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論文

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論文

  1 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現狀與特點

  現以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洞察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的現狀與特點。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所在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這裡有水草豐美的草原,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林海,縱橫交錯、星羅棋佈的河流湖泊。呼倫貝爾大草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是這一沃土上唯一的一所職業高校。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但職業教育欠發達,尤其是按當下的職業教育特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崗位無縫對接”的要求來看,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職業教育理念落後、共享可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非常匱乏、教育手段過於傳統、教學模式滯後於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等問題。只有把資訊科技有機地融入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才能拉近教育中心與偏遠的距離,才能縮小教育發達與落後的差別,才能貼近教育的公平。

  2 教育資訊化引領職業教育改革

  戰爭所需的產物“資訊科技”,現已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引領全人類步入資訊時代。現代以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為代表的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以驚人速度滲透到職業教育教學領域,引領、促進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一種全新的資訊化職業教育教學形態已經形成。資訊化職業教育的全面深入實施,向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提出全新的資訊化教學能力要求,教師面臨著培養資訊化教學能力與良好資訊素質的挑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資訊科技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透過問卷統計分析的`方法得出: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資訊素養遠遠不能適應職業教育教學資訊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相當多的教師僅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軟硬體知識和使用PPT課件的能力。有的雖然會製作簡單的教學課件,但缺乏運用網路獲取相關資訊、整合重組資訊、傳遞資訊的能力,講課過程中的資訊化主要表現在原來的板書搬到PPT課件上而已;有的即使能運用軟體組織教學,但也僅僅用在公開課或教學比賽中,把它作為“表演”或得分點的工具,教學上明視訊記憶體在走形式、應付的趨勢。尤其是大部分教師缺乏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創新的能力,難以適應資訊化教育發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高職院校教師資訊化教育能力,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資訊素養,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資訊化教育實施過程中迫在眉睫的“瓶頸”問題。只有破解這一“瓶頸”問題,才能實現教育資訊化,以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職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3 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界定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對教育技術作了定義: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由此入手,可理解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為“教師知道如何利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以獲取相關教育教學資訊,以便對資訊環境中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做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一種新的教學能力”。在此基礎上,界定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就是指教師實際操作層面的素養,是對現代資訊科技的理解、掌握並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即對資訊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和整合的能力,其核心內容為資訊化教學設計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即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與學校的管理機制相結合 制約教育資訊化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和教師資訊素質的不到位。從學校的管理體制機制看,更多強調傳統教育教學指標體系的考核和反饋,對資訊化教育教學沒有明確相應考核的指標體系,更沒有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所以從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概念入手,建立完善相關資訊化的指標體系,引領、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輔助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本課題中以資訊工程系為試點,在學生和教學管理中研發、試用以滿足企業和資訊化所需的引數為主的企業化學生管理資訊化管理平臺初見成效,達到強化教師資訊科技運用意識的目的。

  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與課程改革相結合 當下高職教育面臨深度改革,已有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需求,實踐證明原有的課程體系不適合目前學生的學習特徵,也不能培養學生在企業所需的工作能力。所以高職教育必須重新進行“頂層設計”,重建新的課程體系。這種革命性的課程改革給資訊科技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創造了良好機遇,從而可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如資訊工程系實施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和專案導向教學中都強調典型工作任務和學習情境,也就說怎樣把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虛擬為教學過程和學生探索學習的學習情境,在此過程中需要“助學措施”如提供相關的學習或使用資料、微課等,這些都離不開資訊科技,教師要想較好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具備一定的資訊化教學能力。

  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與資訊化競賽相結合 每年在國家層面和自治區層面上舉辦的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競賽,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促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普及共享水平,改善資訊化教學開展的基礎設施環境。根據“2020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發展總體目標”看,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發展要經過“普及應用”和“深度融合”兩個階段(2020年之後可進入“創新階段”),其中資訊化教學競賽作為推動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水平提升的“引擎”,在實現資訊化教學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專家引領,帶動地方和學校、教師廣泛參與及校企合作方面有全面推動作用。

  資訊化教學大賽是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十分有利於推廣先進學校經驗,鼓勵先進,鞭策落後,延伸全國資訊化大賽的成果,推動建設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加快發展的大平臺。所以從學校層面抓住機遇,積極組織有能力參與的教師一定參加,透過競賽歷練教師,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張學超老師作為自治區教師代表參加2013年“鳳凰創壹杯”全國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設計大賽,榮獲三等獎,對年輕教師的帶動作用較大,區域性掀起你追我趕,比“應用”、比“創意”的課件製作風氣,影響著教師對資訊化的認識。

  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與校本培訓相結合 影響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於教師個體內部的因素,也有來自於外部的因素;有來自於社會的因素,也有來自於學校的因素,還有可能是來自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但是,透過校本培訓要解決好:1)教師資訊化意識與職業教育改革的關係;2)資訊科技與課程建設的關係;3)資訊技能與資訊化教學設計的關係。具體培訓過程要由專家指導、學科帶頭人引領、教師主動參與、學校統一組織,在分專業、分層次重點解決好以上三個關係的基礎上,側重輔導教師的資訊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和整合的能力。透過校本培訓可解決教師身上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整體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

  4 結束語

  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實質性實現校企合作的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素質的提高核心在於資訊化。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是教師適應未來職業教育的前提,是職業教育能夠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有力保障。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學校管理者、教育者、學習者的共同參與,更需要政府的指導和校企合作,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夫春.職高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行動學習培訓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7:9-10.

  [2]馬麗.職前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版,2010,23(8):71-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