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與創業能力培養及應對策略論文

大學生創業與創業能力培養及應對策略論文

  【摘要】我國高校近些年大規模擴招,每年的大學畢業人數連創新高,而就業崗位的增加速度要滯後於畢業人數的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徒增,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並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勵和支援政策。同時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省及各市迎來了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保定、廊坊、滄州等作為北京實體產業承接的主要城市更顯現出持續發展的優勢,這就為我省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本文主要以滄州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及能力培養方面的缺陷入手,提出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夠為大學生成功的自主創業提供理論上的支援和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

  眾所周知,因我國高校近些年大規模擴招,每年的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多,2016年全國畢業大學生畢業人數高達765萬,較2015年增長15萬人,另外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我國總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尤其是實體經濟面臨著諸多困難,則導致社會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徒增,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並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勵和支援政策。部分高校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專門開設創業課程、構建創業平臺、提供技術或資金支援的等幫助。同時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省及各市迎來了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保定、廊坊、滄州等承接北京市各產業的主要城市更顯現出持續發展的優勢,這就為我省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經過調查,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並不樂觀,創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存在很多缺陷,為解決該問題,急需構建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應對機制,為大學生能成功的自主創業提供理論、政策、經驗、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和幫助。

  一、創業與創業能力含義的理解

  創業,就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透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最佳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根據傑夫裡提蒙斯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的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的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並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簡言之,創業就是透過勞作創立經濟或價值的一系列行為過程。而創業能力,指擁有發現或創造一個新的領域,致力於理解創造新事物(新產品,新市場,新生產過程或原材料,組織現有技術的新方法)的能力,能運用各種方法去利用和開發它們,然後產生各種新的結果。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則可概括為在校或者已畢業但尚未正式工作的大學生髮現機會、捕捉機會、創造機會、利用機會,將創業想法轉化為可實際操作、可實際執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能力。所以大學生創業並非單憑一時激情就能成功的,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創業能力的前提下,敏銳的把握市場機會,不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同時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創新力,能夠綜合運用個方面的知識、資源透過不斷地分析、調研、取捨、堅持才能成功。

  二、大學生創業與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觀念保守固化,自主創業的積極性不高

  透過大量問卷及走訪,筆者發現滄州市在校和部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觀念還大多傾向於追求安逸穩定的工作,沒有自主創業的意識和勇氣。部分同學雖然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大多還處於比較茫然的感性階段,很多人對自主創業理解過於狹隘,認為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賺錢,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部分同學僅憑一腔熱情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但因為缺少相關知識技能或把握市場機會能力不強等原因,一遇到困難挫折就一蹶不振,懷疑自己選擇的正確性。這些情況的出現,不但是因為缺少良好的創業環境,主要的原因是從思想觀念上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缺少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

  (二)自主創業缺乏相應的知識智力支援,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不健全

  我國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始於清華大學1998年的發起並於1999年主辦的“創業計劃大賽”,其後,共青團中央、國務院出臺政策鼓勵高校教師和學生創業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部分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工作。目前,創業教育在全國高校不同程度的開展,但是由於經濟及教育發展的程度不同,在不同地區創業教育的成效並不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定不合理,設定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少,不夠系統,深度不夠或細化不足,課程內容滯後與現實脫節等問題。2.缺少專業的教授創業教育的教師學者,大部分高校老師還存在著“重專業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他們一般沒有企業就業或創辦企業的經歷,缺乏創業的實戰經驗,這進一步阻礙了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和發展。3.對大學生創業的綜合素質培養重視不夠,大學生創新創業,除了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外,還要求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比如說不怕挫折的冒險精神,比較強的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綜合管理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較強的責任心和團隊意識等等軟體方面的要求。

  (三)大學生創業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援

  資金是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條件。不管創業的專案再好,前期市場調研做得再充分,創業計劃再完善,但是缺少必要的啟動資金,則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現實中,資金短缺是制約在校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創業的融資渠道無外乎以下幾方面:創業團隊集資,這包括依靠家庭資助或向親戚朋友民間借貸,這也是大學生創業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貸款,雖然國家政策允許大學生創業可以向金融機構申請小額貸款,但是現實中因為大學生本身銀行信用低,抗風險能力差,基本上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風險投創,雖然能夠獲得一定大數額的資金,但是專案本身必須具備蘊涵比較高額的回報,風險相對要低,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否則,沒有人會對你進行風險投資,但這樣的專案畢竟是少數;最後一種融資渠道就是政府的創業基金,但是因為申領的門檻比較高,程式繁瑣,也並非主要渠道。

