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安全感的需求與對策分析論文

幼兒心理安全感的需求與對策分析論文

  幼兒教育是人的啟蒙教育,是奠定一生髮展的教育這種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質量與一生髮展成功與否的教育,不僅是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的,而且也是國家發展與興盛的希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說: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快樂”的童年首先應該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我們知道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幼兒“安全感”我覺得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身體的安全感和心理的安全感身體的安全感主要來自於安全的活動內容和安全的生活環境,本文主要闡述幼兒園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過程中,影響幼兒心理“安全感’的現象和應對措施。

  我們知道只要為幼兒安排了安全活動內容和創設了安全生活環境,出現身體意外事故應該是小範圍的,是顯性的;而心理安全的缺失大多時候是隱形的,波及範圍大,論及對幼兒終身的影響,後者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我們一定要創裝置種條件,讓幼兒在擁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愉快成長。

  一、“安全感”需幼兒教師營造

  現代社會師生關係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重教師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人格、有自覺能動性的人,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幼兒教師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更應該積極營造和諧的“以人為本”的師幼關係,給幼兒以“安全感”。

  日常保教活動中幼兒教師要做到尊重與遵循並重,尊重是認同幼兒的先天屬性,不要急於指揮幼兒成長;遵循是指教師要理解兒童,順應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心智慧力的'結構張力教師要將兒童看成一個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貢獻者,要學會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瞭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和敏感期,應為幼兒發展提供“有準備的環境”,鼓勵兒童自主自動的教育即讓每一個兒童的潛能在一個有利的環境中得到自我發展,表現出更好、更和諧的個性。

  幼兒的“安全感”不要專制就是讓兒童無條件服從,即“按我說的做”,不利於兒童內化規則,人與人之間處於對立狀態專制的情緒化的教師始終讓幼兒處理孤立無援的不安狀態,教師應該營造溫暖、輕鬆的心理環境,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

  幼兒的“安全感”不要拒絕否定不要對兒童冷漠,否則會使他們產生自卑,缺乏安全感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注意發現幼兒的優點,接納他們的個體差異,不簡單與同伴做橫向比較幼兒做錯事時要冷靜處理,不厲聲斥責,更不能打罵要倡導“兒童第一”的教育,把握年齡間的差別、性別與家庭教養方式差別等,尊重幼兒的錯誤與表現,學會用“歸齡”的態度對待兒童。

  幼兒的“安全感”不要“拔苗助長”教師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程序中的個別差異,支援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對幼兒產生不合理期望。

  二、“安全感”需幼兒自己打造

  幼兒教師有責任教會兒童如何在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行為得體通常是指教會兒童如何舉止端莊,用專業術語講,就是幼兒社會化教育即引發幼兒天性的發展與成熟“安全感”的給予不是對幼兒的放任—放任無法教會兒童學會如何行為得體,兒童不會承擔責任。

  “安全感”拒絕發脾氣與遷怒幼兒思維具有“固定性”,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常“認死理”教師應學會化解幼兒不良情緒,讓幼兒學會分享,學會等待,尋找合理宣洩傾訴的方式,而不遷怒於其他小朋友。

  “安全感”拒絕不良習慣教師透過教會兒童如何避免諸如推人、說閒話、隨地吐痰或隨便拿別人東西等不適當行為來實現兒童的社會化以幼兒自身的良好習慣給周圍幼兒帶去“安全感”。

  “安全感”拒絕包辦代替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於尋求保護和渴望教師與別的幼兒給予幫助,從而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於依賴的不良品質,影響自身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導致在集體活動中由於時時處於弱勢而失去“安全感”。

  三、“安全感”需幼兒園創造

  幼兒園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活動環境,給幼兒以最直接的“安全感”幼兒園整體的人文環境主要來自教師群體的良好的性格特徵,如獨立、熱情開朗、耐心細緻、沉著冷靜、誠實正直、溫和寬厚等都是對一位優秀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幼兒園是教師從事保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角色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來源是幼兒園因此,幼兒園應當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加強教師的角色教育,調整教師的角色任務,協調教師的角色關係,消除教師的角色緊張,為教師工作與發展營造一個和諧適宜的園所氛圍一個幼兒園教師有了和諧的寬鬆的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一個擁有了自身職業“安全感”的教師才能傳遞給幼兒最貼心的“安全感”,也最終會給幼兒提供一個具有準備性、自由性、有序性和愉快性的環境。

  活動環境作為支援幼兒發展的一部分教育資源,應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基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雖然學前的兒童已經發展到具體形象思維,但是孩子認識事物的主要方式依舊延續直覺行動思維,依靠動作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幼兒只有透過行動才能感知周圍事物,他們對有聲的、能動的環境和材料感興趣,所以就應該順應幼兒的需要,讓他們在看、摸、玩的過程中感知事物,獲得發展所以說幼兒園創設適宜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活動環境尤為必要。

  在幼兒園我們常會聽見教師提醒小朋友“不許摸這兒、不能摸那兒”的要求我們創設的環境往往注意了“美”,重視了裝飾和擺設,而沒有想到幼兒園環境就是為幼兒準備的,讓幼兒無形中失去了“安全感”,無法做到釋放天性的本真我們創設的環境為什麼不能讓孩子摸摸動動呢?因為許多幼兒園環境趨於固定沒有動態,只是一種欣賞,沒有真正使環境為孩子發展服務;不能讓幼兒體會感知周圍事物的變化不關注環境與幼兒的互動幼兒園要創設的環境應該一是符合幼兒動作特點—耐用結實作為環境的規劃者,在設計之初一定要考慮到用材,耐用結實,便於消毒,玩法要多樣,可操作多功能,經得起幼兒反覆的觸控二是符合幼兒心理追求—參與創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個體便會享受到成就感,自信心大增;反之,則對周圍漠不關心應用在環境創設中,要求教育者一定要顧及到被教育者的成就感只有當被教育者參與到環境創設中,為周邊環境做出貢獻時,才會積極主動的和環境互動,關注環境的變化,珍惜環境,這也符合《綱要》中“幼兒是環境主人”的理念。

  當然,幼兒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與獲得,不僅僅包括以上幾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把影響幼兒保育和教育成效的諸多因素看成一個整體,還要關注包括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安全感”,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心理基礎達到真正的健康。

最近訪問