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獨立學院的重要性論文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獨立學院的重要性論文

  獨立學院學生呈現出適應不良綜合徵、職業規劃、人際交往三個典型的心理需求。適應不良綜合徵主要體現在新生入學後的適應問題或其延伸;職業規劃和人際交往存在較為明顯的年級特徵。以上雖為發展性心理需求,但大學生處在青春期的中後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為此需要健康積極的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既要提高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又要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藉助一定技術和方法進行輔導促進其健康成長。教學的目的,直接指向實用性和針對性。

  一、獨立學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

  1.獨立學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確定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於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教學內容的設計應根據學生心理需要,著眼於心理發展,根據不同的年級來選擇。結合獨立學院學生心理需求,筆者認為,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至少應包含如下兩大類內容:新生適應心理輔導課程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大一新生要面臨突然轉變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一系列的心理不適應。由此,新生適應心理輔導課程引導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養成良好習慣,其課程教學內容可包括:相識活動課程、大學生活適應、學習心理輔導、時間管理與規劃、人際溝通與技巧、情緒控制、職業規劃與生命意義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幫助大學生最佳化心理品質。內容可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涵、知情意心理過程(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緒情感過程)、人格傾向性(需要、動機)和人格特徵(能力、氣質、性格)。

  2.獨立學院心理健康課程形式的探索

  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採取選修課與必修課相結合的形式。新生適應心理輔導課設為必修課,面向大一新生開設,有效引導新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適應環境,接受挑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設為選修課,供感興趣的同學選擇。

  就教學形式而言,重點在於其多樣性和創新性。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於一般文化課,他是以學科的形式開展的'活動課程,既要服從於學科課程的目標,又要與傳統學科課程有多差異,突出“學科活動”的位置,具有活動課程的互動性、活動性與開放性,強調以活動課程的形式組織實施學科課程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整合、靈活運用,才能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首先,以認知性課程開展課堂教學。即以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系統傳授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理論,突出其知識性和邏輯性。認知性課程的教學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注重傳授心理科學基礎知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其次,應用體驗式教學開展實踐訓練。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領悟知識,並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在實踐訓練中,可借鑑團體輔導的形式,提高課程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如針對大一新生開展適應性的團體輔導,幫助新生儘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大學生活;再如,如何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是獨立學院大學生典型的心理需求之一,可對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劉佰橋的研究表明,透過團體心理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產生積極改善作用。為此,體驗式教學包括團體輔導,應用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創造性的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項對話,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是有效的。

  第三,自助-互助模式開展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共同心理困擾形象生動的呈現,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在此過程中,適當運用自助-互助模式,自主思考與相互討論幫扶他人相結合,發現不足,及時調整,幫助學生獲得更深的體會與收穫。

  二、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評估與考核

  鑑於獨立學院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評應不拘泥於形式,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對於學生學期末的考核,可分為平時成績與期末考核兩項,平時成績佔70%,期末考核佔30%。平時成績要淡化對於出勤率的關注,注重學生行為表現的改變和心理品質的最佳化,如可透過具體的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解決,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也可以以具體的公益活動、班會等為例,讓學生提交一些策劃方案來進行考評。期末考核則以心理健康知識的考核為主,評估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

  總之,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互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對於課程內容的設定應以學生典型心理需求為主,加之相關的心理理論幫助理解和吸收。對於課程形式,要具有綜合性,使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認知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發現自己的需要和潛能,得到心靈的成長和完善。為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