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現論文

心理學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現論文

  提要:學者對先秦儒家藝術學的研究,多著重其“經世致用”的社會政治功利觀方面。本文從心理學角度考察了先秦儒家的藝術心理學思想,指出‘己不同於老子、莊子等道家的哲學-心理學,而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特色,並肯定了它是中國藝術心理學史上的一本獨待而強大的傳統。在此基礎上,對孔子、孟子、荀子的藝術心理學加以描述。

  孔子(前551一前打9)、孟子(約前390一前289)、荀況(約前313一前238),者環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們強調“經世致用”、“克己復禮”,因而形成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哲學。與這種哲學思想相適應,在美學上,也強調文、質統一和中和之美,重視藝術創造和審美在人們為達到“仁”的精神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他們也十分重視對人的心理機制和內心情慾的研究,注意藝術創造和審美中的生理、心理調節作用,從而形成他們的藝術心理學思想。與老子、莊子作比較,如果說老莊的藝術心理學是以哲學一心理學的結合為特色的話,那麼,孔、孟、荀的藝術心理學則是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特色的。這種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藝術心理學,形成了中國藝術心理學史上的一個獨特的傳統,而且是一個十分強大育力的傳統。下面試就孔子、孟子、荀子的藝術心理學,分別加以描述。

  孔子的藝術心理學孔子一生主要是從事教育實踐活動,他的心理學思想主要表現在教育方面。從《論語》和其他《經》、《史》、《子》書記載的有關孔子的言論中,可見其具有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其中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觀點、學習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異心理思想、孜師心理思想等。孔子不愧為一世界上最早的偉大的教育心理思想家。《論語》中記載了許多孔子關於藝術和審美問題的言論,它反映了孔子的藝術心理學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即要達可“仁”,就要遵守奴隸制等級制度的“禮”.這是指一種道德修養。此外,孔一子一汰為要達到“仁”,還要加上思想意識修養:“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此,他又十分重視審美和藝術的作用,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為了達到“仁”,就要對之產生愉悅感,而這審美的境界又高於知識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說,孔子的藝術心理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心理思想和藝術審美思想的基礎之上的,並月。又是為了實現“仁”的教化服務的。

  奮第一,“興、觀、號徉、怨”說。《論語》記弓戈:子曰:,’子何莫學夫《詩》了《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從文藝學的角度看,一般認為這是說詩(文學)的社會作用。所謂”興“,是指”感發志意“,”託物興辭“份,”引譬聯類“,強調詩歌的啟發作用;所謂”觀“,是指”觀風俗之盛衰“,”考見得失“娜,強調詩歌的認識作用;所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匆,”和而不流“,強調詩歌的教育作用,所謂”怨“,是指”怨刺上政“,強調詩歌的批判作用。這些都是對的。但如果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實在又是對藝術欣賞的美感心理特點的精闢分析。

  所謂”興“的”感發志意“和”引瞥聯類“的作用,是透過表象、想象、聯想等因素而達到的,這些因素,不僅訴諸理性,更主要的,是訴諸心理,帶有強烈的情感因素,最後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一。對”‘、生“,國內外研究者有多種解釋。在漢代,毛享認為”興“是《詩經》的一種表現手法;鄭玄認為”興“是一種”譬喻“,均失之膚淺。除此之外,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第一,興就是起情,是啟首發端。如法國霍爾茲曼認為,孔子的”興於“詩指的是”發端“、;第二,興,是詩教方法,如孔穎達;第三,興是感物興情,由景到情。法國韋利認為”興“是”激發人們的情感“叫;法因的理雅各認為”興“是”感發人們的意志“;第四,”興“是隱喻的形象。劉艦認為:”比顯而興隱“(《文心雕龍·比興》;第五,”比興“就是中國美學的”移情“說。諸論都從不同的側面表土了”興“的原義,但又大都把孔子聽說的”興“和後來戰國時期出現的”賦、比、興“的”興“,當成1司一個概念了。

