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究論文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究論文

  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透過調查發現,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比例也越來越大,從而制約了我國農村人口素質的發展,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撫育與關愛,心理健康問題隨之而生。這與我國新課改要求培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等內容相矛盾。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徵

  封閉式心理。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環境不穩定,使得他們沒有歸宿感和安全感,從而孤立自己,喜好獨來獨往。他們缺少父愛、母愛,缺少心靈的港灣、情感的依靠,性格變得內向孤僻,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對生活感到無助、失落,不愛與同學交流往來,期待真情真愛,渴望親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及遊戲,尤其是親子活動。親子活動的開展對留守兒童來說,是一種心靈的傷害,看著別的孩子與父母手拉手,看著別的父母正在鼓勵和安慰他們自己的孩子時,留守兒童的心裡是很難過的,因此會形成不願參加任何活動的心理。留守兒童在傷心難過或做錯事的時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便沒有心靈的“頂樑柱”,沒有堅實的後盾,沒有自信,產了自卑。

  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知識的缺乏可以透過繼續學習來彌補,然而,學習的興趣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得到彌補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殘留守兒童的“定時炸彈”。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的搖籃,學校應儘可能創造和利用相關方面的教育資源。例如,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心理健康諮詢室,精心挑選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再如,學校可以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瞭解他們的心靈需求,為他們做備案,建立一人一檔的檔案材料,跟蹤調查。聯絡他們的監護人或者直接聯絡他們的父母,告知他們孩子的情況,採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教育與引導,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陰影,讓“留守兒童”享受被關愛的陽光,讓“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

  合理、及時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的慰問與引導。學校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應首先開設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應定期舉辦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還可以開通“悄悄話”郵箱,透過“悄悄話”郵箱傳授相關的知識,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可傾訴、無處可傾訴的痛處,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其次,教師一旦發現留守兒童心理有問題和行為有偏差時,應及時處理,防止學生的心靈重創加深,要防微杜漸。教師在與留守兒童交流時,應多運用鼓勵性、讚美性、商量式的語言。只有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交流,學生的情緒才可能穩定,學生才能積極配合工作,學生才可能敞開心扉,最終才可能順利解決相應的問題。

  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農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質不高,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生活、成長,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提高農村人民素質勢在必行。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諮詢室,在農村可以設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閒性的、樂器性的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生活在、玩耍在一個高文化、高素質的環境中,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園,學校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從而才能彌補家庭關懷的不足,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農村的留守兒童由於監護者整天忙於勞作,文化程度不高,無暇顧及他們。父母不在身邊,而正在青春期的他們思想還不成熟,做事情欠考慮,自我保護意識低,容易上當受騙,容易被不良風氣所感染、左右,心靈比較脆弱,從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菸酗酒、泡吧遊戲,容易被社會不良人士帶壞。因此,學校應加大校風校紀的宣傳力度,杜絕學校周邊的網咖、遊戲廳對未成人的影響,多組織一些公益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呼籲大家共同攜手為留守兒童鑄造一個愛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遊”,留守兒童已成為各大網路新聞媒體的焦點,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個個期待、渴望的眼神反覆出現。這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階段的普遍現象,父母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養家餬口進入城市務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積極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學校自古以來就承載教書育人的重大任務,因此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態勇敢面對現實,讓留守兒童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情感,讓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