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心理學研究論文

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心理學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科技不斷髮展,但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不斷提升,與父母、教師的衝突事件也是逐年增多。在公共場所中,青少年不恰當的舉止、言語正橫行街頭;在學校中,青少年團體欺負、毆打、恐嚇校內學生的案件也是經常見報。上述事件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那就是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導致他們在情感方面無法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青少年囂張跋扈、目無法紀的自私心理。最近發生的許多事件究其原因,都是因為當下家庭、學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忽視了情感體驗教育,從而使他們無法換位思考體驗他人的情緒,也無法做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在情感發展方面造成了障礙。

  一、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的現狀

  情感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展示途徑,當一個人的情感出現問題,外在行為也會變得異常。近年來,青少年虐待動物、毆打同學,甚至謀殺犯罪的新聞都時常聽聞,這些反社會、反治安、反法制的行為都指向一個原因,那就是這部分青少年的情感體驗都有極大的缺失。很多年前雲南大學的馬加爵連殺自己同學的案件,這兩年熱議的復旦大學學生毒害室友案件,這些事實都表明,不管你擁有多高的學歷、多麼豐富的知識,一旦情感體驗出現問題,將是非常恐怖的。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代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是長期中國教育體制的漏洞造成的。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是當下眾多青少年反常行為中的成因概括點,指的是個體在情感的感覺、理解、表達層面上都明顯低於正常水平[1]。

  二、從發展心理學研究視角分析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的原因

  (一)理性壓倒感性的歷史傳統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都重視理性思維的教學。將人看作理性的.實體,卻將情感看作是人體的本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見。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教育,都將理性視為追求真理的力量。在這種大背景下,人類致力於探尋理性的真理,最後就只剩下理性的人透過科學的方法行進於追求真理的荒漠上。理性之上的教育理念使人漸漸喪失感性情感,“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思想理念都認為感性情感是成功的阻礙。在這種理性至上的背景下,教育漸漸演變成了說教的模式,在情與理的對立面上,理已經佔據了大半壁空間,往往情與理無法共存,彷彿情的存在會產生不良效應。

  (二)“應試教育”的教育環境

  當下,中國已經開始倡導素質教育,但多年來的“應試教育”留下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應試教育”過於看重青少年的考試成績,從而在教育過程中演變成了教師過於強調知識的掌握程度,卻完全忽視了青少年的情感體驗,只剩下冷漠的研究與發現。科學知識彷彿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全國的人民都在為科學知識喝彩的時候,情感被置於一個不見天日的角落[2]。在“應試教育”中,教育就是完成考試,學校的教育變成了機構式的教育,互相攀比學生學習成績,教育不再是創造文化的源泉,而是徹底將青少年封閉於科學知識中。

  (三)情感壓抑的內心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斂、含蓄的元素決定了當下青少年的情感表達方式:內斂、含蓄。所以,青少年會將很多情感積壓在心裡,久而久之,內心世界是非常壓抑的。缺少了情感的表達,自然就缺少了自我的思想,從而無法展現在行為之上,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是非常孤僻的。尤其是在教育過程中,青少年忍受著痛苦,接受標準化的應試檢查,接受教師、父母關於成績的訓斥。其實,沒有人際交往,沒有真實情感表達,沒有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是非常可悲的,也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雖然,國家教育開始提倡要重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提升青少年的情感體驗,但是,教育模式艱難的轉變導致當下還是收效甚微。

  三、發展心理學研究解決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的途徑

  (一)讓青少年完整地體驗社會

  青少年在年少時會有父母的庇佑,但在未來必須離開父母的港灣獨立生活,因此讓青少年完整地體驗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發現,完整體驗過社會的人比較容易建立自我的自信心,隨之帶來屬於個體的安全感,從而擁有解決未來社會中出現麻煩的自信心。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社會的概念越完整、現實,他們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就會越強,對於未來的期盼也會越多。綜上所述,讓青少年完整地體驗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國的家庭與學校教育都提倡保護青少年,甚至有時提供了過多的保護,禁止青少年的各種社交行為,這些舉動並非都是正確的。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和學校可以放心地張開雙臂,讓青少年獨立前進,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他們一定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收穫良多。曾有著名學者發表言論說,凡是孩子自己可以勝任的事情,父母和教師沒有必要代勞,不要怕孩子做得不夠好。

  (二)關注青少年在校期間的情感體驗

  青少年階段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學習,因此學校是青少年平常花費時間與精力最多的場所。學校如果可以更加關注青少年的情感體驗,必定能夠更好地解決青少年情感體驗缺失的問題。從理論上而言,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可以帶給青少年快樂的,是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到底是滿懷期待的還是冷漠呆滯的,教師應該重視這一情況。隨著學科知識複雜度的不斷提升,青少年對於學習的態度會越來越厭倦,如果學習成績差,自然也會不斷減弱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信心。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青少年的情感體驗,做到“有心教學”。教師要注意自己與學生的相處方式,不可過於親密又不可過於冷漠,從而創造良好的師生關係。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民主、和諧,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信任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與教師兩者共同的發展。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於實際教學中去[3]。

  (三)充分發揮相關課程的情感體驗教育功能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青少年日常任務就是課程學習,教學目標、效果大部分都是依靠課程實現的,但是課程中情感體驗教育功能在國內都一直並未被重視起來。青少年從小接觸到的教育中都有思想品德這一門課程,從教學目標設立、教學任務分配、教學模式確立再到教學實施以及到教學評測,都受到校方、教育部非常多的重視。但是,一直以來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都過於重視理論教學,導致學生會做題目,但不會應用於實際。因此將情感體驗教育融入課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從理論上來說,忽視情感體驗教育功能的課程是不合格的。只有充分發揮思想品德等相關課程的情感體驗教育功能,並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配合,才能培養青少年健康、完整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更加出色、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社會才會不斷進步。此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加強青少年情感體驗教育的教育目的增開相關體驗課程,比如開設人際交往課程,讓青少年學生儘早開始接觸這項社會必備技能,透過專門的課程增強自身體驗,獲得教育效果。

  (四)重視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

  只有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才能加強青少年的情感體驗,才能解決青少年的情感體驗缺失問題;同時,情感體驗缺失也會不利於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什麼是健全的人格呢?國內心理學相關學者曾提出,健全的人格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青少年個體心理的正常發展,心理並未扭曲,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屬於主流意識形態,並未產生報復社會等黑暗想法;第二,可以有效處理人際關係,與父母、同學、教師之間的相處屬於正常範圍之內,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沒有嚴重矛盾,不存在自閉狀態;第三,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精力與能力並將其應用於學習中,那些沉迷於電腦遊戲無法自拔,明知道學習是目前第一要務卻不能將大部分精力置於此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