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產業面臨的挑戰及建議論文

中國體育產業面臨的挑戰及建議論文

  一、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背景。

  在新常態時期下,我國經濟進入產業轉型、結構升級期,一產、二產、三產的內外結構在不斷最佳化。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期,體育產業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已經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同時,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體育產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忽視的產業之一。發展體育產業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最佳化產業結構,進而促進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的轉型發展。以北美、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例,體育產業總值佔 GDP 的比重平均在2%以上,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總產值超過1萬億美元,且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而中國體育市場的開端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使體育產業真正走向市場化則要從1993年算起。1993 年 6 月,在南京首次召開了關於體育產業發展的會議,這為以後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此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綱要和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體育事業的產業化發展目標和道路,我國體育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2014 年,國務院釋出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這對於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將起到決定性作用,本文也將以此為突破口分析我國體育產業在市場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此提出針對性建議。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機遇。

  (一)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1、內在管理機制、體制不合理。我國的體育產業的發展要追溯到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體育產業才真正步入市場經濟中。各項體育賽事逐漸建立起職業化體系,走向市場的步伐也在加快,體育產業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視窗期”.但是由於我國體育市場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行業內部受管理機制和體制的影響較大。以國家體育總局為例,其內部機構設定了體育產業處,但在很多地方體育產業發展還未納入到其體制中,也就不存在相關的部門,這使得當地體育產業邊緣化,難以發展。在社會上缺乏必要的行業組織和協會,即便存在,也僅是名義上的管理,多是以企業俱樂部聯誼性的機構,對體育主體難以起到制約性作用,也很難有效聯絡市場和政府,所以如果體制機制等上層建築未見變革,體育產業的發展將依然受到極大地限制。

  2、專業人才缺乏,配套設施不完善。我國擁有 13 億人口,市場廣闊,但是在體育人才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弊端。以女足為例,我國現役女足運動員註冊的人數僅為 5,000 多人,而日本女足的註冊人數達到了 3 萬人,這一數字已經接近我國男足的註冊人數,這僅是體育產業中專業化問題的一小部分。首先,由於職業運動員的缺乏,很多體育專案也難以發展,更談不上產業化;其次,目前我國從事體育產業的主要是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雖然他們熟悉體育工作,但在經濟管理方面缺乏專業知識和相關經驗,也難以走上體育產業化的道路;再次,我國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差異。首先是地區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較中西部地區投入力度大,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更為健全;其次從投入主體看,我國體育基礎設施投入的主體中以個人和機構捐贈為主,財政撥款有限,缺乏相應的投入機制;最後,從人口與器材的配比來看,我國多數地區存在一項體育設施要滿足幾個社群、幾千居民需求的狀況,不利於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必須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機制和投入機制,才能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

  3、產業結構不合理。2013年我國體育產業年產值為3,136億元,而我國2013 年 GDP 總量為 560,868 億元,體育產業僅佔GDP 的 0.68%,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極小。同時,我國體育產業仍是以體育用品服裝製造為支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產業內部企業以同質產品進行競爭,這極大地增加了行業內部的競爭,不利於企業間的平衡發展,也使得整個體育產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另外,從地域上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成兩極分化的形式,東部一二線城市最為發達,中西部較為落後,甚至在很多地區沒有體育產業的概念,這對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

  1、從政策層面上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一直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援。“十二五”提出:要發揮體育創新驅動的作用,讓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2014年10月,國務院釋出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擴大我國人均體育鍛煉面積,活躍體育的社會氛圍,力爭在2025年體育產業總體規模超過5萬億元。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汙染小、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等特點,完全符合新常態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政府大力支援的朝陽產業,其發展的機遇不言而喻。

  2、從社會層面上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有其廣闊的市場基礎。在我國近14億人口的群體中,對於體育活動的需求各個年齡階層都不一樣,各階層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也各不一樣,如老年人傾向於鍛鍊成本低、有利身體健康的保健運動;中青年人則比較傾向於健身類活動;而青少年族群更傾向於球類運動。

  近幾年,由於居民對各種體育活動的追逐,不少國外較流行的體育活動也被引入到國內,如鐵人三項、射箭、棒球等,這不僅滿足了居民對體育類產品的需求,也豐富了我國體育類產品的結構,對我國體育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需求推動供給的增加,這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也是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機會。

  3、從全球體育產業發展狀況看,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美國的體育產業年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已經達到 3%.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體育佔GDP比重均超過1%,目前中國體育產值佔 GDP 的比重僅有 0.68%.以體育贊助為例,2014年全球體育贊助市場增速為 13.2%,遠高於 GDP 增速的 2.8%.

  而在亞太市場,體育贊助市場增速為 15.4%,GDP 增速為4.1%,是 GDP 增長的三倍多,可以看出體育產業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所以“十三五”時期,體育產業的發展是機遇大於挑戰的,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不斷創新,最佳化產業內部結構,提高體育產業的經濟貢獻率,發揮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三、促進我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建議。

  (一)創新機制,盤活市場。政府要繼續下放權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放寬體育賽事的舉辦權,創新機制,最大限度為企業“鬆綁”.要繼續推進職業體育改革,培育新興體育賽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體育行業,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推動新興體育賽事的發展,職業化管理,市場化執行,以市場主體參與為主,政府監管為輔,讓各種體育資源“活”起來。同時,要借鑑國外體育發展的執行模式,不斷改造現有固定的體育比賽制度。

  (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體育場館是當前發展體育事業的`主戰場。發展體育產業,必須堅持以場館為陣地,舉辦好相關體育比賽的同時,延伸產業鏈。第一,要搞好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場所建設;第二,要對場館進行公司化的專業管理。

  經營場館必須要堅持從市場的角度出發,以公司化模式運營場館,堅持市場主體機制,創新營銷模式,提高場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引進國外高水平比賽以及新興賽事活動,透過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創新,滿足群眾對體育賽事新的需求;第四,最大限度地開發體育表演的商業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體育商業活動中來,同時激發民間資本在體育產業上的運用。

  (三)完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體育活動的核心是人,因此專業人才是盤活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要把我國體育產業做大做強,就必須擁有一批具有專業體育素養和體育管理的人才,不僅是體育比賽的職業運動員,體育比賽的組織者也都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才去帶領。此外,相關的中介服務也是必要的。

  體育比賽的組織、體育活動的引進等都需要專業的團隊去完成,體育中介則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當前體育產業發展中急需加強的。

  專業的人才隊伍是整個體育產業的無形資產,因此我們必須以此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的培養機制和引進機制,是我國體育產業走向規範化的重要一步。

  主要參考文獻:

  [1]甘剛。論體育產業發展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J].經濟師,2007.4.

  [2]邢尊明,程一輝,扈偉,孟慶光,陳洪淼。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實施程序、特徵分析與推進策略[J].體育科學,2014.1.

  [3]楊利軍。我國體育產業經濟效益對經濟建設的作用[J].中國農業會計,2013.3.

  [4]龔秋玲,劉飛平。我國經濟增長與體育產業發展關係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1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