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高校心理教育中朋輩心理諮詢經驗探析論文

關於美國高校心理教育中朋輩心理諮詢經驗探析論文

  一、美國朋輩心理諮詢模式簡介

  朋輩心理諮詢(peer counseling)是指非專業的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督導,向年齡相當的求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諮詢功能的人際幫助過程。由於朋輩諮詢師(peer counselor)與普通學生是同齡,學習生活背景相似,處於同樣的人生髮展階段,也面臨共同的發展問題,所以對學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親近感。

  朋輩心理諮詢不等於通常意義上的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它具有一定的專業色彩,但由於受訓內容和受訓時間的影響,其專業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朋輩心理諮詢又被稱為“準心理諮詢”(para-counseling)或“類專業心理諮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事實上,朋輩互助模式在美國非常普遍,包括中學和大學,都設立了各種主題朋輩專案,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朋輩心理諮詢已經成為美國普遍採用的同齡人互助方式。本文以斯坦福大學為例,介紹美國的朋輩心理諮詢模式。

  斯坦福大學的朋輩心理諮詢中心成立於1971年,是坐落在校園裡的一個獨立的三層小樓,完全由學生管理和運轉的組織,目的是為在校生提供同齡人的心理幫助,形式包括面對面諮詢和電話諮詢、自殺預防熱線和哀傷輔導、衝突調解、酒精和藥物預防等。朋輩心理諮詢中心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心理服務,所有諮詢師的服務都是義務和志願的,學校不提供工作酬金或者其他補助。

  (一)選拔制度和督導制度

  斯坦福大學根據完整、專業的訓練方案,培養和選拔具有勝任能力的學生,擔任朋輩心理諮詢師,並每週接受專業人員的督導。由於有著標準化的諮詢倫理和諮詢步驟,朋輩心理諮詢的框架在最初設計時就對選課學生的專業沒有要求,即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透過選課,達到標準後,也可以成為朋輩諮詢師。在斯坦福大學,所有在校生都可以選修相關課程,透過之後可以獲得學分。如果想成為朋輩諮詢師,必須接受實務操作能力的面試,即進行一對一的模擬諮詢,能夠透過模擬諮詢考核的學生,就可以獲得斯坦福大學朋輩心理諮詢師的資格,該資格在校讀書期間有效,當畢業離校時,該資格自動失效。要取得朋輩心理諮詢師的資格,無論是筆試還是實務能力測試,都有著細緻具體的考核要點。筆試考察知識的掌握,實務測試考核諮詢技巧的運用,既包括常見問題的處理能力,也包括對心理危機學生的緊急處理能力。

  朋輩心理諮詢師的角色是幫助來訪者澄清想法、疏導情緒,然後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朋輩諮詢師並不幫助來訪者解決具體的問題,也不會告訴對方該怎麼做,不對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解釋。他們使用的是積極傾聽和問題解決技巧以及人類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識。服務期間,朋輩諮詢師必須每週接受斯坦福大學專業人士的業務督導,以保障在遇到困難個案和其他困境時,能夠獲得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指導。在志願服務期間,朋輩心理諮詢師必須嚴格遵守朋輩中心的工作倫理,遵守工作底限和工作邊界,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來訪者和諮詢師的利益,避免任何一方受到不良的影響。例如,不得與來訪者保持雙重關係,不得為朋友、熟人進行諮詢,當發現認識來訪者,則換一個諮詢師,避免因為在朋輩諮詢中心的特殊身份對來訪者施加影響。如果有人違反了倫理,則會由專業人士進行訓導,提出改進建議,嚴重的就會取消服務資格。

  (二)課程體系和授課方式

  1.規範教學和培養模式,選課學生無需具備心理學背景

  斯坦福大學開設了多門相關課程,包括朋輩心理諮詢技巧、校園心理健康、性健康等,其中朋輩心理諮詢技巧和校園心理健康是成為朋輩諮詢師的必修課,都是小班教學,16學時。

  朋輩心理諮詢技巧是核心課程,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獨特的諮詢結構,由心理諮詢中心專門負責朋輩心理諮詢的專家親自授課,課程內容包括幾個固定的模組,即倫理、情緒處理“四步法”、問題解決“七步法”以及自殺危機處理“三步法”、枯竭與自我關愛等。每一模組都有清晰、明確的步驟和脈絡,便於不同學生的學習,這些內容並不是斯坦福大學獨創的,而是根據全美朋輩教育聯合會制定的標準,進行專案的實施和考核。