  (四)支援創業的法律、法規、政策尚不完善,保護、激勵力度不足

  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出臺了若干政策予以支援,比如在銀行貸款、工商註冊、稅務登記、人事檔案管理等各方面給予優惠。但是經過了解,一方面相關政策尚不完備,政策導向作用不明顯。另外一方面是優惠政策宣傳不到位,大部分學生對相關優惠政策茫然不知,同時,相關政策變動性比較大,相關部門執行落實的力度不夠,甚至部分工作人員人為地設定障礙,加之有的程式繁瑣,從而打擊了自主創業的積極性。當然,對創業的鼓勵和保護多為政策性的檔案,目前還沒有上升到法律法規,保護和鼓勵力度不足。

  (五)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創業實踐平臺

  大學生創業大部分是憑藉著自己的一股熱情,還有很多同學盲目跟風,他們在學校內接受的創業實踐訓練根本就沒有或嚴重不足,缺少必要的創業經驗,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盲目上馬,在創業之初不能做到仔細研判,準確定位,專案上馬後又不能捕獲市場第一手資訊,跟不上市場瞬間千變萬化的節奏,從而影響自己判斷,導致創業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失敗。據相關資料統計,大學生創業從創立到堅持3年的不足全部的3%。而出現該種結果的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創業實踐平臺。

  三、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加強創業宣傳,從思想上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

  藉助強大的社會媒體如報紙、電視、網路、微信等進行創業宣傳,尤其是宣傳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創業經歷和故事,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氛圍,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讓大學生充分調動起主觀能動性和敢於挑戰的創業精神,提振士氣。尤其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我省我市的大學生更應該抓住歷史機遇,依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特長,藉助國家、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創立自己的事業。

  (二)完善、健全高校創業教育體系

  增加創新創業課程安排,不但安排創業教育必修課,同時為有需求的學生安排相關選修課,全方位增加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課程應該包括如何發現創業機會的方法,如何整合創業資源,如何組建創業團隊,如何建立企業的各方面知識。同時,高校要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創業培訓,親自體驗創業實踐,深入公司企業,補齊自身創業方面短板,為教授學生創業提供鮮活案例,同時從感性角度提高學生創業的熱情。學校應該從社會上聘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創業明星作為客座講師,讓他們自身的創業經歷或創業故事激勵學生,同時也能吸取他們創業過程中的教訓,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另外,在日常專業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素質和能力,比如冒險精神、團隊合作、組織領導能力、應對失敗和困難的勇氣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

  (三)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支援

  對於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支援,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媒體、個人多方聯動,才能夠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政府出臺政策,要求銀行加大貸款額度、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門檻,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鼓勵社會組織、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設立創業風險基金。高校不但要從根本上教授學生創業資金取得、保管、運用、管控等各方面的知識,應積極幫助大學生尋求創業資金,推進企業和學生創業團隊合作,從資金和技術上形成優勢互補;或者利用自身科研方面的資金和創業專案有機的結合,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企業也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或預判能給自己帶來經濟利益的專案大膽予以資金支援,讓大學生的智力和企業的資金互相發揮最大的效用。媒體把握創業的輿論導向,傳播創業的優惠政策,營造好的融資氛圍。

  (四)完善支援、鼓勵、保護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和政策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及政府部分頒佈了很多支援、鼓勵、保護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存在著釋出部門多、層次和內容多樣、政策的宣傳不到位,落實情況和效果與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等問題。這就需要相關政府機關對以往釋出的各項政策做一仔細的梳理,從釋出機關、層次和效力上要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同時各地方政府和高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適用於本地的相關政策並積極落實,比如說在京津冀一體化程序中,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門和相關高校可以就如何提高三地大學生創業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辦法,以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另外,要從創業大學生的人事管理制度、稅收制度、公司登記制度、貸款制度等各方面加強優惠舉措,必要時由階位比較低的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加大保護力度。

  (五)構建創業實踐平臺,積累創業經驗

  大學生創業往往是專業知識有餘而實踐經驗不足,這也是創業失敗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學生學習期間就應積累一定的經驗尤為必要,這往往需要學校構建創業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即能夠充分的利用。這種平臺的搭建,主要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即高校利用自己的人脈優勢和效益好前景廣闊且具有一定規模和代表性的公司企業合作,從該公司建立實踐基地,在學員上學期間拿出一定的時間在該基地實習,主要是從公司管理、內部結構、人事制度、運營模式等各方面充分的瞭解、熟悉和掌握,這就是所謂的“走出去”。另一方面,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公司高階管理人員或者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的專業人員走進課堂,讓其將掌握的經驗傳授給學生,這就是所謂的“請進來”。當然,大學生還可以利用在學校內參加社團,假期打工等不同的方式積累經驗,透過這些實踐平臺的鍛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待創業時就會從容面對一系列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1]王玲,任啟平.我國大學生創業瓶頸產生的思想探源—論"科技理性"思想對大學生創業產生的負面影響[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2]汪陳友.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與創業能力培養一體化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6年10月第5期.

  [3]王文華,王衛星,沈秀.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框架及培養路徑.煤炭高等教育,2016年9月第5期.

  [4]嶽華,趙鵬,許娜.基於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8月上旬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