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式之土地管理學論文

教學方式之土地管理學論文

  一、課程內容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具體情況,土地管理學的內容體系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概念和特點、土地管理的經濟學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管理原理。第二部分為土地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權屬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場管理四大部分。就四大內容在土地管理系統中的作用來看,地籍管理是基礎,土地權屬管理和土地市場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賴共同構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內容體系。第三部分為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實務[3]。

  二、“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式

  基於土地管理學課程所具有的先導作用和課程特點,在教學中應綜合考慮,由淺入深、理論結合實際,多種教學手段有機融合的模式展開課程的教學活動。

  (一)“圖表”教學方式

  “圖表”教學是一種以圖形、表格為材料呈現方式,展示地理事物或揭示其本質特徵,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增強學生地理素質,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4]。該方法雖然在地理教學中應用較廣泛,但在土地管理學的教學中巧妙使用後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土地功能這部分內容時,針對土地不同的功能,首先給學生展現土地功能的不同圖片,之後讓學生指出每一種圖片所表示的土地功能,從而總結出土地5大功能,並用一句話概括土地的功能即土地的有用性。這種圖表教學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透過圖片的直觀教學可起到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土地,瞭解土地的屬性及土地的功能,感受到土地與人們生產活動的密切相關性,進而使學生自發地產生重視土地、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二)“主題引導”教學方式

  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但在具體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實踐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規程等都在發生變更,這樣就導致教科書上的部分內容與實際土地管理活動產生不一致的問題,基於這種情況在教學中給予直接補充完善是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巧妙地設定一個主題並圍繞該主題讓學生廣泛的收集和整理資料。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2-4人為宜),其次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要求各學習小組透過各種學習手段蒐集、整理資料並自己動手製作課件[5],之後每一組派一位代表就所準備的內容向全班同學講解,同時要求各小組的其他同學做記錄,主要記錄其他組的講授內容與本組內容的不同之處,之後要求各小組將聽課記錄整理後統一提交給老師。因為面對的是剛踏入大學的一年級的學生且初次嘗試講臺講課,所以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講解情況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最後就設定的問題進行統一的歸納與總結。其教學效果可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客觀的肯定與鼓勵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案例”教學方式

  案例教學最早於1870年首先在美國哈佛大學興起。案例教學中的案例,一般是基於教學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學目標,由在實踐中所收集或撰寫的原始材料、案例報告或案例研究等組成的教學案例[4]。在土地管理學的教學中可根據本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將土地領域中發生的案例或從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案例中心案例庫中選取典型案例引入課堂。具體做法是,把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和選取的案例事先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理論,熟悉案例。在課堂上,教師把學生已經瞭解的案例故事情節,透過簡明扼要的方式重現給學生,從而儘快引導學生進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其次以將要講授的理論為基礎,圍繞提前佈置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和辯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把握不偏離設定的主題。討論之後,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提煉,對達成的共識給予肯定;對討論中遺漏和模糊不清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講解、梳理,使學生透過案例掌握理論,對理論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此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案例教學重在原理,重在舉一反三,案例本身不是學習內容。

  (四)“框圖”教學方式

  框圖是用框型符號如流程圖、結構圖等圖式,將抽象事物具體化,描述系統中部分之間聯絡的一種手段。“框圖”教學方式可以將相對分散的知識單元進行有機融合與銜接,使學生既可以看到一個整體、全域性的知識體系,又能明確各知識單元的位置與聯絡[6]。在內容的講授中可使一個章節的內容,在整體框架下,沿著層次結構逐層深入細化。例如,土地管理學中土地利用管理這一章內容,共包括了5個小節,而且第一小節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土地利用管理理論依據,使得教學內容的涵蓋面過大和層次不突出,基於此在講授這一章內容時透過拆分和歸併,首先把全部內容整合成3大模組構成框圖的第一層,其次根據知識結構的從屬性和關聯性構築框圖的第二層,第三層,逐層細化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強化重點內容,第四層,根據需要進一步細化個別知識點。這樣既從整體框架結構上做了全部內容的概括,又把分散為各小節的知識塊,透過框圖有機聯絡在一起,從而達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教學效果,教學框圖見圖1。

  三、結束語

  國家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針是“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環境”。吃飯需要農業用地,建設需要建設用地,在滿足了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良性迴圈顯得更重要。所以如何將土地管理學的理論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是該門課程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所在。因此土地管理學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性原則,而教學手段可以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選取多種方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