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程機械化的效益與發展建議論文

玉米全程機械化的效益與發展建議論文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擴大了玉米的種植面積,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的關係。現階段,我國的玉米生產已經在整地、播種和田間管理等種植環節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是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出現了高齡和低齡化兩極化的趨勢,同時自然環境、種植方式和品種等都存在著不銜接的情況,妨礙了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路線,基於此本文提出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整合推廣與應用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1 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整合內容

  1.1 播種施肥技術

  現階段推廣的兩種播種施肥技術包括免耕直播技術和相應的配套技術。免耕直播技術是一種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技術特點是在農作物收穫之後,進行秸稈處理,然後進行播種施肥,並注意播種深度保持一致,播籽均勻,保證所選用種子的純淨度,並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藥劑攪拌或者浸泡。播種施肥配套技術主要選用了氣吸式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可以實現種子的單粒播種,節省勞動力。同時兼顧使用施肥器,保證播種的同時保證肥料的供給。

  1.2 除草技術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要抓住兩個除草的關鍵時期。一是玉米播種後、出苗前要噴灑與雜草種類和數目相關的除草劑進行滅草;二是在玉米形成喇叭口時期,採用自動或者手動的植保機械,進行藥物噴灑,在防治雜草的同時防治各種病蟲害。

  1.3 聯合收穫技術

  玉米聯合收割機主要分為自走式、揹負式和牽引式三種,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的收摘、撿拾、脫皮和玉米秸稈的處理。若實施秸稈還田應注意在玉米籽完全成熟 3~5 天的時間再進行收割,因為此時的玉米粒比較飽滿並且秸稈的水分含量比較低,利於秸稈的粉碎。

  2 實行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實行全面的玉米機械化程序會在很大程度上節省勞動力,提高各項作業的效率,也減少了生產資料的浪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便於相關耕種人員實行管理,為實現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實現了農業的增收、增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進一步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

  2.2 社會效益

  實行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糧食問題中的飼料糧問題,更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也保障了糧食的安全生產問題。同時實行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節省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加快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利於我國實現支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高了國際競爭地位,產生了很大的社會效益。

  2.3 環境效益

  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將大量玉米秸稈進行還田處理,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汙染,並透過秸稈覆蓋,減少了農田中揚塵的.形成;玉米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可以為土壤中的微生物、黴菌等提供營養物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透過使用玉米機械化的播種和收穫技術,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率,增強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所以實行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可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

  3 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建議

  3.1 加強政府引導,推廣先進機具的普及

  透過引進推廣多功能的整地機械,可以保證秸稈的粉碎程度比較細,便於均勻覆蓋;透過引進能夠進行精密播種的機具,可以解決在有大型秸稈覆蓋下的農作物的施肥播種問題。同時為了控制在農藥噴灑過程中的環境汙染,要積極推廣高效低汙染噴霧劑等。

  3.2 提高農機具質量保證,並對從業人員開展技術培訓

  在農機具的生產過程當中,注意嚴把質量關,加大監管力度,規範相關市場,保證農機具的高品質;對於相關農機具的從業人員,要進行相關技術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術素質;對農民進行相關技術和知識的普及使其能夠使用先進的農機具,充分發揮農機具的效率。

  3.3 加強政府支援,推動示範推廣

  為促進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要努力爭取政府的支援,將該技術納入到相關的經濟發展戰略中;要加強該項技術與專家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透過進行產研結合,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要加強玉米機械化技術的示範點效應,以專案帶動周邊,以點帶面,全面推廣玉米全程機械化程序。

  4 結語

  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整合的推廣與應用,政府與相關部門要通力合作,積極推進技術的發展,並推動配套的宣傳和推廣,加強產研結合,注重相關種植經驗的積累和分享。提高玉米種植和收穫的機械化對於提高我國玉米乃至更多農作物的綜合生產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生活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欣。 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整合推廣應用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2012(10):70-71,74.

  [2]嶽文龍。 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整合探討[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16):50-51,54.

  [3]張曉山。 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整合推廣應用效益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4(20):22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