  校園心理健康專題課程主要講解校園裡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進食障礙、多元性別、哀傷和喪失等,這些主題有助於學生了解常見問題的表現以及如何進行處理等。該課程的主講教師是負責朋輩心理諮詢的專家,其邀請抑鬱症、進食障礙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授課,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元。

  2.突出倫理的重要性,專業心理諮詢與朋輩心理諮詢倫理守則相結合

  心理諮詢是專業化很強的工作,受訓學生必須瞭解工作目標,懂得工作底限和邊界。倫理部分既包括助人工作的基本倫理,如“善意”、“公正”、“自主”等,也包括操作性更強的朋輩倫理原則,如“不要給建議”、“不要評判”等。之所以強調“不要給建議”,是因為考慮到朋輩諮詢師只選修了兩門課程,專業學習內容有限,實習經驗不足,不能處理很複雜的個案,無法保證給出的建議適合每一個來訪者。這樣的設計既便於教師進行規範化教學和評估,也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實踐,使得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學生,在遇到不同情況時都可以從容應對、有章可循。

  3.著重培養實踐能力,增加課外實務訓練

  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將課程所講授的諮詢技巧應用於實踐,課程設有課外學習小組,每週一次,每個學習小組由兩名朋輩諮詢師擔任小組長,每組不超過8人,主要進行團隊熔鍊、情感促進、技巧練習等。除了學習小組,學生還需要每週進行一對一的模擬諮詢,並填寫反饋表。學生的出勤、學習小組和一對一模擬諮詢等都記入平時成績,由專門的助教負責統計。

  二、美國朋輩心理諮詢模式對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啟示

  (一)制定中國背景下的培養方案和考核標準

  1.借鑑美國方案的同時補充本土化的內容

  朋輩心理諮詢技巧的課程內容和課外小組作業等都是經過專家的反覆研究、論證的,無論是倫理還是情緒和問題的處理步驟以及危機干預等,都可以直接借鑑。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和示範。受長期以來文化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學生理解心理諮詢的概念存在較大困難,操作起來就更難了。例如,學生習慣於採用說教的方式,很難將尊重和共情真正應用於具體問題,也很難保持客觀的態度,很難進行非評價式反饋。所以,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培養方案,增加新的訓練主題。

  在進行“校園心理健康”課程的引進過程中,必須結合我國大學的'特點,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在保留部分主題的情況下,如抑鬱症、進食障礙、悲傷與喪失等,增加我國學生特有的主題,如自我認同、宿舍關係、家庭關係等。

  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和認同,包括瞭解自己的性格、價值觀、信仰、興趣和能力,以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喜歡什麼樣的異性、喜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等。雖然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但由於高考的壓力,學生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業中,無暇關注自我的發展,所以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學生並沒有完成自我認同,不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交什麼樣的朋友,對未來的發展道路感到迷茫。

  另外,我國倡導集體主義文化,家庭關係較為緊密和複雜,一方面,孩子依賴父母,以獲得安全和保障;另一方面,父母也依賴孩子,以獲得快樂和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學生渴望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他們對父母多是依賴和反依賴並存,這就必然導致家庭溝通成為難以迴避的話題。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家長難以把孩子當作成人給予尊重和賦權,當學生的個人發展目標與父母不一致時,就需要承受家庭給予的壓力,從而產生很多困擾。

  2.採取面試-培養-考核的選拔機制,選拔合適的學生

  由於國內高校專職心理教師緊缺,工作任務繁重,導致投入到朋輩心理工作的精力很有限。為了保證產出比,必須制定選拔機制,即採取面試-培養-考核相結合的選拔機制。具體做法是,在對學生進行培養之前,先進行面試,選拔溝通能力良好、人格健康、有助人意願的學生進行培養,培養之後再按照專業要求進行知識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之所以要考察溝通能力,是因為諮詢過程並非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透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方式,運用所學知識,對來訪者表達共情、尊重,幫助來訪者梳理思維、舒緩情緒、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諮詢師需要具有清晰的思維能力,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才能夠使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除了溝通能力,諮詢師的助人動機也是需要重點考察的內容。助人工作者要給予求助者很多關愛,面對各種負面的情緒,對自己的消耗極大,這就需要助人者具有極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另外,由於學生組織是自發的,流動性很大,那些熱心的學生能夠從助人過程中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是影響學生能否長期堅持志願服務的最重要因素。

