  3.2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基本步驟

  關於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一般包括以下5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調查工作[4].在考古現場文物發掘的過程中,應當事先對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包括該區域內及周邊的環境,透過查閱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料,瞭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資訊,並對文物埋藏的環境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的主要內容應涉及溫度、溼度、空氣狀況,這對於整個考古方案的進行以及時間進度的合理掌控至關重要。

  第二階段,調查研究後,制訂可行的方案。根據所掌握的各方面資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討論後製訂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此外,還需要準備為保護方案順利開展實施而必要的裝置、材料。

  第三階段,建立臨時庫房。在考古發掘現場,通常情況下,考古發掘前期能夠發現的有價值的歷史文物並不是很多,很多時候多是一些雜物遺物,當然,對於這類遺蹟遺物無須過多浪費時間,這一段時間非常寶貴,應當儘快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地帶建立臨床庫房。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即將發掘出土的歷史文物,根據所掌握的各類資訊,事先建立一個相對易控的環境空間。

  第四階段,歷史文物的現場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關鍵,也是整個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文物在出土時,處理條件比較簡陋,所處環節也不容易控制,雖然文物提取只是將其送往臨時庫房儲存,但提取及微環境控制的過程非常關鍵和複雜,要求也相對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

  第五階段,對臨時庫房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將文物科學包裝起來。包裝的目的是為了運輸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損壞,儘可能將每一個文物保持在最佳狀態,也就是能夠反映整個文物所處歷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藝狀態。因此,對於文物的包裝及相應的設計非常關鍵,應儘可能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密閉且穩定的環境,以相對合理的方式、科學的手段,讓文物從臨時庫房運抵實驗室的一段時間內,減緩空氣環境的變化可能對文物造成的侵蝕。

  3.3 加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對策

  第一,溼度控制。在考古發掘現場要嚴格控制文物出土時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圍環境溫溼度的變化太快而損害文物。目前國內大多采用乾燥劑來控制,一般使用的乾燥劑有矽膠。

  第二,密封處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幾千年,地下的溫度溼度等環境與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後直接暴露在開放的大氣環境中,大氣中的水分、溫度、溼度、陽光等都會直接對文物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影響,所以文物出土後一定要密封處理,避免文物與大氣直接接觸,氧化。

  第三,避光保護。可見光中的紫外線對於文物的色澤等有著很大的影響[5],所以文物出土後要進行遮光保護,可以採用黑色塑膠袋進行包裝保護。

  4 總結

  文物保護工作關係到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瑰寶的保護和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們要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從考古發掘的現場開始進行保護,為更好地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庚齡。論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科學意義[J].絲綢之路,2011(14):113- 117.

  [2] 王允麗。考古發掘過程中保護文物的應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 171.

  [3] 楊璐,黃建華。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32- 45.

  [4] 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72- 75.

  [5] 趙叢蒼。科技考古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4- 13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