  如上所述,孔子的”興“,是對藝術欣賞中的表象、想象和聯想的藝術心理活動(”形象思維“)的概括。首先是觸物起情。是由於詩歌所詠之物與審美主體的美感心理漠式相契合而產生情感。正如劉鰓所說,睹物興情,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其次是由審美清感而引發出想象和聯想,甚至是產生靈感。第三,在此過程中,還要透過表象階段,!可表象思維是帶有工覺性的書r了感思維。日本美學家對孔子的”興“作了較好解釋,認為”興“是一種情感的”興騰“,是一種”精神覺醒“和對現實的,'t中淤式的超越”叻,道出了“興”重興發、體驗的特徵。我至今還沒有發現孔子有體現他的“興”說的詩歌或其他樣式的藝術創作實踐。但他在論詩時,卻往往採用了“託物興辭”、“引譬聯類”!溝方法,如《八倩》中記載,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繪事後素”、“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從美人的外貌,想到“繪事必以粉素為先”,再說到須以“禮”為前提的道理。這就是在欣賞巾運用了想象和聯想的心理內容。孔子十分重視道德倫理的埋性教育,但他到了晚年也逐漸趨向於承認藝術的情感特徵。

  《禮記·樂記》記載有孔子說過:“夫樂者,象成者也。”在談到周代大饗禮的樂舞藝術時說:“入門而今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具中提出的“象成”、“示情”,表明他在主張藝術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中,又特別注重藝術的`形象和情感特徵。“興、觀、群、怨”說的藝術心理學因素,主要是從“興”說中體現出來的,但“觀”、也今、茸,’群“、”怨“諸說,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藝術欣賞的美感心理特徵。所謂”觀“,主要是指藝術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作用,但推而廣之,又說明了藝術的欣賞活動又是一利,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也就不僅帶有理性因素,而且也帶有情感因素和心理內容。孔子稱讚《詩》三百”思無邪“(《為政》),《關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份》),而”鄭聲淫“(《衛靈公》),即透過藝術而”觀風俗之盛衰“時,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心理狀態。所謂”群“,是指藝術可以使人們互相交流思想,也交流情感,從而起到啟發教有作用。《論語》記載說:”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述而》)而按照藝術的特點,則先要進行情感的交流和教育,才能達到思想的交流和教育。所謂”怨“,當是在針泛時弊,”怨刺_L政“時,亦必然帶著更為強烈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內容。無論是作詩者還是觀詩者,都是如此。

  總之,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說,對詩歌(藝術)欣賞的美感心理特徵和活動過程作了全面的綜合揭示,並且將四者用審美主體的情感心理因素作為貫串線索,顯示了重視藝術欣賞的特徵。在這基礎孔子又把”興“放在第一位,強調了感發志意、託物起情、引譬連類在”觀“、”群“、”怨“中的統領作用。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那段關於”興、觀、群、怨“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審美範疇的意義,並從藝術的形象性和情感相交的角度,辯證地闡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切中孔子”興觀、群、怨“說的要義的。葉朗認為:”孔子把‘興,擺在’興,‘觀,’群,‘怨,的首位,這表明,在他看來,藝術欣賞作為一種美感活動,它的最重要的心理內容和心理特點,就在於藝術作品對人的精神從總體上產生一種感發、激勵、淨化、昇華的作用。第二,“情理調和”說。在美學上,孔子對藝術和審美提出美善統一和文質統一,根據這些觀點,他對藝術又提出了“中和”的審美標準。孔子認為:“《關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情》)“放鄭聲,遠俊人;鄭聲淫,侯人殆。”(《論語·衛靈公》〕所謂“不淫”、“不傷”,就是要做到有節制、有限度,要符合“仁”“禮”的要求。而鄭聲所表現的藝術情感-強烈過度,超過了“仁”“禮”的規範,所以不是好的藝術。這就是判別藝術好壞的“巾和”審美標準。前面巳述,“中和”原則不是孔子所獨創,在孔子以前,史伯、晏嬰、季札、單穆公、伶州鴻等已經提出了“和”的問題,不過他們多就音樂的音調及其包含的情感的“和”來旋的。孔子從藝術的倫理教育作用出發,所強調的是“情理的調和”.孔子認為,“樂其可知也:始作,病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卷三·八份第三》)擾是說音樂的旋律節奏,可以對人的心理世界進行調整。透過這種“巾和”之音,陶冶性情,達到既認識社會,又調節內心情感的情理統一的境界。孔子的這種“倩理調和”說,就比前人所主張的樂音的“和”全面系統得多。可以認為,孔子的中和說為以後中國傳統藝術和欣賞的“和”的審美標準奠定了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