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設計論文

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設計論文

  把P2P對等技術運用到虛擬學習社群中,透過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使之更加適應當前遠端教育領域分散式協同的趨勢,為解決當前網路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目前大多數虛擬學習社群和網路學習環境都是建立在客戶端/伺服器模式下的,這種模式隨著學習人數的增加會給伺服器造成很大的負擔,導致伺服器癱瘓,社群內的活動不能正常執行。

  一、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系統特徵分析

  (一)理論支援——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理論指出教師和學習者角色發生轉變時,學習的協作性將增強。在虛擬學習社群中,系統為學習者建立探索、發現、構建知識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構建知識的學習資源以及與外界環境包括夥伴、指導教師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虛擬學習社群中,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群體的協作者、資訊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學習者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它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意義建構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蒐集並分析有關的大量資訊和資料;需要將新、舊知識聯絡起來,並對這種聯絡加以認真思考。虛擬學習社群就是要促進和支援這種構建,而不是嚴格控制和支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更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自由性、情景性、協作性。

  (二)技術支援——資料同步更新

  在虛擬學習社群內應保證課程中的資源是連續的,同步的,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任何時候收到的資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戶端/伺服器模式中,伺服器中集中存貯資料和備份資料,控制客戶端可以分享的資源,而在分散式的P2P系統中,由於沒有伺服器而使得資料的同步很複雜。在虛擬學習社群中,每一個參與的成員都能共享社群內的資源,當資源更新時,每個成員的資訊及時儲存備份後再同步更新後的資料。首先,假設學習者A,B,C是一個課堂對等組的成員,這個對等組中只有一個管理成員BPA,這個管理成員只是負責這個組內的共享資源的更新。下一個假設是A剛剛修改了組內的一個共享資源,這次修改導致了更新資訊的調整,顯示出被修改資訊的名稱和被修改的部分。A透過組內複製服務提供的管道釋出這個修改資訊,也就意味著這個資訊將被組內其他的線上成員B、C和 BPA收到。B、C接收到這個資訊後立即把這個更新的資源複製到本地資源,因此A、B、C現在都獲得修改的資源的備份資訊。BPA在接收這個更新的過程中把這個更新資訊儲存在快取中,然後透過屬於管理對等組的管道把這個更新資訊傳送給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員隨後收到更新資訊,同樣儲存在快取內。其他的管理者在快取記憶體儲更新資訊的備份,這樣可以使不線上的課程對等組的成員在下一個管理者那裡得到更新資訊。假設D是這個課程對等組的非線上的成員,他再次上線的時候A已經修改了資訊,但是這些修改資訊還沒有傳輸到每一個管理員那裡,在這樣的情況下,D只能接收到組內的管理者BPA釋出的更新資訊,而錯過其他的管理者釋出的更新的資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D可以透過啟用其他的組內成員執行一個錯誤保障檢測程式,這個程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資訊與其他的成員的資訊作比較,如果不同的話則複製其他成員的資訊,以保證自己的資訊與組內成員的一致。

  二、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結構及功能模組設計

  1.虛擬課堂是一個獨立的課程對等組,學生加入到這個對等組後,便可以使用組內的核心服務。學生和教師在這個虛擬課堂中能擺脫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進行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載,而且不受人數的限制,人數越多,下載速度越快;學生的個人學習材料和學習心得體會也可以給大家共享,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師園地對等組模組主要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服務,以促進教學。教師可以透過管道服務方便的`將各種公告資訊釋出給每一個學習者和上傳教學資料,透過即時通訊工具實現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溝通,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正確指導,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3.休閒廣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在工作和學習疲倦的時候,就可以來到休閒廣場,這裡提供各種遊戲可以使人放鬆,並且在娛樂的同時還可以開發智力和培養協作精神。

  三、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構建

  在P2P虛擬學習社群中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學習者之間可以很方便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訊的優勢,從而快速有效地獲取學習資訊。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的過程,也是學習者之間進行社會性互動的過程。社會性互動是激發和產生知識共享的主要途徑,虛擬學習社群中學習者之間的知識共享與社會性互動都有著必然的聯絡。

  從社會性心理學理論可知,學習者進行的社會性互動越多,獲得知識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透過網路能夠看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卻隱藏在每一位共同體成員的頭腦中不論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都只能透過學習者之間社會性互動才能獲得。所以學習者之間可以透過P2P虛擬學習社群建立相關聯結,當一個學者對某一知識發出幫助請求時,所有具備這一知識的教師與請求者之間可建立知識共享的社會性網路。如果某個學習者對某一知識提出搜尋請求時,該搜尋請求將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裝成相應的消啟,然後傳送到網路的所有的資源結點,並在資源中心內進行檢索, 將相關檢索結果返回給請求學習者;如果資源庫沒有相關知識,就需要向社群中的其它學習夥伴傳送搜尋請求,收到搜尋請求的學習者將會解析相應的搜尋請求訊息。然後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資源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請求。這時在擁有這一知識的學習者與教師之間便形成另外一個社會關係網路平面。但在這個網路中並不顯示沒有這一知識的學習夥伴。請求者可以從其中的任一個教師那裡得到幫助;以學習夥伴a為例說明,a分別與教師b,c,d建立了聯結,他們與a可以線上即時通訊與交流,方便及時地提供a所需的幫助資訊。同時a可以對不同的教師所提供幫助的資訊做出評價,依據與自己所需資訊相匹配的程度確定其信譽級別,並利用社群所提供的分類方法上傳到資料中心,以備知識共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