  知識考核的重點是知識點的記憶,這部分對於多數學生來說非常容易,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背誦和記憶。最難的是操作能力的考核,既要考核共情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常見心理問題的疏導能力,也要考核對危機情況的識別和緊急處理能力,以保障上崗後能夠靈活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做到臨危不亂。

  3.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朋輩心理教育方案和考核標準

  目前我國高校的朋輩心理教育大多由心理委員承擔,高校初步制定了選拔標準、工作職責和管理辦法,也進行了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和危機識別的培訓。但總體來說,心理委員的培訓比較粗糙,缺乏一套嚴格、科學的培養標準,使得心理委員的素質參差不一,專業能力較低,既導致普通學生對心理委員的排斥和不信任,也導致心理委員自身積極性的挫敗,影響了工作質量。由於心理委員數量巨大,無法借鑑美國的朋輩培養方案,建議從心理委員當中挑選最適合的,進行小班化、精細化的培訓,使他們既能符合朋輩心理諮詢師的標準,也能具有指導心理委員的能力。美國很多大中小學都設有朋輩心理教育組織,都從屬於全美朋輩教育聯合會,接受聯合會的指導和考核。聯合會集體研究朋輩心理諮詢的問題,制定統一的標準。我國也可以採取這個思路,建立相應的組織,學習國外先進理論和技術,結合我國特點,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標準。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校園活動

  1.採取學生處指導和學生自主運營相結合的管理辦法

  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一般都是學生處或者團委負責,這種方式在朋輩中心的發展中也同樣適用。學生處既可以為朋輩中心提供專業培訓、指導和經費支援,也可以在朋輩中心發現心理危機時,及時出面進行干預,協助與學校其他部門、專業機構和家長的進一步溝通和配合。這種學生處指導的管理方式有助於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實處,使朋輩中心能夠擁有強大的支援和保障,既減輕朋輩中心自身的壓力,也減少校園心理危機的發生。除此之外,還要努力加強學生的自主運營,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朋輩中心的組織結構可以依功能進行劃分,分別設立人事、辦公室、宣傳、技術、課程、學校關係、校園拓展、校園培訓、成員激勵等九大部門,由朋輩諮詢師擔任部門主管,受訓學生擔任助理,承擔各自職能。受訓學生在參加課程培訓的同時,也參與專案的運營,對專案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2.依託院系和學生公寓,多渠道、多形式傳播心理健康理念

  美國大學生普遍具備心理健康理念,對朋輩心理諮詢以及校園心理健康活動持歡迎的態度。學院有著最廣泛的學生群體,心理委員也是學院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院系既有助於聯合心理委員開展有特色的活動,也有助於提高其在學生中的知名度。公寓是學生最集中、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在公寓舉行活動,有助於吸引那些內向害羞的學生,也可以吸引那些排斥教師的學生,因為在公寓容易讓學生感到放鬆和自由,這種自發組織和策劃的活動也更加符合同齡人互助的理念。

  斯坦福大學朋輩中心以“自殺熱線”、“人際衝突調節”、“喪親輔導”、“自助小組”等多種形式,促進校園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我國高校既可以借鑑斯坦福的主題,也可以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團隊熔鍊、人際溝通、壓力調節、宿舍衝突化解、情緒舒緩、科學認識戀愛等,讓同齡人用自己的語言、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專業知識,發展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推廣模式。

  3.以青春洋溢的形象,倡導積極溫暖的校園氛圍

  朋輩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同齡人最能懂得彼此的心意,無論是朋輩諮詢師還是心理委員,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年齡優勢,充滿青春的活力,所以一定要將這種積極向上的形象傳遞給其他學生,減輕普通學生對朋輩教育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就是說,在做好一對一諮詢服務之外,也要積極舉辦具有人文關懷色彩、傳遞溫暖和正能量的戶外活動。例如,在考試周,給圖書館的學生每人發一個橘子,幫助學生減輕考試壓力;也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給路過的學生髮一杯奶茶,驅散心底的寒冷。所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積極構建充滿愛心和溫暖的校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善良和接納,從而提高學生的歸屬感,促進其對大學的認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