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論文

  由於處於社會逐步轉型、競爭不斷加劇的新時期,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社會適應諸方面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心理問題現象頻繁發生,心理障礙人數不斷增長,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引起了高校以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因此,加強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現代心理學思想,採用符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規律的原則,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不僅具有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指導價值,而且具有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

  1.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顧知識、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諧發展,是當代社會提倡的全面成才觀,也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據這一理念,幫助大學生構築起以物質支撐、精神支撐、社會支撐作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廈,將會成為當代高校的歷史使命。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既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又展現了現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舉措。思想作為行動的先導而存在,大學生的所有活動均建立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之上。假如大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沒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會影響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大學生思想問題常常與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地反映出來,比如,缺乏學習動力、產生人際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卻、情緒容易失控等通常與承受力、控制力、協調力不強等心理因素直接相關。對於此類心理問題最好採用心理方法進行處理“心病還需心藥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是高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

  2.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諧發展的現實需求

  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大學生心理的和諧發展是其整體素質的核心部分。大學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確認識現實狀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勇於克服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關係到智力活動的效率,有助於身體健康與美育發展。透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學生和諧發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當代大學生具有當今時代的獨特印跡。崇尚科學精神、追求獨立意志、思想推陳出新、個性比較張揚,是大學生的優點所在;同時,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較重,也是大學生必須正視的不足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和諧發展而實施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對他人的包容之心,學會接納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處。大學生應該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積極接觸社會,主動關注社會,與社會相適應。大學生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學生應該做到自我認知,只有完全瞭解自我,才可能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接納自我。高校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己任,理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學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以培養健康的心理個性和較好的心理能力,促進人才的全面和諧發展。

  3.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開發潛能的必要途徑

  人的潛能開發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積澱:一方面是億萬年來人類生命演化的遺傳素質,另一方面是千百萬年來人類社會實踐的精神財富。遺傳素質是先天產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財富是後天學習才可能擁有的。教育使得後人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無法簡而化之地內含於普通教學之中。根據當代智力觀點,人的智力由多種智力因素組合而成,每個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種智力因素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不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每個人如何聰明以及何處聰明。大學生的潛能都有待進一步開發,關鍵在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提供必要的指導方式,使大學生認識自我的智力結構和掌握對應的開發手段2。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理論訴求

  1.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美國,隨後迅速發展,影響國際心理學界。人本主義心理學實現了西方心理學史上的重大突破,無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都做出了獨特的歷史性貢獻。反對自然主義主張的生物醫學模式和機械決定論堅持的行為主義模式,提倡心理學研究與實踐實現從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將人性放在第一位,關注人性的樂觀闡釋和人的潛能與價值開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一貫所堅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應該突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以大學生的經驗作為其出發點,建立立足於來訪者的關係,提供給來訪者積極關注、真誠相待的心理環境與氛圍。

  2.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

  20世紀90年代,在後現代主義時代精神的影響下,西方興起了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反映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資訊社會下,從產業商品向消費商品過渡時期人們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興起豐富了創新大學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資源。後現代主義心理學不重視唯一性與普適性,而關注具體性與歷史性,主張差異性與多元性,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將確定的二元對立理性思維轉化為不確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維。具體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於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來建立多元開放的體系;教育目標秉承異質性標準,主張塑造創新能力與批判能力;教育內容強調開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確定性;關於師生關係,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認為教師應該充分地尊重學生。

  3.積極心理學思想

  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了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思潮。一改百餘年來傳統心理學偏向於心理障礙的研究模式,積極心理學提倡從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換。自產生之日起,積極心理學就以全人類的發展和幸福為其關注點,以全人類的積極品質和力量為心理學研究的重心。積極心理學致力於將傳統只關注生命問題的修復轉向為同時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質,充分開發人類潛在的幸福能力。基於積極心理學思想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對大學生健康積極的性格、氣質與能力進行培養,不斷提升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開發大學生的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基於積極心理學思想視野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當然應該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功能,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於促進大學生儘可能地發展自己,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三、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則

  堅持一定的原則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才可能收到較為良好的效果。大體而言,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遵循全方位的系統原則、理論結合實踐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1.全方位的系統原則

  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出發,全方位創新與本校實際情況相適合的、與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緊密協同自身系統的諸要素,發揮其不可或缺的獨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緊密協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統以及相關社會支援系統,形成彼此合作、優勢互補的關係。也就是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高校管理、專業教學、院系工作等諸方面相互協同,同時還需要相關社會支援系統的協同作用。

  2.理論結合實踐原則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單純的理論不會產生實際成效,理論只有依附於實踐才可能見到成效;同樣的道理,實踐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確的目標。堅持理論結合實踐原則,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分析具體的教學過程,總結心理輔導的過程,運用相關的理論指導實踐活動,積極發現問題,不斷分析問題,勇於解決問題,透過實踐活動檢驗相關的理論,並進一步完善指導理論5。

  3.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高校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學習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教師應該尊重大學生的想法,理解大學生的理念,維護大學生對教學的自由發言權,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主動關心大學生,同大學生平等對話,以實現彼此的交流與溝通。

  4.可持續發展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終目標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而且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規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規定是以大學生為中心,採取發展的眼光看待大學生,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措施。為了促進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統籌兼顧大學生不同方面的心理發展。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發展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情感品質、完善大學生的個體性和社會性諸方面為其基本內容。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

  1.轉變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認識以及基本態度,是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理想性和穩定性的範型,通常具備導向性與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決定其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影響其選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並制約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頗為重要。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諮詢,卻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諮詢又多為障礙性諮詢,至於發展性諮詢則較為少見。一般認為,只有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才有必要成為心理諮詢物件,至於因學業、就業等而面臨困惑的大學生則與心理諮詢無關。誠然,治療性諮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同樣不容忽視,而且從長遠來看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將重心從治療性向預防性轉變,擴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物件,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出來。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隊伍

  按照系統論的思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高校整體人才培養體系當中,高校心理教育隊伍建設應該納入高校師資建設與師德建設當中。教育部和衛生部曾聯合發文指出,高校應該加強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吸收相關檔案精神,結合高校自身實際,高校應該建設由高校、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學院、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高校心理教育隊伍,既可以實現自上而下的聯絡和互動,又能夠實現學院相互之間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的聯絡和互動,從而消除以往隊伍建設模式單一的不足。由“四位一體”的高校心理教育隊伍建設的內容具體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督導組從事督導工作,聘請相關專家提供心理諮詢與培訓,設立以院系輔導員為主的專員負責具體工作的落實,從大學生當中遴選心理素質佳的“心靈使者”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3.創新高校心理教育載體

  大學生宿舍區不斷豐富和定期更新板報或報欄內容,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不僅有益於大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內涵,而且有助於及時發現心理健康異常的大學生,以便及時治療。透過圖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紹克服心理障礙的心得體會,鼓勵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大學生敢於面對現實,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感。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院系輔導員應該積極採取多種途徑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透過校園廣播或校報進行專訪;透過發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冊進行引導;透過校園網路開設專欄評論、討論互動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社團或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可以有計劃地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4.營造高校心理教育環境

  人的行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與其所處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校心理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影響巨大。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習慣於著眼大學生的學習空間,較少甚至從不考慮大學生的生活空間。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力爭營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環境。在大學生活動的任何領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爭掃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區,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感受來自心靈的關愛,獲得有益的諮詢與援助。

  總而言之,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勢所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應該積極吸收和借鑑心理學思想成果,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採取有效的路徑,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