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際交往障礙孩子心理輔導的案例研究論文

對人際交往障礙孩子心理輔導的案例研究論文

  案例分析

  二年級的茵棋在人際關係上遇到了難題:只要在玩耍中輸了,就大吵大鬧,甚至報復性地把別人的文具藏起來或偷偷毀壞。如此反覆,結果誰也不願意和她玩。這樣一來,茵棋更孤單了。但她卻不甘寂寞,不時製造一些挑釁事件,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只要老師批評,或者同學說她不對,她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頂嘴,對老師有明顯的對抗心理。老師、家長越批評,她就越變本加厲地對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假如兩個認知要素是相關且相互獨立的,我們可以匯出另一個要素的反面,那麼這兩個認知要素就是失調的關係。

  同樣的錯誤,不同的學生修正起來難度不一樣。教師家長認為好、自我感覺也良好的孩子,他們犯了錯誤,很容易改正。因為好學生基於這樣兩種認知——“好學生不應該犯錯”和“我犯錯了”,這兩種矛盾的認知必然造成學生的痛苦體驗。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不用過多批評,只要向其指出所犯的錯誤,他就會在自責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而對於茵棋,就沒有那麼容易。教師認為她是害群之馬,家長覺得她不可救藥,自己也覺得天憎人厭。她也存在兩種認知——“老師、同學眼中的我是一個經常犯錯的人”和“我現在又犯錯了”,而這兩種認知並不失調。認知平衡就不會產生痛苦,個體也因此失去了改變自身態度和行為的動機,於是她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們應該幫助茵棋找回本該屬於她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認知,再讓她分析自身問題,體驗心理失調,進而完成轉化。

  輔導措施

  1.動情:改變認知

  新學年的開始,是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經過假期的沉澱和反思,絕大多數學生在心靈深處都有積極向上的願望,希望一切重新開始。學生對新接班的老師更是充滿了期盼,希望能贏得新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得到家長和同學的認可。

  面對著一張張充滿期待的新面孔,我動情地說:“新的學年到來了,你們的人生也翻開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樣的,老師不想知道,老師只想看到現在的你有多棒!在老師眼中,你們就像一張張乾淨的白紙,怎樣在白紙上描繪就看自己了。” 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我發現剛才正在我行我素地摺紙鶴的茵棋已經悄悄地把紙鶴放進了抽屜,安靜地坐好了。放學後,她還主動爭取留下來,與值日生一同打掃教室。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她。

  我深知,此時的茵棋已經萌發出一種“一切重新開始”的.向上心理,這會讓她時時告誡自己,不要重犯原來的錯誤!在開學的第一個月裡,茵棋努力爭取當一個好學生:上課少了大吵大鬧,班級的活動也開始參與了,臉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偶爾她忍不住吵鬧起來,在我善意的注視下,也會有所收斂,而不再像以往一樣不加理睬了。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種渴望,一種融入集體的渴望。茵棋正在悄悄地找回本該屬於她的自尊心。

  2.知情:改變環境

  要教育好學生,首先應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態和心理特點,瞭解其與家長、老師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個立體的教育網路。

  叛逆心理源於青少年認知獨立性的發展。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情緒強度迅速增加,對人對事十分敏感,性格發展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不平衡之中。當他人阻礙其自我表現或漠視其感受時,他們的逆反心理就會被激發,就會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表達自己與外界的對立情感。

  家庭教育環境與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與品質的培養。透過家訪,我瞭解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是茵棋表現唯我獨尊的原因。於是,我與家長交流教育方法,共同探討孩子問題的根源。經過談話,其父母深刻意識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誤與不足。

  此外,由於茵棋一直表現不好,所以個別老師會對她失去信心和耐心,在教育時不夠尊重和體諒,導致她對老師的教育排斥和逆反。於是,我又專門與班上相關教師進行了溝通,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

  3.共情:改變行為

  茵棋的個性、情緒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

  早上,班長氣喘吁吁地跑來:“老師,茵棋又大鬧天宮了!”我來到教室,只見教室裡一片狼藉,作業本撒了一地,同學們圍成了一圈,目光裡盡是批評與指責,甚至有厭惡與不屑。而中間站著的茵棋滿臉淚水、目露仇恨、雙拳緊握。有些同學幸災樂禍地說:“好了,老師來了,你遭殃了!”我走近大家,用愉快的聲音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今天陽光明媚,又是一個好日子,為什麼一早上就弄得哭哭啼啼的?各位同學早讀吧。”在學生不敢相信的目光中,我站在講臺上做好了上課準備。看見茵棋緊握的雙拳鬆開了,駭人的目光收起了,我心平氣和地說:“先坐下,有什麼想說的,上完課再告訴老師。”茵棋遲疑了一下,緩緩坐下。上課初期她無法投入,漸漸地,在有趣的課文,激情洋溢參與討論、分享的同學的帶動下,她開始投入到學習當中。

  下課後,我把茵棋帶回了辦公室。我知道此時用冷處理的方法,才會讓她認知失調,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機。我搬來了一把椅子,讓她坐在我身邊,和顏悅色地說:“你先平靜一下,想想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平靜好了再跟我說,好嗎?”可能是因為我的沉默,她越來越坐不住了,衣角卷得越來越緊。“氣消了些沒?”我轉過頭跟她說。倔強的她眼眶漸漸紅了起來。“慢慢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相信你是個誠實的孩子。”我的安撫和信任,給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抿抿嘴巴,慢慢說開了。原來今天早上,幾個調皮的男同學回到班裡,看見幾張桌椅被弄歪了,還有亂寫亂畫的痕跡,就起鬨說是茵棋乾的,因為她以前最喜歡這種惡作劇。茵棋聽了頓時火冒三丈,脫口就罵,那些同學不服氣回了幾句。她更火了,便動手把同學們交的作業本扔到地上洩憤。

  聽完茵棋的述說,我把幾個起鬨的同學叫到辦公室,分別聆聽了各人的陳述,重現了當時的情境。然後,讓他們和茵棋反思事件中自己與他人的對與錯,並在全班同學面前向對方道歉。在接受道歉時,茵棋低垂著頭,滿臉漲紅,一副罕見的不好意思。輪到她向全班道歉了,她扭扭捏捏地不敢說話。我輕聲在她耳邊說:“勇敢一點,做錯了就應該承認錯誤,老師希望你白紙上的汙點能儘快抹掉。”茵棋明白了我的心意,遲疑地說了一聲:“同學們,對不起。”語言雖簡單,卻是她跨入改善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我肯定了茵棋和幾位同學的態度,並希望大家用平等、寬容、公正的心對待同學,共同建立一個積極奮進、和諧向上的班集體。自從這件事後,同學們開始慢慢接納茵棋。一年來,茵棋的轉變有目共睹,她也重新建立起人際交往圈,體驗到老師的關愛和友情的珍貴,懂得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道德問題的背後,往往有心理的原因。要改變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遵循認知情感心理過程規律,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調整自己,進行自我教育,才能增強學生的控制情感能力,進而提高其心理發展水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