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的體現論文

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的體現論文

  摘要:人文性是歷史教學的本質特徵,其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是多方面的。改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是前提條件;最佳化教學內容,充分展示人類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輝是基本載體;改進教學方式,實現認知過程和情意過程的統一是基本途徑;改變歷史教學評價,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評價體系是根本保證。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性特徵;學習

  歷史能告訴我們過去,但是我們學習歷史,並不只是為了知道過去,而是為了透過學習形成的歷史思維,給我們提供的處理現實生活難題的歷史智慧,讓我們養成富於長遠意義的歷史性眼光。歷史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歷史教學的本質是人文性,即那些與人生存本身相關的,如態度、方法、價值、理念等。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是多方面的。

  一、改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的前提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學導論》中曾說過,“人文知識”是一種“反思性知識”。人文知識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人文課程的教學需要一種自由、開放的氛圍。為此,改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是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體現的前提條件。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情境,與學生溝通、交流,向學生傾注親情和關愛,細緻地傾聽學生的心聲,虛心接納學生,努力做到寬容、友善;少幾分責備、少幾分嚴厲,多幾分鼓勵、信任與關懷。有時可以故意把某個簡單的知識點講錯,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批判的精神,撩去教師嚴厲的面紗,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透過師生關係的改善,營造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中自由思考,自由討論。主動參與並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張揚自己的個性智慧,發展自己的人格魅力。這樣,課堂就能充滿人文關懷,閃爍人文光輝。

  二、最佳化教學內容,充分展示人類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輝———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的基本載體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歷史課開始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但由於現行的歷史教科書仍過於強調學科的知識體系,結論性描述過多,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因花大力氣解釋教材、解釋歷史而把一些人文光輝等精神食糧去之不顧。為此,最佳化教學內容,充分展示人類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輝,是人文性在歷史教學中體現的基本載體。最佳化教學內容,就是要把歷史課從枯燥、乏味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及歷史背景、歷史意義等幾大要素中解放出來,從歷史所蘊涵著的豐富的人文特徵中入手,將歷史課演變成為娓娓敘事、透出說理、雋永通達、形神兼備的文化盛餐。如在文藝復興的教學中,我打破傳統,從欣賞名畫匯入,用精美絕倫的《蒙娜麗莎》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蒙娜麗莎》‘美’在哪裡”的討論,指導學生運用美術欣賞的方法,從形式與內涵上研究《蒙娜麗莎》的美學價值;然後展示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透過《蒙娜麗莎》與《最後的晚餐》這兩幅畫的共同特徵深入瞭解“人性的解放”,再與歐洲中世紀相類似的繪畫作品比較,這樣學生就可以直接感知文藝復興時期從“以神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思想鉅變,之後順其自然地匯入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以問題為引子,指導學生閱讀本章節的課文,簡單地說明文藝復興的階級屬性、形式、實質。最後用表格歸納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在充分運用教材的基礎知識上進行拓展和延伸,簡單地介紹文學名著中的吝嗇鬼夏洛克、荒唐騎士唐吉可德、象徵高大、力和美的巨人大衛、充滿慈愛的.西斯廷聖母等這些廣為流傳的文學藝術形象;對布魯諾捍衛真理、不畏神權的形象進行深入刻畫,對“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勤奮多產、多才多藝的一生進行全面勾勒,這樣歷史就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抽象和枯燥,變成了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教學方式,體現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的統一———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的基本途徑

  人文知識要轉化成人文素養,必須內化為自己內在的特質,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理解、感悟。因此,改變講讀一統天下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重視學生主體的探究和體驗的過程,重視學生的情感和經驗的獲得,實現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的統一,是歷史教學人文性特徵體現的基本途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歷史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感知、分析、討論、探究歷史事件,注意尋找“共鳴點”,引導學生對能啟發感情的歷史事件進行體驗和感悟。如《明朝的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這一子目,我將海浪、行走的寶船、海浪聲組合成動態的flash畫面,創設海浪滔天的險惡情景,資料展示關於鄭和遠航的文字描述,引領學生感受鄭和“若履通衢”的鎮定,透過“巨浪如山”和“若履通衢”的鮮明對比讓學生感悟鄭和及其船員英勇無畏、吃苦耐勞的精神。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和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高超,這樣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的達到統一。再比如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我又利用豐富的影像資料,中國、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地名、井名的命名,紀念館的建造,凸現鄭和在歷史和民間的影響,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現場調查的環節,“請你說一說你所知道的著名航海家”,結果發現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對哥倫布、麥哲倫的認知甚至超過了鄭和。為此,我補充哥倫布航行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認真比較,很快學生就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透過對比發現鄭和下西洋要比歐洲哥倫布等人的遠航時間更早、規模更大、人數更多、達到的國家和地區更多更遠的歷史事實,從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

  四、改革教學評價,構建人文發展的動力體系——人文性特徵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的根本保證

  教學評價不是教學的歸宿,但它對教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改革歷史教學評價,構建人文發展的動力體系,是人文特徵在歷史教學中體現的根本保證。歷史教學評價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並特別注意評價的激勵性和形成性。首先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學情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透過恰當的語言、情感教育,給學生恰如其分的激勵和表揚。其次在評價內容上改變重知識和技能、輕情感和價值觀的情況,既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等;再次,在評價方法上,要改變過去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課外作業都納入考核的範圍。具體操作如下:1.課堂學習———主要考察學習的態度和情感。考察的指標主要是聽課的質量、課堂筆記的完成情況、思考討論的積極性、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質量等等。2.作業、活動———主要考查學生平時學習的掌握情況。作業分層次,每週一次,對於基礎較薄弱者主要是簡單識記的題目以檢查平時學習的掌握情況,對於學習能力較強者主要是拓展延伸性的題目以培養他們查閱、分析、概括歷史史料的能力。每一次作業佔學期成績1分,只要是自己做的至少給0.9分,做得認真的、比較好的就給滿分,做得特別好的每次給予0.5或1分不等的獎勵。在作業評定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評判,重在鼓勵其完成。一學期進行兩次的課堂活動,製作一張歷史手抄報或十張自由閱讀卡,撰寫一次歷史小論文以考核其綜合能力,每次活動只要參加至少可得4分,表現特別突出的,給予1分或2分不等的獎勵。3.平時小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習的結果和能力。可採用開、閉卷結合進行綜合測試。閉卷部分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主要考查認知水平;開卷部分考查學生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概括、比較、評價的能力。有一定難易梯度,留給優生展示自我的餘地。除了卷面分外,還設定獎勵分,凡是比上學期期末考進步5分者學期總評獎勵1分,進步10分者獎勵2分,,進步15分者獎勵4分,進步20分者獎勵6分,進步30分者獎勵10分。透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人文學習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鄒宏遠.歷史教學中人文性特徵體現初探[J].文科愛好者,2014.

  [2]蔡述蓉.最佳化戶外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J].文科愛好者,201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